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帥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初中校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出:“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運動愛好和特長,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提高所學的運動技能水平,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目前在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進程中,部分教師忽視體育技能教學,誤認為:進行技能教學就是教學觀念陳舊,扼殺學生個性,違背課程標準。導致學生體育技能得不到全面的學習,由于技能水平差,致使學生在賽場上雖表現積極,但攻防效果不佳,集體配合意識薄弱等現象。為此,在新課程背景下重新審視體育技能教學的地位,深入探討技能教學的新策略就顯得更為必要。
體育技能是學生在從事體育運動為中心的身體練習過程中形成的,只要從事以運動項目為中心的身體練習,運動技能就必然存在于體育教學之中,可以說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運動技能是實現健康目標的主要載體,離開了技能,體育教學就失去了目標實現的基礎。同時,運動技能是人類知識的一種特殊形態,離開了技能教學,體育教學也就失去了作為學科存在的意義。由此可見,體育技能的教學在體育新課程中仍然是主要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之一。但是由于新的體育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生觀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技能教學的理念也必然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而促進體育技能教學的深刻變革。
傳統體育教學中,技能學習目標被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所有的課堂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掌握技能目標而展開的。雖然在教學設計中也提出許多發展性目標和教育性目標,但這些目標往往被獨立于技能學習活動之外,而不能統一到具體的技能教學活動過程中。
體育新課程并不認為體育技能對學生的發展沒有價值,可以無視,相反,它更重視體育的基本技能對終身體育廣泛的遷移價值和促進作用。但技能學習的價值不應停留在此。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多方面主動發展服務是最基本的立足點,技能學習的多重育人價值才是技能教學的著眼點。這次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實現課程功能的改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體育新課程,同樣必須首先改變技能教學的傳統觀念,把技能學習作為學生發展的手段,建立起三維的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獲取體育知識、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身心發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實現從單純對技能學習目標的追求向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觀念的轉變。技能教學的價值得到更深刻的體現,掌握技能本身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手段和載體,學生的健康和發展才是技能學習的終極目標和根本追求。
傳統體育教學是以競技運動的技術規范來確定技能學習的要求的,無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運動基礎如何,都必須以學習與掌握具有嚴格確定性的運動技術為學習目標。教學活動也是把學生假定在同一學習起點上,按照統一步調組織教學,其結果是一部分學生因跟不上學習而喪失學習信心,一部分學生則因缺乏特長發揮的機會而喪失興趣。
新課程把教學活動看成是課程意義不斷建構、不斷生成的過程,這種不確定性的特征并不意味著體育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信馬由疆地開展教學活動,而是要求有更為系統化的教學設計,但這種教學設計并不等于撰寫一份把教學活動處處規范到位的教案,也不是僅僅按照技能學習的規律性計劃教學進程,而應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發展溜出時間和空間,為技能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對于技能學習目標的設定,要建立在對學生現有狀態和可能的期望發展分析的基礎上,并設計為“彈性區間”,這既是為了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也考慮到目標與實際結果可能出現的差異,因為技能學習的教育價值,并不是技能本身固有的,可預先測量的,而是生成于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同樣應有彈性,而不是硬性規定步子大小或全班齊步行進。即使是教學組織形式,也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而作出留有余地的設計。這種技能教學方案相對傳統的教案設計來說雖然是粗線條的,留下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可變換的彈性目標、時間和空間,但正是這些不確定性和可變因素的引入,才能使技能的教育功能通過教學轉變為學生的內在品質,技能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得到不斷的生成和拓展。例如:體操中的技巧教學,按從前滾翻→后滾翻→側手翻→頭手翻的順序,由易到難進行教學,學生學習和掌握、技能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在籃球教學中,如果從最簡單的傳球開始按滑步→持球→傳球→運球→投籃→比賽的順序進行,則學生學習和掌握、技能的效果并不佳。因此,不同的運動項目技能教學的方法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這就是要求我們從學生的興趣、項目特點等方面去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