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
南充市五星小學 四川南充 637000
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把閱讀引進數學教學和學習,讓學生多讀課本,多看課外讀物,培養其獲得知識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本領,是非常必要的。
眾所周知,閱讀可以獲取我們需要的信息,汲取相關的知識,數學學習也不例外,數學閱讀還可以幫助學生發展數學思維。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應該重視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數學課本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有較強的學習欲望,才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實踐證明,有無興趣,閱讀的效果很不一樣,如果帶著一定的問題去閱讀,可以使學生從機械閱讀向意義閱讀轉化。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創設一定問題情境。在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創設一些難度適當的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問題要精辟而具體,要有針對性,要新而有趣,要有適當的難度,富有啟發性。可以通過呈現與學生原有知識相矛盾的現象,設置懸念,或提供幾個相矛盾的方案,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本中的主題圖具有形象直觀、內容簡明、主題突出的特點,其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文字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主題圖,領會圖意,把主題圖與文字結合起來,讓學生揣摩到蘊藏在圖畫后面的數學含義,這樣就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學生對主題圖的一系列閱讀、討論,也會體會到數學書中的插圖不是無謂的裝飾品,它們的背后是有很多奧秘的。
現行教材對有關例題的處理是很恰當的,注重了解題過程。如:計算題用不同顏色的框標出分步計算過程;解決問題也是先用醒目顏色的文字、圖表說明分析過程及方法,再給出部分算式。在解題過程中提供一定的空白,讓學生完成空缺部分的解題過程。這些解答、思考的過程,以及課本中框出的總結性文字和有關的提示性問話等,都可讓學生認真閱讀,有助于真正幫助理解,促進思考,并能靈活地掌握題目的解答方法。
一般來說,對于較易理解的,可以安排在講課前預習,以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比如在講解7 的乘法口訣時,就應該放在課前讓學生進行閱讀,因為我們已經學過了5 的乘法口訣,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帶著問題入課堂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對于較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可以安排在講授過程中;比如,在講解列方程解決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在畫線段圖的過程中理解題中的等量關系,讓學生邊理解邊畫,可以對方程的理解更加深刻。對于知識連貫性、系統性強的內容,可以安排在講授結束后,以培養學生的概括判斷能力。比如,在講解《平面圖形的面積(復習)》時,可在學生自己整理相關知識,再由教師講授,理清知識之間的練習,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學貴質疑”是學生學習探索的標志,是創新的前兆。質疑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質疑的過程是學生逐步理解問題的過程,也是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重要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應帶著閱讀的體會與疑問,主動與老師同學探討交流。教師要通過觀察、提問、練習、互相討論等方式檢查學生閱讀效果。久而久之,學生閱讀的興趣就會更加濃厚,批判性思維能力就會明顯增強,思維的敏捷性也得到了培養。
數學的邏輯性非常的強,學生往往在分析題意時會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傳授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
比如:學習“簡易方程”時,教師就應該讓學生理解什么是方程,學生只有從本質上理解了什么是方程才能夠對方程有深刻的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對概念的閱讀理解,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
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相似的題目同時出現,
如:(1)汽車行駛100 千米耗油10 升,平均每千米耗油多少升?(2)汽車行駛100 千米耗油10 升,平均每升可行駛多少千米?
這類題目看似相同,實際上在題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區別的。教學時,可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比較,再比較閱讀,理解題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題的解答方法,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測來測去》、《奧德賽數學大冒險》、《數學家的小故事》、《趣味數學》等作為學生開闊數學視野,發展數學思維的閱讀材料,拓展學生的閱讀內容,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使學生較快地提高閱讀能力。
總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重視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可以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從而學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