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琪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國非常著名的音樂家,是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奠基人,在音樂史上有著深遠不可代替的位置,被世人尊稱為“樂圣”。
《C大調鋼琴奏鳴曲Op.53第一樂章》是貝多芬三十二首奏鳴曲中第二十一號,是獻給波恩時代的朋友——華爾斯坦伯爵,所以又被稱為《黎明奏鳴曲》。奏鳴曲《C大調鋼琴奏鳴曲Op.53》于貝多芬中期創作,與交響曲《英雄》的同時創作,這首交響樂始終保持著歡樂、輝煌且嚴肅的情感,通過音樂體現了貝多芬贊揚拿破侖的英雄氣概,對拿破侖的景仰之心。這個時期的他已經擺脫了古典主義音樂傳統的形式和寫作手法的束縛,開始往浪漫主義發展的道路上前進了。他的作品與他性格一樣熱情,富有英雄氣質的豪放,具有戲劇性,個性鮮明,創造大膽新穎,非常情緒化,他集結了古典主義風格的特點,到后來創造了浪漫主義音樂。
《C大調鋼琴奏鳴曲Op.53》一共有三個樂章,本文主要是對第一樂章“有活力的快板”進行分析,第一樂章C大調的奏鳴曲式,由呈式部、發展部、再現部、尾聲四個部分組成。
1.呈式部
第一樂章的主題(1~13)在曲子的開始以低音部pp的C大調主和弦的同音反復展開(如圖1),第五小節由降B為低音展開,使用同樣的節奏,樂曲第九小節到第十三小節從之前的C大調開始,轉為G大調,又轉為F大調,最后又回到了C大調的原位和弦的多個調性形成的開放性結構。
樂曲從十四小節開始進入連接部(14~34),將主題的和弦同音反復分解成震音反復,后轉為G大調和a小調的離調,擴大并過渡到了副主題部,在原位和弦上結束了連接部。從開始八分音符的和弦到十六分音符單音的緊密連接,雖然和聲沒有變化,但是音型的不同使主題和連接部的情緒發生了變化。
副部(35~50)旋律是以陳述的方式,和聲從E大調開始,三十五小節到四十小節為副部主題,并且添加了新的音樂材料,直到五十小節都在圍繞著這個主題不斷發生變化,不論是節奏、速度還是音樂的情緒,都和主部主題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副部主題形成了8+8的方整樂句,前8小節是由和弦連接成的主題旋律,后8小節是由低聲部連接主題旋律,中聲部為隱藏主題旋律,高聲部為歌唱性。由屬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解決來結束整個副部。
呈式部結束(50~90),這個部分保持了前面的副部調性,再次加入新的旋律來講述接下來的音樂,調式上分為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的樂句相對較長,是五十到七十四小節,五十到五十九小節采用屬主交替的和聲,后面六十小節到七十四小節和聲變化到了下屬和聲,最后結束采用e小調的終止式。有前面柔光四射的景象做鋪墊,呈式部結束的第一部分通過三連音屬主交替,第二部分:七十四小節到九十小節,比第一部分相對短一些,對呈式部進行了補充,對后面的展開部進行了過渡。分為兩個小句子,第一個小句是七十四小節到七十八小節,結束于C大調上,反復呈式部旋律,第二句是七十八小節到八十二小節,從C大調轉入F大調上來,通過F大調終止式展開過渡到展開部。
2.展開部
添加了主題音樂元素,先是在展開部(90~112)出現,主部主題材料的調性發生了變化,同時也發展了主部主題的思想情感,在C大調降E大調之間不斷變換,最后和主部主題一樣結束在C大調上,通過轉調的同時引入了展開部。
發展部第二段副部主題(112~142)是用波浪狀的琶音來編寫新的織體,是以同主音交替的調式進行的,通過不停的變換調性(如圖2),從C大調發展到降E大調,再由降E大調c小調平行調交替,再又c小調進行結束。
準備階段(142~156),這是發展部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展開部的延伸和發展,同時也是為了準備整個第一樂章的音樂結構的再現部的出現,是由低音的持續進行,和高音對前面音樂材料的改變,整體音樂從PP很弱,到ff很強,通過這一個小部分做出如此夸張的戲劇性的情緒變化,達到了展開部以及整首曲子的最高潮。同時為接下來的再現部做準備。
3.再現部
主部再現(156~174),這個部分是在前面發展部結束部分鋪墊下,回到了第一樂章最開始出現的主題再現。在主題的和聲旋律的材料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最這一小段的最后階段進行了擴展,通過了不斷變化調性,從C大調轉到降D大調,降E大調,再轉回主調C大調,在終止上區別了呈式部的主部主題,形成了半終止,并順利接入了連接部(如圖3)。
