苗東林
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問題已進一步提升到國家民生發展的戰略高度,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但是政府政策和學校就業輔導的外部事情,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自身內部問題。在分析了就業與職業倫理關系的基礎上,分析了中華傳統職業倫理觀,以此提出了開展職業倫理教育的對策,進而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明確提出:“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多渠道就業創業”,由此可見,作為青年群體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提升到國家民生戰略高度。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不但是政府政策和學校就業指導外部問題,更主要的取決于大學生就業思想態度自身問題。無論該學生具有多么強的專業能力,但沒有一個良好的職業倫理修養,一是不能被用人單位錄用或認可;二是學生本人也可能彎曲了就業的真實涵義,使自己在就業中誤入歧途。在學生求學過程中,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成為提高就業率的標志,但往往忽略了就業能力中的職業倫理這一重要組成部分。職業倫理在學生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缺位,主要是將職業倫理視為思想品德、職業道德課來進行的,忽視了職業倫理作為倫理學的應用學科而存在的現實,在大力倡導中華傳統文化育人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時代,應從中國傳統倫理學角度開展大學生職業倫理教育,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彌補職業倫理教育的不足。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關寶認為:“青年人職業倫理的嚴重缺位,無疑使青年就業問題的解決變得更加困難。職業倫理與職業的技術屬性一起構成對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如果所有的職場人士都能達到這兩個基本要求,那么就不僅有高效率的工作,也會贏得他人對你所從事職業的認同、贊譽和尊重,進而確立起一個和諧的社會秩序”;吳艷也認為:“職業倫理不僅是一種對職業的規范和約束,而且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這種動力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能挖掘出人的潛在能力,讓這種能力產生出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就業”。由此可見,大學生具有一個正確的職業倫理觀,同具有職業技術能力一樣重要,都是就業不可或缺的,既如果說后者是大學生就業的硬實力的話,前者就是就業的軟實力。
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眾多,但進行梳理我們發現,如下幾點是影響大須生就業不良的主導因素:高校擴招,帶來大學生就業人數增加;政府就業體制不通暢,造成大學生就業信息不對稱;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時代的需要,致使大須生對于企業而言,不能即插即用;當代大學生整體素質滑坡,影響了企業對學生就業看法;高校畢業生缺乏應聘技巧及家長和畢業生的就業價值觀;導致大學生不能真實的就業定位。如果對上述幾種因素進行分類的話,可以發現:前三個因素屬于外部因素,而后三個屬于學生自身問題,既職業倫理問題。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國家政策和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改善,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外部客觀因素必然得到優化,給大學生就業打造一個寬松的就業環境。無論外部客觀環境怎樣完善,大學生自身的職業倫理不提升,也只能是“硬”就業,而不是和諧的“軟”就業,從長遠上看,也很難實現民生的和諧發展。為此,在目前大學生職業倫理教育缺位的局勢下,應加強大學生職業倫理教育。
3.1理論基礎
理論是實踐的指南,為了開展大學生職業倫理教育,必須有一個科學的職業倫理觀進行指導。對職業倫理內涵的進一步解讀,職業倫理涉及人們常說的職業領域的道德、責任、義務、敬業、誠信、友善等方面。這些方面也是開展職業倫理教育的要素。在大力倡導開展中華傳統文化育人的新時代,中國哲學傳統與西方哲學傳統不同,中國哲學傳統更強調人與人關系的倫理問題,為我們進一步開展大學生職業倫理采取教育對策提供了現實可行性。
3.2職業倫理缺位要素分析
3.2.1 “仁”的缺位
目前95后已步入職場,對于“眾星捧月”的“嬌嬌者”,已經習慣享受舒適安逸的生活狀態,也習慣別人的寵愛,在職場中表現出貪婪自私。工作中,過度計較個人得失,過于看重物質條件。功利化求職、個人利益至上現象在新時代大學生群體中表現突出,沒有“天之驕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格局。為了在職場中步步高升,不惜惡意競爭,戾氣高漲,《論語》中提到“君子欲而不貪”,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
