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新媒體的傳播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尤其是在當今大數據的支撐下,新媒體對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娛樂、交往都收到了極大地沖擊和改變,在這當中,給高校學生的思想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沖擊,學生的思想觀念日趨多元化,高校在開展德育教育時,需要優化探索、創新德育機制,在這過程中提出了主體性德育教育的概念,突破傳統,滿足學生自主性多樣化的個性需求。本文就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主體性德育教育工作有效開展進行研究。
1.1 主體性德育教育尊重學生主體性
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教師對受教育者充分尊重,教育的方式以引導、啟發為主,注重培養學生自律的道德品質,使學生能充分擁有自主性和發揮創造性。學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時,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手段等方式有足夠的自主選擇權,懷著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參與教學,能夠主動從外界特別是新媒體中獲取知識,并與自身現有的知識相結合,融會貫通。
1.2 主體性德育教育注重結合社會實踐性
在高校主體性德育教學活動中,德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打破傳統德育教育的教條式灌輸理念,讓學生將社會道德規范準則化作內在道德認知。而在這過程中,教育活動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在真實的社會活動中感受到德育的存在,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地感知,進而有所感悟,最后把社會實踐活動轉化為內在知識,而后轉化為外在行動。
2.1 新媒體的開放性對高校教育者有一定的沖擊和挑戰
新媒體作為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科研成果之一,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高校學生在學習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新媒體的開放性與學生的自主性相碰撞,高校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不間斷獲取更多多元化信息,其中蘊含的知識內容甚至超出了德育教育實施的主體,教師在知識的權威性地位越來越弱。其次,新媒體上傳播的德育文化偏向娛樂化、大眾化,導致傳統主流德育文化傳播更加困難。
2.2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導致人際交往弱化
新媒體環境下,鋪天蓋地的信息讓高校學生應接不暇,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學生樂此不彼的接受,甚至犧牲上課、睡覺時間,沉迷于此。長期使用新媒體,導致信息過載,學生沒有時間去對信息進行思考、辨別。在這其中,更甚的是學生對新媒體環境下的人際交往產生依賴,不同于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的溝通交流維護需要顧及的方方面面更多,更復雜,網絡上更容易得到情感的認同和滿足,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安全感,使得學生更加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找一拍即可的群體,反之在現實生活中,高校學生則出現了不適應,無法正常溝通,對社會表現出厭倦和冷漠的心態,導致人際交往弱化,主體性德育教育開展,也難以結合學生實際,呈現很大的難度。
3.1 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質
新媒體下,傳統德育教育與主體性德育教育的存在更多的沖突與矛盾,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與時俱進,摒棄傳統單一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上,不斷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不斷吸收借鑒更多優秀經驗,及時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術與資訊,有效地利用新媒體德育教學傳播正能力,增強時代感與生命力,讓主體性德育教育內容不斷發展,更加貼合學生主體。
主體性德育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德育教育中改變育人的理念,傳統的教育中強調正面教育、理論教育,在新媒體下已很大程度脫離學生實際,導致德育教育的目標過于理想化、教育內容抽象化,無法走進學生心靈。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多方面互動,包括學校、社會、家庭、教師、學生等等,同時結合線上線下,虛擬與現實互補。同時注重生活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方式探索。
教育工作者應提高信息分辨能力。主體性德育教育注重的是學生主體的三觀改造過程。在這過程中,接受傳遞的信息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意識。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者應提高信息的獲取能力,應對信息進行及時的收集與甄別,把信息進行有效的過濾,再把信息傳播出去。同時,教育者應提高對社會熱點和焦點的敏感度,提升自身知識儲備,在話題的引領能力不斷提升,才能有效地提高話語的權威性,才能使主體性德育教育工作開展更有效。
3.2 結合新媒體豐富高校主體性德育教育開展模式
3.2.1 變理論德育教育為豐富的活動教育模式
傳統德育以單純的理論教育講授為主,模式單一,學生在接受教育時感到枯燥無味,已不適應當代主體性德育教育工作發展的需要。新媒體下,加速了學生的思考和知識活動的碎片化,這就要求高校轉變教育模式,摒棄“假大空”說教和形式主義活動,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認識,豐富道德情感,有效地實施主體性道德教育。如:開展“先進文明班集體”開展活動,營造良好的班級風氣,讓學生朋輩之間互相影響,培養和樹立在學生中有威信的精神領袖,在這期間利用新媒體的平臺,發出學生真實聲音,能夠在學生之間積極引導,不斷地傳播正能量,使得在“先進文明班集體”的活動能激發校園班級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學生在班級活動中自主參與文明集體創建中,遠比課堂上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更好地實現教育效果。
3.2.2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自我意識發展
德育教育工作重點是教育人、塑造人,需要一定的理論灌輸,但不能僅是教條式、高高在上的硬性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下,主體性道德教育需要更多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育者采用啟發式、滲透式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大數據浪潮下,吸取道德養分,在新媒體信息獲取中有選擇性,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引發思考,獲得啟迪。因此,主體性道德教育的關鍵是把培養學生道德目標與個體的實際情況有效結合,使得學生能從自我意識中主動發展,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對道德教育有正確認識,最終形成自律意識。如:在高校校園中可以舉辦展現學生精神風貌的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甄選一批在不同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學生代表,如:刻苦學習、自主創業、全面發展、志愿奉獻、勤勞勇敢等,把他們的優秀事跡拍攝成宣傳片,通過新媒體方式在校園中傳播,讓學生受到鼓舞,把對大學生的德育教育目的轉化為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
3.2.3 展開開放式主體性德育教育模式
在新媒體下,德育教育應改變傳統僅在校園課堂上單調封閉的教育模式,應大膽創新、實行體驗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可以整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探索現實與虛擬的實踐模式。根據學生不同年級的需求,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公益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上社會,感受和體驗生活;組織網絡虛擬實踐,讓學生走出課堂,以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接受不一樣的教學,但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應加強課堂作業安排,要求以心得體會報告形式,促進學生認真學習、深入思考,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避免新媒體帶來的現實弱化。
3.2.4 開展差異化主體性德育教育
在高校傳統的德育教育過程中,一般采用集中統一的模式,往往缺乏針對性,對不同的德育教育狀態的學生采用同一個教育模式,不利于主體性德育教育的開展。在新媒體下,不同年級、不同個體的大學生思想觀念具有開發多元性特征,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主體性德育教育工作開展中,應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習開展差異化教育活動,特別可聯合新媒體傳播優勢,對不同的個體推送不同的德育教育素材等方式,如:在大三階段,學生即將步入社會,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的憂慮情緒日益增加,在主體性德育教育工作開展時可注重情緒舒緩的材料輸送。
目前在新媒體環境下,主體性德育教育工作面臨極大挑戰,教育工作者因與時俱進,了解新媒體特性,趨利避害,有效利用新媒體優勢,讓主體性德育教育工作有實質性進展。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widows: 1;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7.8424
3.24567
** p<.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