連接部(174~195)采用托卡塔的作曲形式,繼續延伸了呈式部的材料,與呈式部的作曲手法也都接近,同樣是分為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差不多和聲旋律,第二部分與呈式部的區別在于呈式部轉調到了E大調,而第二部分轉到了A大調上,形成了半終止,A大調又解決到了a小調,在從a小調回到C大調的主調上,同時也是為了接下來的副部再現做鋪墊。在音樂中,基本情緒也是和之前呈式部的差不多,但在與呈式部不同的轉調上,由于再現部的連接部整體音調都比呈式部的高,所以音樂要比呈式部更激動,更夸張,經歷了狂風暴雨電閃雷鳴,黎明要比第一樂章剛開始的時候要亮一些,所以音樂的色彩也要更亮一些。
副部再現(196~211)和呈式部的副部材料基本無異議,也是在調性上發生了變化,開始是A大調,后轉入a小調,用同主音交替的方法繼續發展,最后結束又回到了a小調的平行大調C大調上。并且最后構成完全終止在這個調上。在音樂中也同樣的和呈式部的音樂一樣。
結束部再現(211~243)這個部分就是調性的回歸,結構一直向屬和聲離調,和C大調的同主音交替進行,音樂調性的框架并未改變,最后完美的結束了整個再現部分。
4.尾聲
尾聲有三個部分,分別是:在原調的基礎上對主部主題和副部,還有結束部的材料進行保留和改編,最后通過三個屬主和聲來結束整個第一樂章的音樂,但是中間也添加了一些新的音樂元素。在音樂中,最后的尾聲音樂通過不斷的上行短音樂和下行短音階,最后用再現主題的終止式結束整首曲子(如圖4)。
整首曲子結構規整,比例對稱,以同音的八分音符的持續貫穿整首樂曲,作品擺脫了傳統的古典主義奏鳴曲創作的形式,把作者自己的情感為基礎的作曲來源,體現了貝多芬中期創作手法的特征,漸漸邁向浪漫主義的步伐。
1.連音跑動:本曲中有很多跑動連音,類似于波浪狀線條,這時我們應該運用手腕的靈活性,稍微帶動音的連接,使音樂在聽覺上更富有歌唱性,因為貝多芬很講究音樂的連貫性,這個部分追求更多的歌唱性,而不是顆粒性。
2.雙音練習:本曲中有很多重復雙音連奏,需注意手腕帶動手指的框架小幅度的上下擺動,而且在指尖盡量要貼著琴鍵,音與音之間盡可能的連起來,使音樂持續向前走。
3.分解音程:這個技術點需運用手腕帶動手指框架小幅度的左右擺動,這樣避免手指上下敲擊琴鍵很單調的聲音。
4.音程和弦連接:在上聲部主旋律不論換什么指法都需要將主旋律連接起來,其他聲部盡量連起來,如果需要換指也要讓聽眾聽不出來的快速轉換。
奏鳴曲一般是三個樂章或者是四個樂章組成,本文主要是研究第一樂章。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有很多交響樂的元素在里面,所以對鋼琴作品的聯想不僅限于鋼琴一個樂器,有時會模仿交響樂中的某種樂器的音色。
1.力度的處理
呈式部主題開始是pp很弱的力度到后面的漸強到ff,再通過漸弱收尾,非常夸張又具有戲劇性的表情變化,演奏者也需要把自己的情緒調整的很夸張,貝多芬的作品雖然帶有浪漫主義色彩,但是不完全是像肖邦那樣比較自由的,所以對于節奏的要求還是要非常嚴格,有很多地方雖然是一個段落漸弱的結束,但是不可以出現漸慢;每個小節也要稍微的突出節奏的特點,以一個點為基礎,比如第九小節到十一小節,在反復出現的最高音4上,演奏時要稍微重一些,使演奏效果更好。在連接部的二十一小節從pp開始漸強到二十三小節突然變成了p,演奏者要漸強的很夸張,不能在二十二小節的后面出現漸弱,一定要漸強到二十二小節的最后一個音,然后毫無征兆的突然弱下來,給人以措手不及,想不到的音樂走向。副部三十五小節開始出現了多聲部旋律,要求演奏者突出主旋律的線條,內聲部的旋律線條比主旋律力度要輕一些,每條聲部都要富有歌唱性。
展開部的主題部分表情變化很多樣,由弱到漸強到強,再回到弱,這樣反復幾次,根據和聲和音域的不同的特征也要做出不一樣的情緒變化。副部主題部分雖然只寫了一個f作為整部分的力度記號,但是通過不同的和聲變化,演奏出不同的音響效果,要抓住和聲特征來做力度變化。展開部的準備階段是低音持續循環重復,由pp漸漸的越來越強,雖然高音是為主旋律,但這時候為了使效果更好,低音為了起輔助推動的作用,也要個高音同時漸強,但音量不可以超過高音。
再現部又以類似于呈式部的方式出現,在力度的處理上也形似,在再現部最后通過不同的調性的變化過度到尾聲的地方,出現了連續一個小節f,一個小節p和在兩個小節內出現了四個sf的夸張的力度變化,演奏者需要把這一段旋律看成是一段大的句子,不僅限于一個小節的力度變化,而是整個大句子的力度變化,全是為了下文做鋪墊。
