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瑜
[摘 要]交往行動理論是德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貝馬斯的重要成果,在研究當中,其將社會學傳統、米德符號互動理論同德國理性主義哲學進行了結合,并形成了該結果。在高校教育活動開展當中,也需要能夠對該理論引起重視,將其應用于教學中。在文章中,將就交往行動理論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
[關鍵詞]交往行動理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交往行動理論是德國社會學傳統、理性主義哲學同當代語言哲學的綜合,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開展中,通過該理論的應用,則能夠對思政課教學實效性進行構建,進而提升思政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因此,要重視該理論,做好其研究與應用。
一、交往行為理論
在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項理論中,其所提出的交往行為打破傳統主客體關系,即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在主體間產生互動。其認為,在交往行為中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主體是兩個以上具有行為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人;第二,在交往行為中,語言是傳播的工具;第三,平等交流是主體交往的主要形式;第四,交往行為的目的即是在理解共同的基礎上形成認同與共識[1]。
(一)構建主體間性模式
在哈貝馬斯理論中,其認為主體間性是兩個以上主體的交往關系,在主體間,將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形成認同與理解。強調雙方能夠在一個尊重、平等基礎上,在經過相互溝通形成共識與理解的關系。在理論當中,其強調的“主體間性”模式即是“主—客—主”模式,該模式對主客體間的平等關系進行實現,在交往中對客體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進行激發,在使主體間更好地溝通的情況下實現交往目的。
(二)語言交往作用
在交往行為理論中,語言是交流當中的重要媒介,在主體間,通過真實、有效話語的應用對主體的內心世界與思想進行傳達,以此獲得認同與理解。“即交往主體一方用可領會的語言向另一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言說者提供的語言必須真實可靠,以便聽者能理解所表達的意思、接受言說者的話語;言說者和聽者通過正確的言語交流表達真實的內心意愿,最終達到互相認同。”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學生在教學活動當中,即需要以準確、真誠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方面,則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與想法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在對學生需求進行滿足的情況下提升教學效果。
二、教學途徑
(一)道德教育
在交往行動當中,語言是重要的媒介,在雙方進行交互時,將通過語言符號為媒介,無論是語言符號還是語言本身,都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而服務的,積極形成主體間的理解與一致,在保持合作的基礎上進行一體化發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經從以往的灌輸式教育向著新的方向發展,在思政語言環境與范圍方面具有了積極的拓寬。在信息時代中,網絡的普及與興起對大學生的交往以及生活模式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新環境的思政教育中,不僅要體現學生的現實生活,也要在提供實際生活支持的同時為網絡環境的社會交往提供支持,使其在虛擬環境當中也能夠獲得正確的引導,以此在交往中獲得正確、規范的價值引導。同時,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網絡也成為了學生生活當中的重要部分,該種媒介不僅對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開拓了新的渠道,同時也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挑戰,即要求學生能夠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通過網絡課堂進行學習。但在該方式中,因學習內容較為乏味,且缺少有效的監督,學生很可能存在不會主動對思政相關知識進行學習的情況。對于該種情況,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做好層次性把握,結合先進性與廣泛性,保證在思政教育引導中具有良好的余地。具體來說,需要對于不同類型、不同情況的學生開展針對性教育,不僅能使思想教育在實效性以及針對性方面具有好的表現,且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其他教育類型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能夠單純地進行正面宣傳,而需要在現實世界真實全貌的基礎上向學生展示美德以及客觀存在的不良現象。只有將學生的生活實際同思政話語運用進行結合,才能夠對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行培養,在使其結合親身體會獲得成長。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需要將專業課程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使學生在日常教育的基礎上參與到不同社會政治活動當中[2]。
(二)精神交往
