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玲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大羅鎮中心小學校
語文學科在人們受教育的各個階段都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學科。作為從事小學教育的教育人員,更要把握時代躍動的脈搏,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在教學中,小學教師要根據孩子們的個性素養差別,對他們采用科學合理的統籌化教育方式。以聽、說、讀、寫為綱的傳統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學生也無法在該過程中掌握靈活運用知識的法門。新課改要求將課堂的主動權退還給學生,因材施教,打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塑造輕松的教學情境,目的在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知曉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在于激發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觸發自覺閱讀。在引導閱讀的開始,教師可以采用傳統小說中“得勝頭回”的方式,通過講述與課文相關的小故事來吸引學生對文章的注意力。因為對小學生而言,過長的文章可能使他們望而止步,喪失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把握教學的節奏,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閱讀,始終要明白一點,帶領學生閱讀的目的不在于從中獲得多少知識,而是能夠培養閱讀的興趣。
小學生不管是身體還是心態上都處于剛剛發育的階段,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變得集中或者渙散。因此營造一個適當的閱讀環境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前提。教師在閱讀訓練上可以采用小組教學的方法,即將有著相同或相似閱讀興趣的學生劃分在同一個小組,給他們創造閱讀并討論的有效平臺。每當學生完成一個布置下的閱讀任務后,教師要給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閱讀心得和閱讀體會,可以讓他們互相交流看法。這一舉措的目的在于盡可能地活躍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能夠從個人的閱讀中跳出來,看看其他同學的閱讀感悟,獲得更多對文章的不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自己監督和引導的功能,多在教室中走動,實時地獲得學生在閱讀中的不同反饋,及時解決他們的疑問,同時也起到控制課堂紀律的作用,避免學生利用小組討論進行閑聊。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計劃不能好高騖遠,初期的目標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后期培養打下夯實的基礎。實現這目標后,則有更高的要求,即培養學生深入閱讀的能力。深入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最快捷的方式。教師要充分明白深入閱讀的重要性,領導學生充分地理解課文內容。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有限,為此從事語文教育的專家和學者在課文的編纂上都耗費了很多的心血,保證教材是最適合小學生年齡階段的,因此教師要格外重視課文的講解,充分發揮課文在提升小學生心智水平方面的作用。
教師在課堂上把握深入淺出的教學技巧,通過淺顯易懂,符合小學生理解能力的語言來教學。教師在講解課文時,要幫小學生將文章中可能艱深晦澀、難以理解的抽象文字轉化為淺顯易懂的話語,幫助學生更好地讀懂課文和理解課文,這樣才能促進他們的深入閱讀。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對萬事萬物都充滿興趣的好奇心理,在課堂上多提問,激發他們在思考中的求知欲,使他們生發出對閱讀的渴望。
學習不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不斷向上進步的過程。當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時,教材上的閱讀內容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閱讀需求了,教師要及時把握這一情況,通過布置課外閱讀任務來幫助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對于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問題上,教師選擇課本文章的原著是最合適的,因為在選擇課本文章過程中,由于受到篇幅等多種原因的影響,往往只會截取原著最出色最適合小學生心智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某一部分放入教材中。當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則可以讓學生讀讀這些課文的原著。同時推薦原著也不是唯一的選擇,教師也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向他們推薦針對性的文章,以便培養他們長久的閱讀興趣。
課外閱讀不是可有可無的,也不是漫無目的地廣泛涉獵,而是要求教師更加細致地布置閱讀作業,讓學生在閱讀后能夠解決相應的問題。如要學生去思考作者的寫作脈絡、寫作緣由等等,以啟發他們進行閱讀思考。閱讀后有所收獲的最好方法是進行摘抄,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準備一本摘抄本,把自己在書中讀到的優秀文字摘抄下來,或者是能夠觸動自己同感的片段記錄下來,可以有效避免閱讀過后就遺忘的問題。
人才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這臺火車徐徐前進的不竭動力,而教育則為民族和國家注入靈魂,是促進國家發展的有效因素。小學教育是我們“活到老學到老”的一生中的基礎階段,教師的教育意識和教學方法是否正確和得當都會左右著學生一生的發展前景。作為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教育工作者,要秉承著與時俱進的觀念,不斷適應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法,并不斷訓練加強自身的教學能力,鞏固學科知識,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