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濤
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因此“修復山體就是打造金山銀山”,與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密不可分。
隨著城市建設大規模的發展,開發建設項目不斷增多,造成大量山體被過度開采石料等自然資源。山體原生植被大量損壞,留下怪石嶙峋的破損山體,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影響居民生活、城市容貌和投資環境。2013年以來,在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的領導下,區內國土規劃局、建設管理局、城市管理局、社會發展局、土地儲備中心、建設平臺公司、各街道辦事處和行政村村委會等單位共同努力下,解決行政審批、征地拆遷、交通運輸、土方來源等困難,協調引導土地開發商、施工單位等企業參與,先后實施黃龍山、二妃山、荷葉山和鳳凰山等山體修復工程,還青山于民。

根據開發區建設量大,土方消納量大的實際情況,將山體修復工程與土方消納相結合,主要采用“棄土堆填、不外購土方”的模式修復山體、改造山體。通過分層壓實和自然沉降方式進行堆填土方,同時修坡造型。土方堆填與周邊房屋、市政道路、鐵路等保持安全距離,預防滑坡等危險因素產生。此修山造山模式既在土方采購上節約大量費用,又科學合理地解決棄土、建筑垃圾、醫療垃圾、固體廢棄物和樹木移栽等處置問題。黃龍山、二妃山和荷葉山山體修復工程總計完成土方量約277萬立方米,按市場綜合單價每立方米120元計算,為國家節約建設資金總計約3.324億元,覆綠面積總計約100萬平方米。
黃龍山山體修復工程東鄰三環線新武黃立交,西接黃龍山東路、南依三環線隙地,北靠黃龍山北路,位于光谷主城區內。該項目建設所需土方主要來源于關山大道、光谷大道、光谷一路等周邊地產開發項目。該項目是武漢市最早采用“棄土堆填、不外購土方”模式修復山體的工程,完成土方量約123萬立方米,為國家節約建設資金約1.476億元。土方工程與土方穩定性檢測相結合,完善棄土堆填。山體綠化種植有欒樹、合歡、櫻花、紅葉碧桃、紫葉李、海棠、紫薇、木槿、杜鵑、濕地松等苗木,與原生樹木相互融合,打造半山花海和臺地景觀,覆綠面積約38萬平方米。在養護管理中,為配合城市建設占用綠地的需要,黃龍山作為種植場地,收納多種移栽樹木,如大規格香樟、石楠等,進一步修善山體綠化景觀。山體復綠后,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多次發現山雞等野生動物出沒。黃龍山生態環境恢復后,已陸續在山上修建林路、綠道、景觀平臺和驛站等公共設施,成為周圍居民休憩和民間團體活動的重要場所,為后期成為城市生態公園或者旅游景區打下基礎。
二妃山山體修復工程東鄰光谷生物城,西接三環線、南依高新二路,北靠高新大道,位于光谷主城區內。該項目建設所需土方主要來源于佛祖嶺、關南等區域地產開發項目,完成土方量約75萬立方米,為國家節約建設資金約9000萬元。山體綠化種植有香樟、銀杏、楓香、女貞、桂花、雪松、紫薇、木芙蓉等苗木,與原生樹木相互融合,覆綠面積約41萬平方米。在養護管理中,為配合城市建設占用綠地的需要,二妃山作為種植場地,收納多種移栽樹木,進一步修善山體綠化景觀。
二妃山部分山體空間用于二妃山棄渣場地綜合治理工程和二妃山垃圾填埋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兩項目的建設。二妃山垃圾填埋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對城市垃圾衛生填埋進行處理。二妃山棄渣場地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填埋處理醫療垃圾焚燒廢棄物和工業固體廢棄物。兩項工程均對填埋庫區封場,覆土整形進行山體綠化,美化周邊環境,恢復周邊生態。
三項工程共同完成對二妃山山體的修復,形成綠林與草原對比的獨特景觀。二妃山生態環境恢復后,已陸續在山上修建綠道、棧橋、景觀臺和驛站等公共設施,成為周圍工作人群休憩和民間戶外活動的重要場所,為后期成為運動公園或者旅游景區創造條件。
荷葉山山體修復工程東鄰三環線,西接光谷一路、南依高新大道,北靠荷葉山路,位于光谷主城區內。該項目建設所需土方主要來源于關東、關南等地產開發項目,完成土方量約79萬立方米,為國家節約建設資金約9480萬元。土方工程與土方穩定性檢測相結合,完善土方堆填。山體綠化種植有欒樹、法桐、香樟、大葉女貞、紅葉石楠、木槿等苗木,與原生樹木相互融合,覆綠面積約21萬平方米。在養護管理中,為配合城市建設占用綠地的需要,荷葉山作為種植場地,收納多種移栽樹木,進一步修善山體綠化景觀。山體復綠后,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多次發現山雞、野兔等野生動物出沒。為遠期打造成為游憩公園、探險樂園或者旅游景區創造條件。
鳳凰山山體修復工程(三期二區)東鄰中華大道,西接泉崗路,北靠光電產業園,位于光谷以南,城區以外。隨著光谷建設區域向南發展,棄土源頭距離鳳凰山山體修復區域越來越近,運輸距離越來越短,土源也越來越多,山體收納棄土量隨之不斷增長。棄土堆填目前已完成約90%,為后續綠化種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黃龍山、二妃山和荷葉山山體成功修復與鳳凰山山體修復逐步實施的實踐證明,采用“棄土堆填、不外購土方”的創新模式修復山體是正確的。“棄土堆填、不外購土方”不僅為植物存活提供厚實的土壤,為植物生長打下良好的基礎,為綠色生態景觀快速恢復創造有利條件,又為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提供方便,為城市建設降低成本,節約資金,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環利用資源,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使廢棄物得到無害化處理,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城市。為武漢市其他山體修復工程起到示范作用,如漢陽的湯家山、光谷的頂冠峰、江夏的長山和秀山都是利用棄土修復山體,光谷的雞公山利用地鐵隧道建設產生的棄土堆填造山等。
實踐證明,開采山體為城市建設發展輸出大量石料等資源后,用堆填土方修補改造破損山體,恢復山形山勢的建設模式是可行的。
實踐證明,在政府的領導支持下,各行政主管部門齊抓共管,建設平臺公司牽頭組織,鼓勵土地開發商和施工企業參與,與各方一同合理調配社會資源,指導棄土收納與堆填,不外購土方,完成山體修復和造山的建設模式是可操作的。也啟示著今后的城市發展中須規劃先行,以城市規劃為指導,通過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有序開發,有序利用棄土資源,統籌安排修復山體和造山,建立長效的系統化管理機制。
