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浦北縣小江街道沙場小學
教與學的過程是一個相互促進,互相監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融入反思的環節,才能通過實踐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同,學生也能從學習反思中意識到學習方法的應用效果,作出及時調整。
反思教學指的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深入細致分析與研究整個講課的流程與環節,從中發現問題,通過反思尋求解決的方法,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性思維,確保教師更好地完善教學模式,提高水平,與學生的學習特征相契合,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教學反思,首先有助于促進教師進行深度思維的思考。教師不斷對自我教學設計進行回憶與反思,把握具體教學細節,才能在一次次改進中完善課程教案,確保教學內容更豐富和完整。另外,反思的過程還能讓教師的教學案例更翔實可靠,思考更全面。其次,反思教學能夠促進教師理論水平的提高。語文的學習內涵需要深度反思才能內化與升華,也能確保教師獲得更高的教學質量,在這樣的驅動下不斷對授課的過程與學生學習的過程進行總結,才能解決那些被忽視的問題,不斷增加教師與學生的知識厚度。最后,反思教學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在應用反思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多次對文本和授課的方法進行回顧和深入研究,不斷對講課過程進行總結,學生同樣在多次練習中提升學習效果,將反思的過程貫穿到學前、學中和學后,積累教與學的經驗,最終提高教學能力。
教學觀直接決定了教學成果,現代化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如不斷反思自己的實踐行為,關注課外的知識點,及時將現代化生活性的元素融入到教學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積極融入反思教學觀念,意識到反思教育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教學監督管理的有效手段。比如教師可以不定期在課堂上開展交流會,獲取學生更多的反饋意見,將其應用在反思教學中,取長補短,創新方法,提高效率。
教學設計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也是確保教學效果的前提,有側重點和針對性的設計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整體教學的質量。要確保教學設計有重點性,教師就要力求設計能夠展現整個教學活動的依據,進行教學時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文本,整合教學資源,整理教學框架,呈現教學內容[2]。在實踐中通常要注意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設計反思教學設計的內容是否合理,并與教學目標相符。比如在制作《山海關》的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要判斷教學內容設計的合理性,該文本主要描述山海關的景象,利用山海關雄壯的氣勢表達作者對祖國打好山河的熱愛。教師可以進行教學設計時從網絡中選擇和穿插一些宣傳片中與山海關有關的視頻,讓學生從視覺感受上切身體會到氣勢磅礴的景觀內容,在情感產生共同的基礎上再結合文字的描述體會其中蘊藏的內涵。教師再設置“學生在山海關中有什么想說的話”,讓學生再次反思觀看視頻的感受,激發閱讀興趣,更深刻地了解作者寫作的情感和目的外,激發內心的情懷。其次教師還要反思設計的教學內容是否具有層次感,對于小學語文通篇文本的教學性質而言,文章的層次必須提前捋清,才能逐層概括教學內容,否則會給學生混亂表述的感受,很難正確拿捏文章要表達的真情實感。
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重點需要反思活動是否與教學設定的目標一致,授課過程中是否能考慮到學生學習個體差異性的問題,確保學生都能從學習中受益。這就要求教師邊教學邊反思,通過觀察把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反應與反饋信息,及時作出調整和改進,才能為后續更高效的教學鋪路。比如在開展《難忘的潑水節》教學時,教師就要加強教學過程反思的工作力度,首先在備課環節,教師就要結合文本內容再次深入挖掘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知識內容中并非單純描述潑水節的過程,而是要表達人民同周恩來總理一同過潑水節的快樂,將對節日的熱愛轉移到與周總理相處的熱愛,表達的是一種傣族人民與國家總理的情懷,這就從教學過程的反思中發現了有效的教學轉變,便于教師和學生更好地把控內容,理解文意,這樣的調整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提高自身語文閱讀的水平。
現代化的小學語文教育并非傳統中單純語文知識的傳授,而是強調學生學習技巧、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高,而教師也要重新設定教學目標,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反映整堂課的教學效果[3]。這就要求教師教學課堂上更留心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確保學生能夠全面掌握正確學習方法,全身心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教師要對教學效果進行反思,就要反思這樣情懷下為學生創設情境的有效性,要求學生在情境感悟中主動探討自身的感受,突出一些學生所談到的與課題內容相符的中心論點,再次引入到文本內容中,鼓勵學生形成共識并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索中去,這樣通過反思,學生之間就得以形成更好的滲透點和領悟點,學生更容易產生與文本中心思想相同的共鳴,共同融入情境,在教師點撥下把握文章主旨,最終實現教學的目標。
教學反思應該成為現代化教育者貫穿教學工作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每一次的教學實踐嘗試中發現各環節之間存在的銜接漏洞,反思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及時進行彌補,不斷完善內容、設計與方法,才能逐漸形成一套完善的探索性的教學模式,保障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