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俊
四川省什邡職業中專學校
中職院校作為為國家輸送專業技工人才的搖籃,其意識形態建設工作在我國意識形態整體架構中就處于一個特別重要的地位。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契機,培養與造就新一代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成為黨和國家賦予中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一項重大且緊迫的政治任務。而作為中職院校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的主陣地,德育課如何使其意識形態功能得到有效發揮并不斷提升,就成為了當下中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既為我們中職院校進一步強化意識形態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如何更好的發揮和提升德育課意識形態功能提出了要求。
中職院校作為國家專業技術工人的主要培養途徑之一,每年為國家輸送著大量專業技術工人人才,其德育課教學成為傳授、培育、增強學生意識形態的主陣地與主渠道。學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功能就在于意識形態功能,這一功能的發揮既直接影響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全過程”的目標能否順利達成,也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作為他們進入社會的最后一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好的完成對其意識形態的建設和引領工作,為確保工人隊伍穩定發展,為黨和國家牢牢掌握工人隊伍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做出應有貢獻。
改革開放40 年來,隨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騰飛,我國對專業技術工人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隨之而來的是中職院校的擴張式發展。對內面對數量激增、質量參差不齊的生源,對外面對西方文化思潮滲透、自由享樂拜金主義盛行,中職院校舊有德育課的意識形態教育宣傳功能已面臨著諸多挑戰。
雖然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和鼓勵中職教育,但由于社會固有觀念等原因,中職院校的生源來源成分復雜、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現今00 后為主的生源,生長在新媒體盛行、網絡信息爆炸的年代,他們是網絡的參與者,卻嚴重缺乏對網絡信息的辨識能力,加之本身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構建不完整甚至未形成,使他們很容易被披著“自由、平等、多元”外衣的,實為新自由主義、拜金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等的西方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的信息和影視作品所侵襲和誤導,使他們在與馬克思主義背道相馳的路上越走越遠,墮入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泥潭。這也進一步加大了德育課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發揮。
德育課堂作為中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承擔教學任務的德育課教師就是陣地上的主攻手。但伴隨著近年來中職院校在校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德育課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卻難以匹配學生規模擴大的速度。一方面,受制于教師編制問題,學校為滿足對專業課老師的需求,專業課老師的增加必定導致德育課教師數量的不足,甚至出現大班上課和無專職德育課教師的現象發生。這也就導致了流于形式的填鴨式、照本宣科式教學的必然發生,甚至因為教師素質問題導致教師在課堂上出現極端偏激言論的出現,嚴重影響了學生意識形態的教學培養工作,極大的削弱學校對學生意識形態的主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互聯網是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最大變量”。互聯網是把雙刃劍,我們必須盡快探尋出行之有效的管控辦法,使其刀鋒向外保護自身。為此,中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校園網絡管控平臺,對接入校園網絡的互聯網信息進行篩選和管制,將黑色和灰色地帶屏蔽在校園網絡之外;二是積極建立校園官V、校園貼吧、校園公眾號和校園群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校對學生意識形態工作情況能夠做到實時了解、及時引導、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灌輸和培養;三是借用互聯網平臺突破德育課的校域、地域限制,在不斷借鑒創新的同時,提高自身對外來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抵抗能力,增強黨和國家在網絡意識形態工作中的話語權。
德育課教師,作為中職院校德育課意識形態功能發揮的關鍵所在,其教學成果和日常言行直接關系到學生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合理任用德育課教師就成為了提升德育課意識形態功能的最直接途徑。合理任用,歸根結底還是要做好兩個方面:一是保質,二是保量。保質是前提,保量關鍵。一方面,選拔任用德育課教師時,不僅要看其教學能力和知識儲備,還要對其思想品質和政治素養進行考察,德育課教師必須做到理想信念堅定、政治素質過硬、思想品格優良、創新創造能力過硬。另一方面,作為學校和上級主管單位,要充分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要優先保證德育課教師配比要不斷滿足生源數量的增加,定期組織學習培訓,保證德育課教師專職專業。只有擁有一支精干德育課教師隊伍作為主力軍,才能使黨和國家牢牢掌握學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動權。
德育課教師是發揮德育課意識形態功能的主力軍,那么德育課堂就是主陣地。要敢于改革,摒棄機械式、填鴨式等流于形式化的教學模式,削減口號式、宣講式等容易引起審美疲勞的教學方式;要勇于創新,大力整合一切可用資源,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增強德育課的趣味性、可讀性、探知性和吸引力。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域和地域內資源。使教學內容和意識形態培養走出課本文字局限,使學生親身理解文化內涵。二是要通過實踐教學不斷跟進和闡述黨和國家的理論政策。要把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政策從公報中靈活展示出來,借助現實案例或實地調研探究政策理論的來源、形成和作用效果,使學生們脫離枯燥教條,增強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三是要努力活躍課堂氛圍。相較于中職院校學生專業課上動手和實踐環節的充足,傳統德育課堂則明顯使學生感覺沉悶、約束、缺乏參與感。應充分開展師生交流、班級討論、小組辯論,將德育課轉變成一個學生參與感極強的互動交流平臺,使教師以德育課內容為根本,以學生關心的熱點和現實需要為切入點,將德育課的知識傳授、意識形態構建和學生的主動思考、理性交流融為一體,在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的過程中完成德育課的意識形態功能的發揮和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