實踐證明,山體修復工程和環保工程可相互結合,利用破損山體的空間,作為處置城市垃圾、醫療垃圾焚燒廢棄物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衛生填埋場,既可覆土造形修復山體,又能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
實踐證明,堆填土方修復山體為綠化種植打下厚實的基礎,為植物生長創造良好環境。山體上種植的苗木比在道路、社區、廠區、隙地等地方種植的苗木更易存活,長勢更好、更快,綠化效果更佳。也證明棄土堆填修復山體比掛網噴播修復山體更經濟,更有實效。
實踐證明,修山造山可作為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中移栽樹木的種植場地,也可作為園林綠化養護管理中間苗的種植場地。不僅有利用于山體綠化恢復,提高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成效,修繕和保護生態環境,也為國家建設投資減少成本,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利于城市建設的發展。
實踐證明,對位于城郊區域,對景觀要求不高,僅以覆綠為目標的破損山體,采用“棄土堆填、不外購土方”和“移栽樹木、不外購苗木”的模式是可行的。該模式分區分時,循序漸進地修復山體,不僅把建設費用降到最低,而且覆綠效果明顯。
通過“棄土堆填、不外購土方”的模式修復山體和造山的實踐證明,須規劃先行,以城市規劃為指導,嚴格按照規劃實施建設和管理。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三者需與時俱進,相互結合,創新發展,系統化建設和管理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
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對山體修復進行補充,既立足于現實,又預見未來,將山體修復作為長期性和經常性的工作。通過對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來加強城市規劃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主體功能區以及產業布局、城市園林綠化的充分銜接,制訂棄土利用的發展規劃,指導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
將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與地塊的用地使用控制、環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城市設計引導、市政工程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以及環境保護規定相結合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針對修山造山的不同地塊、不同建設項目和不同實施過程,對山體進行定性、定量、定位和定界的控制和引導;充分考慮當地資源條件、環境狀況、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權屬等因素,將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與城市地下空間開發互補利用;作為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依據,并指導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編制。
以城市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依據,在修建性詳細規劃中制訂用以指導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的方案。對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的建設條件進行分析及綜合論證;將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與建筑、道路及綠地等進行綜合分析,展開空間布局和景觀規劃設計;將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列入豎向規劃設計;對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的工程量、拆遷量和總造價進行估算,分析投資效益;對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的土方來源進行指導和控制,對山體消納棄土進行規劃,指導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明確各區域棄土消納到何山,明確各山體收納何區域棄土,不鼓勵購土修山造山。
依據上位規劃,進行建筑棄土處置場選址、山體保護、土方平衡、城市林業、城市綠地系統等專項規劃的編制,指導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明確破損山體收納棄土、棄土造山、山體范圍等,確保應綠皆綠;研究城區和郊區的相互關系,結合城市自然地貌和城市建設發展情況,統籌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的空間布局,分別確定其位置、性質、范圍等;指導棄土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在遠期規劃中作為公園綠地,近期可作為樹木移栽場地或者苗圃用地,逐步轉化為公園綠地。
規劃先行,以城市規劃為指導,通過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來控制棄土,利用棄土。將“因地制宜,挖湖堆山”的園林營造方式導入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中,利用城市地下通道、城市地鐵、隧道、地下商城、地下車庫、地下綜合管廊、地下防空設施、地下倉儲設施等地下空間和水務水利建設產生的棄土合理堆填修復山體和造山。在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中,以“因地制宜,挖地下空間修山造山”的方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