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娟
(廣州市海珠區赤崗小學,廣東廣州 510000)
興趣是一個人學習進步的最大動力,也是最活躍的動機,俗話說的好“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需要積極開展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以及認知的原因,各種各樣的有活動以及游戲等就是最符合其天性的環節,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要以學生為根本、為中心,結合其實際學習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閱讀成果的平臺,表現自己、展示自己,進而樹立其良好的學習自信,增強其課外閱讀興趣。
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心意溝通的重要手段,所以積極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活動,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心理狀態,能夠滿足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交際性情感需求,既為學生提供自己閱讀獲得表達的機會,也為自己閱讀所感表達的平臺。因此,我們作為教師要重視學生閱讀所產生的交際性情感需求,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保證課外閱讀交流的日常化和經常性。在課外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所進行的日常化閱讀交流形式非常多樣化,有班級整體性的交流活動,也有合作小組之間的閱讀交流互動,而實際交流的方式,則是以個人的發言為主,也就是將自己喜歡一段與其他學生分享。
學生自己探索、發現、解決獲得的才是自己掌握的,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進步,所以,作為教師要積極為其創新平等、和諧、民主的對話閱讀氛圍,以改變學生的被動閱讀狀態,使其能夠自己領悟、自我體驗以及相互交流。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幫助學生積累,學會語言的運用,進而形成良好的語感,以此來糾正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下,學生灌輸和理性分析式的語言閱讀教學的缺陷,最終有效提高閱讀的效果,幫助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教師是學生學習之路的引領者,作為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與學生共同學習,讓學生在課內得法,在課外得益。因此,教師要積極采取多種措施,發揮自己的引領作用,重視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民主相處,和學生共讀一本書,做一個忠實的讀者,與學生在同一水平上,和學生圍繞著書中問題進行交流探討,不僅是對閱讀感受的交流,還要包含閱讀方法的交流;尤其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撰寫讀書體會,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同時,教師在閱讀中還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情境,巧設懸念,激發其深入閱讀的興趣;選擇恰當的書中精彩的部分,促使學生帶著疑問去主動的走進閱讀;最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恰當的推薦自己閱讀過的文章、名著等,進而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一起成長。
家庭教育在學生教育環節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尤其是對孩子課外閱讀習慣養成教育培養方面,家庭教育的影響更加深刻,因此,我們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首先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提倡親子閱讀,讓閱讀真正走進學生以及學生父母,并滲透到他們的心靈。所以,為有效強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閱讀,學校以及教師要加強引導,首先,學校方面要加強重視,以信的方式或者是家長會議的方式,向家長發出閱讀倡議;其次,積極為學生家長推薦學生喜愛的閱讀書目,以此來引導學生家長孩子從適合學生的書籍出發,找到共同點;同時,學校還應當為親子課外閱讀構建交流的平臺,結合實際實際情況,有計劃的開展相關的“親子閱讀交流活動”。
以《小豬唏哩呼嚕》這本書的班級共讀活動為例,我們先了解《小豬唏哩呼嚕》的故事主人公,并堅持每天進行集體書籍分享。與此同時,每個家庭也會購置這本圖書,孩子們在家與家長進行親子閱讀。完成一本書的班級共讀后,我們還會通過閱讀小報進行分享展示。畫報內容就“請你給小豬唏哩呼嚕寫一封信”“如何推薦這本書”和“請為小豬唏哩呼嚕編一個新故事”三方面進行親子成果展示。
“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由于我們在學生初始階段做出了很多閱讀嘗試,很多學生也有了自己的閱讀興趣面,學生的識字量也得到提升,遠遠超過課內的生字量。可是孩子對于漢字只停留在模糊認識的階段,所以我們決定從閱讀走向課外識字。
一年級的班級都購置了“成長記錄存折”,作為我們的“閱讀存折”。每天學生需要回家開展至少半個小時的課外閱讀,并由家長落實記錄。每天完成課外閱讀可以獲得一分積分,每周周一上交存折,由老師檢查課外閱讀情況。每周堅持7天閱讀的孩子可以獲得當周的“閱讀章”。一個月四周的總成績會形成排名,再通過家訪及其他家校溝通渠道,了解排名靠前的幾位家庭的家庭閱讀環境以及家庭書香文化,最終推選出當月“書香之家”。
閱讀習慣的養成,我們由班級共讀走向個性化閱讀。每位孩子的閱讀興趣各不相同,我們也會通過制作和展示閱讀分享卡,在班級閱讀分享會上進行分享。通過成果展示,激發學生保持閱讀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更是占據主導,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學生的年齡特點,把古詩、兒歌、繞口令、講故事等引進課堂,利用聲音、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幫助學生閱讀,增加閱讀的趣味性。我們還定期開展讀詩歌比賽,結合區開展的“詩詞大會”活動在校內進行古詩詞的吟誦、知識競賽,并評出“古詩狀元”“詩歌能手”“星光朗讀者”等。學生在樂中讀,在讀中學,在講中練,不知不覺增加了閱讀量,還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為進一步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親子閱讀氛圍,為家長搭建一個交流育兒經驗的平臺,我們學校三年級老師開展了家庭教育讀書沙龍活動。活動中,家長代表們以《播下幸福的種子》《今天你閱讀了嗎》為題,結合自己生活中的現實情況,用真實具體的事例與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的經驗,就“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親子閱讀”進行交流,包括如何挑選書籍、培養孩子興趣、怎樣尊重孩子、創造良好氛圍,有質量的陪伴孩子讀書等。活動中,家長們紛紛積極主動交流閱讀的方法與技巧,大家暢所欲言,共同探討好的教育策略,并互相分享了孩子喜歡的書籍《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布魯姆博士》《石頭湯》等,現場氣氛熱烈融洽。
同學們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看的書,寫上推薦理由,也可以介紹這本書的精彩內容等。通過好書推薦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與好書交朋友,在讀書中感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長的樂趣,不斷提升自我閱讀品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在同樣重要地位的“綜合性學習的具體建議”中提出“提倡與其他課程相結合,開展跨領域學習”。打破語文與其他學科的界限,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生活處處皆語文,根據大語文觀,在課外閱讀中,我們充分利用科學課的資源,讓語文課和科學課資源共生,相輔相成。我們推薦學生看有關動物和植物方面的書籍,如:《Hi,我的鳥兒朋友——觀鳥小達人養成記》《自然觀察,我的第一本觀鳥日記》《早安!我的植物鄰居》《讓小學生提高分析力的科學游戲》,并制作自然觀察記錄卡。
總之,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能夠讓學生讀的用心,也讀的開心,能夠深刻的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受到美德熏陶。同時,課本文章以及名著書籍中一些優秀人物的言行,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尤其是部分優秀書籍中所傳承的民族文化,對于學生良好道德素養,文學品質的提升也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所以,課外閱讀必須加以重視,以此來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養成良好的習慣,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