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榮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上塘城北小學
初中生的自我培養不僅僅需要更多的學科知識,更需要的是加強其德育方面的建設。因此在學生科學文化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的同時,身體素質,思想意識等方面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使得學生對于現代道德與法的觀念意識得到進一步加強,使學生的價值觀念更加豐富與完善,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擁有更加理想的未來發展。因此,加強初中生與法治中的德育建設是必不可少的。
初中教育階段,有關法律與道德常識的內容已經歸納到了《道德與法治》這本書中,因此關于法律與道德的建設,學生只有通過這本書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實現與這類知識的基礎接觸。但由于升學壓力,學生往往對于本書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教師來說,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開設大多流于形勢,并未真正讓學生參與到道德與法律的德育建設工作來,因此從表面上來說。存在兩方面的原因阻礙了德育建設的進行。第一,學生主觀上忽視了道德與法治自我建設對于人生后來發展的重要性。第二,教師的教學工作不到位,無法將本課的真正理念傳達給學生[1]。另外,從根源上來說,原因為教師的教學理念無法與時代共同進步。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進而導致了校園法治氛圍不夠濃厚,學生的法律意識較為薄弱等不良后果。這不僅僅影響了學校的課程教學效果與目標,同時也不利于實施德育教育。
在新課改后,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中規定了學生為思想教育工作的接受者,教師為思想教育工作的引導者。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引發學生對于日常生活中法律行為后果以及道德行為后果的思考,提升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興趣,進而有助于對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進行。當時當前條件下,受到應試教育思維的嚴重影響,教師與學生一味重視對于學習成績的要求,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有效提高應試成績的計劃上。這在短期內對于學生是有利的,但是從個人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是具有嚴重錯誤性的。不僅僅影響了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違背了新課改后的相關文件要求[2]。
由于過去的教育形式形式主義極為嚴重,因此學生對于思想教育類課程也處于疏忽大意的狀態。對于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來說,要想通過教育來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運用簡單的講解模式是遠遠不夠將觀念深入人心,達到教學的目的。但是目前的課程教學中,由于各種條件受到限制,缺乏完整的體系,因此學生只能夠機械化地背誦教師傳授的知識,對其的理解與記憶程度還不夠深入,因此也就無法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也就無法體現教學的意義了。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思想的開導者。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因此在道德與法治這夢課程中,教師要學會運用情感引導的方法來加強觀念的滲透,以此來加強教育效果。教師要做到,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究,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以積極正面的形象面對學生。通過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進一步引領學生深入學習,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充分發揮教師樹立榜樣的作用[3]。另外,還需要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之間的課堂互動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高效課堂的打造,注重活躍氣氛的營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收信息。強化學生的積極性與認知能力,從而達到道德與法治中的德育建設的預期教學目標。
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積極的過程,只要在積極學習知識,主動接受信息的條件下,學生的學習水平才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這其中也不乏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工作。但是這也只是其中一項輔助而已。情景教學中,學生在一般情況下會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產生主觀的看法,首先無論看法是否正確,思考的過程很重要。而這也正是情景教學的特點之一,而正確的方向則是需要教師來進行進一步的調整的。創設真實的情景教學模式,更加有利于學生注重生活的各種細節,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4]。
道德與法治是從生活中的各種事件中體現出來的,只有在實際的生活中,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道德的標桿,什么是法律的底線。只有讓學生從生活大小事中來,回到道德與法治的標準上去,才能讓學生真正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總之,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質培養時應當得到重視的,明確培養人才的目的,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得以提高,是教師應當肩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