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丹
(南寧市民樂路小學,廣西南寧 530022)
在小學英語課堂當中,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的艱巨任務之一就是思考怎樣的英語教學策略及其對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成為關鍵。然而,我們往往會在看到小學的英語課堂這樣的現象:教師會不自覺的將提問的主動權握在手中,學生就會無形中在整堂課中受到老師的“拷問”一樣被動。這種缺乏學生提問的課堂實際上是一個忽視學生主體的課堂。所以必須從根源找到問題的根本,從而提出相應的策略,達到高效能課堂,讓學生真正的主動的學習英語。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尊重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的語言知識技能發展到向積極主動探索語言學習技能。因此,如何讓學生從“被動”發展到“主動”的參與小學英語課堂學習,為了培養學生由“如何回答”到“如何提問”的能力,需要更深入進行的研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提出問題,從而達到逆向學習英語的方式,更好地了解英語的運用意義。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標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交流。事實證明,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的概率并不理想。
從學生的角度看,只有極少部分學生能主動提問,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夠積極主動提問題的學生人次也會相應遞減。有以下幾種表現:第一種是不設問,相當多的學生沒有問題意識,課堂上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他們習慣于止步在能聽懂教師的授課內容,學習過程中接收知識。二是不敢問,學生由于懼怕教師或同伴,也不愿意在課堂上提問。三是不會問,有些學生因為認知水平有限而發現不了問題,故難以向老師提問;如在單詞教學——學生總是要在老師的單詞呈現中學習單詞,而沒有選擇單詞學習先后的權利;在句型教學——教師要學生一次次的跟讀學習;閱讀教學——學生總是只回答老師課前預設的問題;即使課堂之外的交流當中——往往都是老師主動和學生進行英語交流。然而,主導溝通的一方往往是積極思考并主動提問的角色,學生卻沒能充當這個角色。
從教師方面看,主要是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不夠重視,教師在課堂上忽略或者并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學生未能學到提問的方式和途徑。從學生方面來看,主要是學生的提問的興趣已經漸漸淡去,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很單向,習慣性的從教師給出的問題方向思考而做出回應。
(1)性格原因:個別學生內向,不擅于言語,不擅于溝通,影響了語言表達。
(2)心理原因: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思想負擔增加和并會對同伴看待方面會多慮,就無法像低年齡段時能單純怕提問。
(3)興趣原因: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習,會相對比較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英語作為一門考試評判標準之一,從而讓學生對英語并不感興趣。
(4)主觀原因:很多學生對英語有恐懼,抵制的情緒是認為學習英語很困難,單詞量太大和單詞難記而不肯下功夫去學習,處于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1)教師的教育理念過于陳舊,并沒有注重培養學生對課堂提問的認識,從而無法激發學生提問的欲望。
(2)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觀念統治課堂已久,學生因此未能得到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并提問。
(3)教師未能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沒能及時反饋學生的提問,容易造成學生的失落感而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消退。
眾所知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好語言的關鍵,小學英語教學的首要關鍵就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正如一位教育家說的那樣:“學生對教師的課堂不感興趣是教學中最兇惡、最可怕的敵人。”可見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首先,放下教師的權威,關心學生,貼近學生以建立師生平等關系,讓學生尊師近師愛師繼而也會對英語感興趣,實現“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教師嘗試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游戲競賽法等,勾起學生的對新知的好奇,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體會英語的樂趣和實用性。第三,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機會展示,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求知欲的驅動下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向老師提問。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師生關系也可以是朋友朋友關系,教師向學生展示他們友好和諧的一面,鼓勵學生敢于提問。教師的個人教學風格影響著課堂氣氛,詼諧、風趣的講課風格,利于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對提問題的恐懼。
(1)當學生提出與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相悖的問題時,教師不應立即否決學生的問題,而應是鼓勵學生邁出第一步。
(2)當學生正在提問中,會偶爾出現緊張的情緒,是因為他們未充分考慮而表達不完善,教師不能打斷學生的發言,耐心傾聽并在學生提問后解答。
(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重復或有錯誤,教師同樣要耐心聆聽學生的問題,可重復再次回答,若是有錯要及時糾正。
培養學生提問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足學生足夠的時間。
(1)在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時,教師應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探索,進行語篇閱讀,自學從而在文本中產生問題而提出問題。
(2)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合作方式,同伴幫助中自主思考,提出問題。
(3)教師可以設立“問題集”,讓學生在預習或自學中產生的問題,并將其放入問題集。教師在課前收集問題并進行分類分析,并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讓學生自行從這三種方式中選擇問題的解決方案:1)自主學習;2)小組學習;3)請求教師的指導。這樣開放的課堂,既可彌補由于課堂時間的不足而無法將疑問一一解答,并且那一部分內向不敢當面提出問題的學生有機會提問,學生得到提升的同時找回了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問,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學環節層層的相扣,從單詞學習,到句型學習,最后到語篇學習,簡單問題到復雜問題的提升,對問題進行分析,提煉。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
例如在英語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4W1H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提問能力。在英語閱讀課上,學生以what,when,where,who,how進行設問,通過思維導圖分析問題,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觀察力,還可以提高學生思考和提問能力。圖片教學也是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一種方式。以圖片為餌,設計開放的問題——在教學時,采用圖片的形式引導學生提出與圖片信息相關的問題。通過group work learning,從圖片中發現問題后向對方提出問題,從而形成生生問答的學習氛圍,運用直觀的圖片,學生提問的頻率會比無圖片提示高,學生根據圖片的內容進行提問,學生思考著平時老師提問的方式進行模仿和內容以及課堂評價語言。很多時候,學生會給出一些意想不到地驚喜,也會發現教師在以往的課堂中會忽略的一些問題。
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提煉養成了自學課文的習慣,教師在課前給學生分派任務,讓學生小組學習的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各組小結之后并向全班提出。通過小組學習,學生可以獨立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有效提高他們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有學習英語心理障礙的學生克服了恐懼和害羞心理,能夠很積極投入到學習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可以分享和掌握更多的英語學習方法,提高他們英語學習的能力。
“提問”是最古老和最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這是著名的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產婆術”的核心理念。在我們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Ask and Answer 的教學方法。然而,面對小學英語教學,“問題”的意義是什么?它從何而來?又如何產出?英語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提問?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克服“提問”的單向性,使“提問”成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及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的有效途徑。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多角度設計各種思維問題,培養學生的橫向思考,逆向思考、總結歸納等思維能力,使他們不是停留傳統教學模式的單純的理解和解釋課文意思的階層上,相反,我們利用當前的知識和已學的知識來探索和培養創新思維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