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香
浙江省龍泉市綠谷教育集團
【案例】教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一課時,由于本課是一篇有關童年生活趣事的文章,所以學生非常感興趣,教學時課堂氣氛活躍。當學生讀到文中有幾處內容:“祖父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跟在后邊,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一個滑平。其實,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沒蓋上菜種,反而把它踢飛了。”“鏟地的時候,用鋤頭亂鉤一陣,把谷穗當做野草割掉.........在園子里玩累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亂鬧一陣……”面對“我”所做的這一切,祖父并沒有生氣,也沒有批評“我”,只是笑笑,有時給我講講道理,但“我”似懂非懂。面對我在園子里的所做所為以及祖父對“我”所持的態度,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正方A:小孩子在園子里這樣做沒什么不可以的,因為只有讓她在園子里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亂鬧”,才能發揮她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反方A:祖父這樣慣著孩子是不對的,如果讓孩子在園子里為所欲為,那么,祖父的心血豈不是白白浪費了嗎?
正方B:祖父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他是想給孩子創造一個自由、快樂的環境,讓小孩子有一個愉快而美好的童年,從而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反方B:祖父的做法不對,如果從小就對小孩子聽之任之,想干什么就干么,那么久而久之他就會養成一種任性的習慣,以后要想糾正就比較困難了。
正方C:如果從小對孩子要求太嚴格,這樣不能,那樣也不準。那么,孩子長大后就會變得膽小怕事,做事沒有主見,缺乏自主意識。
反方C:如果小孩子在祖父的園子里都是為所欲為,那她跟別的孩子在一起玩一時也難以改變這種習慣,也是這樣為所欲為,別人會不喜歡她,她就會失去朋友。
正方D:孩子的童年不光由祖父一個人來教育,還需要有母親的慈愛,父親的嚴厲,多方教育,才能健康成長。
……
種種辯論之后,又有同學舉手發言說:這篇文章的作者蕭紅是1911 年出生,作者的童年正處在動亂時期,那時候人們的生活并不富裕,很多孩子連吃都吃不飽,作者的祖父竟然有那么好的閑心去對待孫女,文中所寫的內容有些是不是作者在聯系生活的基礎上適當加以想象寫出來,以此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的童年的追求和向往……
師:同學們還真的長大了,看問題終于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了。不錯,說得真有道理,老師多么佩服你們啊!
分析:一次小小的辯論,竟然碰撞出一朵朵絢爛的火花。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始終以激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獨到見解,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只是課堂的發現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老師沒有預料到學生的辯論竟然讓她感受到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充滿無限的想象力,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葉瀾)教學,最重要的不是學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學會了什么,而是學生是否以健康積極的情感態度參與課堂。課堂教學應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智慧碰撞的對話過程。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注意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系起來。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導到辯論中去,調動所有的學生關注辯論、參與辯論,使學生在辯論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并且在辯論中得到進步,共同提高,全面發展,從而使課堂辯論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