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從知識體系上看,《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初中歷史(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20課。它上承“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而來,是在國內政治穩定的條件下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的新嘗試;由于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矛盾,導致資本主義的制度的弊端日益顯露,下啟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因此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學好本課意義重大。
從教材布局及地位上看,本課共設三個子目,分別是“紡織技術的革新”、“蒸汽機和工廠制度的確立”和“火車與鐵路”。三者皆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具有代表性的發明,三個子目之間為并列關系。
以創設歷史情境為依托,圍繞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發明進行“世博會參觀活動”。對于某些重大發明等史實類的知識以教師、學生講故事的方式進行。主要包括“珍妮機”和“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故事。運用故事來引出發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將碎片化的知識形象化,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將更加牢固。對于歷史規律性的知識,通過提供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1教學目標
3.1.1知識與能力:掌握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正確理解工業革命的影響。
3.1.2 過程和方法:通過研習史料,掌握工業革命發生的背景,學會根據材料分析問題的方法;通過創設情境和故事教學法,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各項發明,掌握基本史實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工業革命產生的影響,提高全面看待問題和集體協作的能力。
3.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各項發明創造的學習,感受科技帶給生活的便捷,培養思考、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
3.2 教學重點難點
3.2.1 教學重點:工業革命中的重要發明
3.2.2 教學難點: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和影響
4.1 導入新課
世界博覽會是具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一項國際性活動,它既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科技與社會文明的真實記錄,更是對未來美好前景的展望和憧憬。說起博覽會,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它的發祥地——英國。19世紀中葉,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為了顯示它的“偉大”與“驕傲”,英帝國于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了世界第一次博覽會。據史料記載,當時英國為此動用了整個工業界的技術和力量。那么倫敦博覽會到底有多精彩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去一探究竟。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4.2 講授新課
4.2.1 探索其源
材料一:著名學者錢乘旦先生認為:“光榮革命后英國建立了一個合適的政治制度,這個制度保證社會有寬松、和平的環境,讓人們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能力。”
材料二:一位英國棉紡主,從他在倫敦的經理人那里得到這樣的信息:“無論你能生產多少平紋布,好的次的我們都要。市場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現在紡織業……”
——《大國崛起》
材料三: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和掠奪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和原料……英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技術為工業革命準備了技術條件。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圖示1:《圈地法令》
圖示2:英國在全世界的殖民地
問題:請同學四人為一小組結合以上材料和圖片進行合作探究,思考工業革命率先發生于英國的原因。
【設計意圖】作為本課的難點問題,教師通過呈現史料和圖片,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同學之間思維碰撞,互相啟發,提高史料實證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2.2 細嘗其甘
(1)紡織業
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參觀“展館1·紡織業”,了解棉紡織業的各項發明。講述“珍妮機”的故事,引發學生思考。
問題:“珍妮機”的發明有什么意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教師所講的故事,不僅主動的參與進課堂,而且也在故事中了解發明的由來,并結合教材認識到其重要意義。結合圖片展示將靜態的發明動態化,提高學習趣味。
【設計意圖】運用表格,更加直觀簡潔,便于學生對比前后發明的特點,形成完整認識,引導學生發現制約生產的不再是機器,而是動力,順勢過渡到下一問題——蒸汽機。
(2)蒸汽機
①講一講: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展館2·蒸汽機”。找一名同學來分享“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故事。
【設計意圖】九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并對瓦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同學分享故事,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②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蒸汽機這項發明所產生的影響。
③讀一讀:“工廠”與“工場”的區別。教師呈現手工工場與機器工廠的圖片,講解二者之間的區別。
動力上的變革使得工廠的規模變得更大,生產效率得以提高,然而落后的人力和畜力不能滿足機器生產的運輸需要。由此,新動力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的改革。
(3)交通運輸業
①進入“展館3·交通運輸業”。教師通過展示一組圖片,講述蒸汽機車、“火箭號”、“汽輪”等發明。
②交通運輸業的影響,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此處知識較為簡單,且在教材有所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即可完成。,培養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4.3 品鑒其味
圖示1:1796——1850年間,棉布、煤、生鐵的產量柱狀圖
圖示2:16世紀的手工工場和19世紀的機器工廠對比圖
圖示3:17——1世紀英國農村村人口和城市人口比例比較
圖示4:英國在世界的殖民地
圖示5:資本主義的金字塔
材料:
瓦特機發明前,英國工業生產動力主要是水力....這樣的動力缺陷是明顯的。
煤炭是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來源.....大不列顛擁有“供應不會枯竭的優質煤炭”。
英國工業革命....人類歷史上首次創造了煙囪多于教堂尖頂的圖景。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問題:請同學四人為一小組結合以上材料和圖片進行合作探究,思考工業革命的影響。
【設計意圖】此處為本課教學難點問題,學生很難形成完整的認識,教師采用圖片+史料的呈現方式,既能緩解中學生閱讀難題,又能培養學生的識圖、讀圖以及從圖示中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4.3 課堂小結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今天的參觀到這里就要接近尾聲了。《時代》雜志2019“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榜單發布,中國企業家、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名列其中。《時代》的評語稱:任正非并不是計算機天才,但他的管理工作幫助華為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公司。華為是5G革命性技術的先鋒,這項技術將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無人駕駛汽車和智能工廠提供動力。中國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為世界科技貢獻中國力量。
4.4 課后作業
科技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請同學們盡情發揮想象力,做一個小發明,有新意的小發明我們會在全班進行展示。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