在交往視域中,思政教育活動即是教育者同受教育者在思政教育話語媒介的基礎上,經過解釋、相互理解與平等對話最終形成一致的交往過程,是主體到主體間的結構。在此過程中,對于師生雙方來說,即通過語言媒介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在心理上拋卻身份不同存在的差異,通過平等對話的建立進行交往,互相走入對方的內心世界當中。解釋的任務,即是幫助他人的語境解釋能夠在自己的語境解釋當中得到包容,在修正的情況下確定生活世界,以此對不同語境解釋達成一致。可以說,平等對話是雙方在位置相同情況下相互接納以及敞開心扉的過程,由雙方在該基礎上對共同的話題進行尋找,積極做好深層次交流,在追求心靈生活的情況下避免出現膚淺交談的情況。
在實際思政教育活動開展中,師生間需要以雙向平等的方式開展對話,以此使雙方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溝通與理解。在主體理解當中,語言在此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交往主體來說,正是語言交談與對話的主題,通過語言媒介的應用,幫助雙方在相同交往規則下進行交流,進而獲得相互的理解與信任,形成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在社會發展中,同社會成員間的了解與溝通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這要求師生雙方在主觀世界交流的過程中,也能夠同社會現實世界以及客觀世界達成一致,使思政教育在回歸到現實生活世界的情況下保證同社會發展一致。對此,在具體交往行動中,其實質是使雙方能夠通過語言媒介在活動中取得一致,進而獲得相互的理解[3]。
(三)互動交往
在對話當中,選擇適當的語言是主體間實現行為合理性目標的重要途徑,即在相互理解的情況下達成共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中,同主客體的參與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如果缺少兩者的參與,則將缺乏意義。在實際工作開展中,如何對主客體關系進行深刻把握,對兩者的主體性進行把握,則將直接對思政教育的目的與效果產生影響。從該方面考慮,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也需要與時俱進把握主客體關系,體現時代性。第一,雙向互動。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已經發展形成了全新的雙向互動關系。在該模式中,需要主客體雙方能夠相互學習、溝通與幫扶,并在社會地位上具有平等的特點。同時,其也具有均等的信息接收機會與渠道。在現今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在教育、社會資源傳遞中,傳統方式也向著即時傳遞方向發展。在該情況下,需要能夠對目前思政教育中的單向施教等方式進行積極的改變,在保持和諧、平等的情況下進行雙向交往與交流。第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其中的主客體間的關系并非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在相關條件滿足要求時即能夠相互轉化。該種轉換情況對于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在交往行動理論視野中,高校思政教育要想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與境界,就要充分體現出主客體的主體性,并使其能夠自覺進行自我教育。第三,主導主動關系。在思政教育中,主客體具有雙向互動交流的關系,也具有不同的作用。從傳統意義角度來說,教育者依然處于主體地位,其在教育當中具有主動權以及天然的優勢,能夠結合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思政教育方式,通過語言載體的應用實現教育的效果與目的。通過良好教書育人環境的營造,能夠更好地對思政教育環境進行組織,對于思政教育進展與效果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實際教育當中,客體主體性也具有主觀能動性,這對于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具體來說,其最終歸屬點與出發點,即是受教者在該過程中提升思想素質以及對于其行為規范、思想的影響。其最終效果也將在受教育者當中體現。作為受教育者,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也具有選擇自己教育方法以及內容的權利。在客體主動配合的情況下,對于思政主體在教育方法、內容的制定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高校思政教育,也是主客體交流、配合以及相互參與的過程,雙方也在此過程中具有相互促進與制約的關系,都具有相應主體性[4]。
三、結語
通過對交往行動理論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未來高效思政教育活動開展中,要對交往行動理論相關內容引起重視,通過科學的交往行動不斷提升課堂氛圍與學生參與度,進而獲得更好的思政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曉梅,王鶴巖,劉陽.基于情境學習理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設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70- 73.
[2]渠長根,劉梅英.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2(6):938- 942.
[3]韓俊香.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考核評價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35):101- 102.
[4]胡恒麗.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開展社會互動的思考[J].職業,2012(35):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