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動
我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多樣、文化成分多元,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態景觀資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文化”與“母文化”,維系著中華民族最為濃郁的“鄉愁”。保護傳統村落,是對數千年農耕文明的延續和傳承,是重新激發我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鮮活力量。
近年來,傳統村落的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知認可,數千個傳統村落進入國家名錄,相關政策也相繼出臺。但在同時,由于制度、理念、資金等方面的阻礙,傳統村落保護仍存在諸多不足,許多村落仍不斷遭受破壞甚至瀕臨消亡。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重塑傳統村落價值依然任重道遠。
按照國家相關文件的定義,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
中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農耕文明史的農業大國,至今仍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農村。由于民族、氣候、地域、環境的不同,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形成了空間形態多樣、文化成分多元、特色鮮明的眾多傳統村落,如星辰般散落于廣袤的中華大地上。
傳統村落既是固態的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根植于本土,與周邊文化和自然環境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是活著的文化與自然遺產。在傳統村落中,我們能找到中華文明的根,找到魂牽夢繞的“田園夢”,找到失去已久的“鄉愁”。可以說,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精粹和中華民族的根基,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維系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紐帶,是我國鄉村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的 “活化石”和“博物館”。

與傳統村落蘊藏的巨大價值相對應,維系其生存延續的生態體系卻極為脆弱。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傳統村落的數量銳減且日漸衰敗。據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對長江黃河流域的田野考察統計,該區域傳統村落2004年總數為9707個,至2010年僅幸存5709個,平均每年遞減7.3%,每天消亡1.6個。

傳統村落的消亡,既有缺乏保護導致的自然消亡,同時也有規劃無序導致的原住民自主自建性破壞、不良政績觀誘導下的建設性破壞、商業化過度開發導致的旅游性破壞等。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傳統村落的“空心化”現象越來越普遍,加之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侵入擠壓,村落的傳統文化日趨邊緣化,許多依附在傳統村落上的非物質文化傳承面臨斷代的窘境。
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必然方向。保護傳統村落絕不是要逆城鎮化而行,而是糾正城鎮化發展中出現的一些過于粗陋、草率的問題和弊端,更好地平衡發展經濟與保護傳統文化之間關系,進一步激發鄉村內在活力,挖掘鄉村內在價值,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富能夠永久傳承下去。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界有識之士對傳統村落的價值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對傳統村落的保護。
書娟當然無法跟著趙玉墨,也在后背和膝蓋間開山劈路;沒人會繼續為她行方便。她只能是怎么進來的就怎么出去。等書娟從法庭內外的聽審者中全身而退,趙玉墨已經沒了。
我國傳統村落保護肇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有兩個重要的標志性節點:一是2003年“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評選工作,此為傳統村落保護的正式開端;二是2012年《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甄選,標志著傳統村落保護的全面鋪開。
2002年以前,并未有專門針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文件及措施,主要散見于文物保護相關條例和法律中。直至2002年,“歷史文化村鎮”這一概念才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明確提出;同年,原建設部和文化部聯合頒布《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價指標體系》(試行)。2003年,歷史文化名村評選正式啟動,迄今為止共公布七批487個歷史文化名村。
此后,圍繞“歷史文化名村”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包括《文物保護法》《城鄉規劃法》《非物質遺產保護法》等都對歷史文化名村保護進行了明確規定。2008年,國務院頒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申報、批準、規劃、保護作出了全面規定。
歷史文化名村評選對傳統村落保護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其門檻較高、覆蓋面較窄,許多未能入選但具有相當價值的傳統村落仍岌岌可危。因此,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必須進一步提高,覆蓋范圍必須進一步加大。
2012年4月,為摸清傳統村落底數,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和完善,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傳統村落調查工作。同年8月,四部局聯合印發《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以此為標準評價傳統村落的保護價值,認定傳統村落的保護等級。
2012年12月,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要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傳統村落保護大幅擴圍。
《指導意見》提出目標和任務:不斷完善傳統村落調查;建立國家和地方的傳統村落名錄;建立保護發展管理制度和技術支撐體系;制定保護發展政策措施;培養保護發展人才隊伍;開展宣傳教育和培訓。
依據相關文件精神,《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評選工作開始推進,從2012年12月公布第一批至今,先后有五批共6819個傳統村落入選名錄。至今這類評選工作已經完成并形成了由國家、省、市、區縣組成的四級保護體系,不少省份及地方政府還專門出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保護傳統村落的政策和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上令下行、合力保護”良好局面。
在各界的積極推動下,我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由于各種矛盾交織,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在落實過程中變形走樣,一些地方重開發、輕保護,重規劃、輕實施,重有形、輕無形,重建筑、輕文化,偏離了傳統村落保護的目的。
與發展經濟之間的矛盾。傳統村落往往處于偏遠地區,經濟條件較差。因此,大批青壯年前往城市打工或遷徙,留在村莊的往往是老人或小孩,最終導致傳統村落“空巢化”“老齡化”。而當一些傳統村落的價值被世人所認知時,又受到過度商業化的沖擊,尤其是一味地搞旅游開發。開發商要追求經濟效益,村民也要利用經營來提高收入,從而導致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的現象頻發。其結果就是,如同城市一樣出現“千村一面”的怪相,極大地破壞了根植于傳統村落之上的鮮明文化特色。
住建部相關負責人指出,地方保護傳統村落熱衷于搞旅游,這是好事,但要堅持適度有序。我們反對整村旅游開發和過度商業化。要嚴控商業開發面積,盡量避免和減少對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擾,更不得將村民整體或多數遷出由商業企業統一承包經營,不得不加區分將沿街傳統民居一律改建商鋪。
與村民改善居住條件之間的矛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村落的居民們對居住條件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村落本身的條件往往又不允許,如沒有衛生間、下水道等。特別是一些村民子女結婚,往往有擴建、新建的需求,而且他們對“洋氣”的現代化樓房更偏愛,由此導致一些老舊宅院被無序翻新或直接推掉重建。
村民是傳統村落的靈魂,沒有村民的傳統村落僅僅是保留了一副空殼。要想讓村民留在本鄉本土,就必須尊重他們改善居住條件的意愿,在外部建筑形體不變的基礎上,對內部功能進行完善,同時改進村落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提高生產生活品質。正如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民俗文化研究專家劉鐵梁所言:“不夠關心村民的村落保護,是狹隘的,也是沒有辦法和村民對話的。”


傳統村落保護任重道遠,必須遵循整體性、原生性、可持續性保護的原則,保護好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兼顧好原住民的利益和需求。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完善保護體系。目前中央及地方已有部分政策出臺,但尚未形成統一的、全面的、系統的法律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尤其是傳統村落保護涉及多個部門,導致目前在依法管理上存在空白和漏洞。因此,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首先就必須完善法制體系建設,確定權責主體,明確誰來管、怎么管、管什么,規范保護政策制定的程序,以法律這個強有力的武器來保護日漸衰弱的傳統村落。
加大宣傳力度,促進社會認知。必須加強民眾對傳統村落價值的認知,尤其是與之直接相關的地方干部,樹立正確的意識理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增強原住民的自覺保護意識。傳統村落保護離不開原住民的參與,因此在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原住民的意見和意愿,激發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話語權。
保護傳統村落,絕不意味著將傳統村落放入博物館中凍結起來,而是要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保護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是保護的途徑。這里的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發展,而是通過發展讓傳統村落在活態中得到保護,使傳統村落始終保持鮮活,為我們的文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