3.2.2“義”的缺位
“義”的缺位就是欺騙,《論語》中:“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本邮字氐懒x,而不執著名利?!傲x”的現代意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但在金錢至上的觀念下,大學生求職存在不少弄虛作假、拖欠助學貸款和隨意毀約現象,原因很簡單,只要能夠求職成功即可,試想這樣的員工,怎么可能給企業輸送正能量。古人云:“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對于采用非正常手段獲得的利益,都是“盜”的行為。
3.2.3“禮”的缺位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倍Y是指的禮節,也有節制的意思。新時代大學生急于在經濟上獨立,以滿足自我的享樂主義,導致職業價值觀偏離,他們重點關注環境好、待遇優、地位高的職業。另外,他們獲得的報酬基本都用來消費,驕奢浪費,滿足個人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縱情享樂的生活消散人的意志品質,容易摧垮青年人的精神堡壘。
3.2.4“智”的缺位
現在很多大學生缺乏智慧,不能結合自身狀況認清職業發展的現狀,對于職業選擇很盲從,沒有考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選擇職業對自我的發展有哪些影響?選擇職業跟潮流、隨大流,造成人未盡其能,不能安定身心進入職業探索期。
3.2.5“信”的缺位
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曾說過:“我們正在培養一群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時代潮流滾滾而來,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機遇,有人為了貪圖利益,可以利用各種宣傳和營銷手段慫恿大眾進行投資,整個社會呈現濃厚的失信氛圍。《論語》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社會大眾不講誠信,天下的危機就到了。
3.3教育途徑
上述依據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對目前大學生職業倫理缺位要素進行了分析,哲學缺位要素也是進行職業倫理教育的教學要素。
3.3.1 “仁”的教育
“仁”是孔子哲學和教育思想中的一個核心范疇,孔子與學生間的多次問答都是圍繞著“仁”展開的。從《論語》中有關內容分析來看,孔子對“仁”的論述最核心的有三句話,即“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其中,“愛人”可謂是“仁”的總綱領,后面兩句是基本行為準則,分別表達了“仁”的消極和積極含義與要求。以此可見,開展“仁”的教育,實質上就是開展“愛”的教育,這就要求,需要構建一個充滿“愛心”學院文化建設,實施“愛心”全方位、全覆蓋教育,讓“愛心”充滿校園各個角落,使學生每時每刻進行“愛”的體驗,由此進行“愛”的內化。
3.3.2“禮義”的教育
“禮”、“義”本為儒家等學派的兩個價值與道德范疇,其連用在先秦文獻中已經比較多見?!岸Y義”連屬作為一個詞組,表示的含義有“禮義廉恥”、“禮義教化”等。為此,本文認為,可將上述的“禮”、“義”的缺位,進行“禮義”整合教育來彌補。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自我意識強烈,缺乏從別人角度出發,為他人著想,在職場中會出現人際關系緊張,自我煩惱重重,嚴重影響個人發展。應首先端正身心,改掉自身毛病,誠信友善他人,真心為大眾服務。
3.3.3“信”的教育
儒家“信”的思想對于中華民族誠信不欺、講求信用的文化傳統的形成,對于理想人格的培養,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并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實質上講,“信”的教育就是教育學生要誠實可信,不要欺騙他人。在對待同學、家長、輔導員等所有人都要抱著“信”的觀念待人,不要失信于人。
3.3.4“智”的教育
職業倫理既是一門實踐學科,也是一門知性學科。前者需要體驗學習,體會職業倫理的實踐育人功能,上述的“仁”、“禮義”及“信”的教育更多地體現在實踐育人層面,但為什么或怎樣做?,就需要知性職業倫理學指導。為此有必要開展職業倫理學教育。開展職業倫理學教育僅僅通過一門課程并不能解決問題的全部,應在各門課程中都體現職業倫理學的涵義,使得大學生職業倫理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教學中,才能起到職業倫理“智”的教育真正育人功能。
總之,解決新時代學生就業問題,不僅僅是政府政策制定和學校就業指導問題,也涉及學生職業倫理教育的問題。開展大學生職業倫理教育不但可以緩解政府大學生就業壓力,也是大學生理想就業自身問題。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學生工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