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燕
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鳳凰學校
我國語文寫作教學是從三年級開始的,這是由寫作教學的特點決定的。寫作行為屬于語言與知識輸出的學習活動,必須要建立在足夠的信息輸入基礎之上,缺乏信息輸入的寫作行為只會成為套話或空話,并不能算是一篇好作文。然而,有相當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認為小學生不具備語言輸出能力,以統一的寫作主題、同樣的寫作情感規范小學生的寫作范圍,限制了小學生的想象力與創作欲,嚴重削弱了小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新課改下,教育部提出了小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教學要求,指出教師既要考慮語文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情況,也要關心小學生的學習情緒,將“授人魚”轉變為“授人以漁”,為小學生的長遠發展做好準備。
許多小學生由于不知道寫什么,所以總是大量摘抄現成的作文材料,簡單堆砌作文內容,導致小學生作文存在嚴重的抄襲、借鑒問題。三年級起點作文應該要教給小學生如何寫真話、敘真實、抒真情,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小學生觀察自己的現實生活,根據現實構建作文框架,懂得據實而寫。在第一節作文課《猜猜他是誰》上,我讓學生根據課件上出示的文字內容猜人物——《西游記》里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極大地引發了學生興趣,在此基礎上又用簡短的文字介紹了班上幾位同學,學生們積極性極高,而且猜得很準。然后請他們說說為什么能猜得這么準?引導他們懂得是因為老師觀察仔細,并且抓住了《西游記》里幾個主要人物和班上這幾位同學最重要的特點進行描述。之后就引導他們觀察自己熟悉的一位同學,然后用幾句話來介紹同學。在交流匯報之后,再指導學生用文字記錄下來,據實寫作,而且只用幾句話或者一段話,這樣一來學生寫作就沒有畏難情緒了。為讓學生體驗到寫作的成功與樂趣,我鼓勵他們記下自己的生活經歷,不限制作文字數、作文內容與寫作方法,甚至允許學生用簡單的簡筆畫解說文字。比如,我們班有一個學生便寫了自己在游樂場的真實經歷,有的學生則記錄自己吃了一份美食的經歷,還有的學生就是簡單表述了自己在學校中的一日生活,等等。當學生完成寫作任務之后,筆者會與學生以作文為基礎展開面對面交流,檢查錯別字與語病,肯定小學生所寫事件的趣味性與真實性。
小學生雖然積累的一定的生活經驗,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有的教師卻強制要求他們在作文中表達自己對某個人、某件事的寬容與熱愛,要么就是要讓學生表達自己愛國、愛家鄉等高尚情感。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生活經歷使得小學生對這些立意過高的情感是毫無同感與共鳴的。如果片面要求小學生抒發這些高尚情感,將導致學生作文出現空洞、虛假的問題。對此,三年級作文應該要以學生的真情流露為主,鼓勵學生抒發自己的真實感受。就如在“寫日記”一課教學中,我便鼓勵小學生自主在日記中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可以是消極的,也可以是積極的。比如,我們班有一個學生便在日記中寫道自己受到老師批評,認為老師不喜歡自己等消極情緒,還表達出了“我再也不要相信老師”這一負面心理。于是,我便向學生解釋了教師批評學生的根本意圖,希望學生可以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消除了學生對老師的抵觸與敵意。還有的學生在日記中寫下了自己與同學之間的矛盾與摩擦,而這些事故都讓他們感到不快樂。其中,有的學生會與同學和解,有的學生卻一直僵持。在寫日記的時候,我會一直強調讓學生們寫真情實感,不會要求學生為故事編寫一個美滿的結局。
許多教師在組織作文教學中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因為不管老師怎么講,小學生的寫作能力都沒有明顯起色。對此,三年級語文作文起步教學應該要讓小學生成為作文點評與修改的主體,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寫作潛能,組織小學生按照客觀、有效的作文修改意見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解決影響小學生寫出一篇好作文的客觀因素。就如在“我來編童話”作文教學結束之后,我便將 6 名學生分成一組,鼓勵學生在小組內自主批改作文(教給他們一些常用的修改符號以及怎樣從字、詞、句著手進行修改),在空白處寫下修改意見。待小組討論結束之后,我會逐一檢查各個小組得出的修改方案,與學生共同探討每一個修改意見的合理性,確定最終的作文修改方案。然后,小學生便需二次寫作,糾正生字詞與語病,調整童話故事順序與表達方式,優化作文內容,直到學生編寫出一篇優良的童話故事。當然,有許多作文寫作任務會涉及多次修改活動,而筆者也會一直不厭其煩地提供修改意見,還會以賞識與肯定突出學生一次次的修改進步,保護學生的寫作自信。
總而言之,三年級起步作文應該以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基礎,因為只有保護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才有可能讓小學生全神貫注地參與寫作訓練活動。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教給小學生寫出一篇好作文的技巧,增強寫作效能,促使小學生在成功寫作經歷的體驗下完善自己的語言能力,提升個人書面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