在尾聲,出現了很多sf和重音記號,通過旋律的升高,在突強的基礎上,也是一個要比一個更強,直到把尾聲推到最高潮,再用兩個下行音階恢復平靜。
2.速度的選擇
節奏:這一樂章的節奏變化有很多,相對還是比較規整的,形成非常緊湊。但還是有難以掌握的幾點,第一點:曲中經常出現類似第四小節高音的節奏型,雖然是一個短下行音階,演奏出的是收尾的效果,但是一定不能彈快,還是要按照譜面的節奏清晰的進行演奏。第三點:在每個大句子結束進行下一句的時候,節奏的總是變化的很夸張,比如呈式部的連接部進入副部時,由八分音符的跳音進入二分音符的和弦連接,后又從二分音符和弦進入高音的八分音符三連音旋律,還有從持續八分音符三連音旋律轉成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等等,節奏多變,所以演奏者也要掌握每種節奏的音樂特征,夸張的演奏出來,才可以提現貝多芬音樂的戲劇性。第三點,在呈式部的五十小節到五十三小節,屬主和聲交替,有個類似爵士音樂特征的節奏型|X X— X|這并不是把按照“強 弱 次強 弱”的節奏規律來演奏,而是像爵士音樂一樣,把重拍放在規定的弱拍上,這也是體現了貝多芬打破古典主義音樂的規律,思想前衛的表現(如圖5)。第四點:對于每個休止符都一定要嚴格遵守譜面上的時值,因為每個休止符都有它的意義。
速度:第一樂章是Allegro con brio活力的快板,是132~144的速度。雖然整首曲子的節奏不停的變換,但是速度一定要保持一致,嚴格按照時值規定來演奏。
3.觸鍵及音色
貝多芬個人的性格在音樂中體現出比較狂野熱情的特點,充滿著男性的剛毅。所以《黎明》第一樂章的觸鍵和音色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
呈式部開始的持續八分音符的重復由很弱開始,應該運用手腕的力量,用指尖貼鍵演奏,雖然很弱,但也要彈出堅定集中的音色,主部主題雖然是以漸弱的形式結束,但是在彈奏的時候也應該彈出小心的、緊張的、集中的音色。二十三小節到三十小節,譜面上標寫了“legato”,但是在譜子上并沒有寫大括號作為連音的標志(如圖6),貝多芬的學生車爾尼曾經說過,貝多芬很不喜歡把音斷開的演奏,即使他沒有寫大括號。貝多芬的演奏特征是音與音之間的歌唱性,他經常把交響樂隊的演奏效果用于鋼琴的作品中進行模仿,所以這一段有些模仿提琴的快弓,速度很快,又富有歌唱性。根據音樂的走向,第三十一小節開始的上行音階式跳音是為了引出三十五小節的和弦,所以在三十四小節可以做一點點的漸慢,更好的襯托出第三十五小節的和聲的音色,也是為三十五小節做準備。
展開部的九十小節開始高音出現了不同音域但同音型的旋律,要根據每個音域不同的音響效果做出不同的音色,像是女高音、女中音和男低音激烈的討論。從一百一十二小節開始,持續的同主音交替,形成了波浪狀的線條,這個部分需要演奏者的手腕非常靈活,根據音樂的方向運用手腕和手指使音與音之間富有歌唱性的連接起來。同時,這個部分調性的變化也是豐富多樣的,所以在歌唱性的演奏時也要注意和聲的變化,演奏時和聲不同的音響效果,演奏者的情緒也要隨之變化。在展開部的準備階段,一百四十六小節開始,高音從弱漸強的上行音階式走向,中間出現了很多休止符,這些休止符起著靜止的作用,這里的休止符并不是句子結束時的呼吸作用,而是使聽眾聽起來,對于不知道后面發生什么事情的緊張,好奇,屏住呼吸的感覺。
在再現部和尾聲的時候,對于音色的處理也與呈式部大同小異。
通過以上對《貝多芬C大調鋼琴奏鳴曲Op.53第一樂章》第一樂章的演奏分析,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作風格有一些了解,對我們可以更好的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文是淺析《貝多芬C大調鋼琴奏鳴曲Op.53第一樂章》第一樂章的音樂結構和演奏,整首作品表現了貝多芬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熱情,對生活的積極向上的態度,同時,也表現了貝多芬對于音樂上達到了完全成熟,音樂的表現力和戲劇性達到了極致。《貝多芬C大調鋼琴奏鳴曲Op.53第一樂章》是貝多芬奏鳴曲中偉大創作之一,對世人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于演奏的分析使演奏者更加了解了貝多芬的風格和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