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多是以口傳心授為主,難以實現規模化、系統化的發展,因此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業院校非遺傳承人培養,強調工學結合、多元化培養,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遺文化的傳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優勢,是一種非遺傳承人培養的新范式。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院校;非遺傳承人;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H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0-014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0.074
我國文化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產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文化產業發展也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傳承帶來了動力。傳統非遺傳承人培養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規?;漠a業發展,因此培養模式要走向現代化,主要手段應當借助當代學校教育體系。通過研究發現目前已經有很多學校成為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場地,建設了非遺傳承人培養基地。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述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人類上千年發展中各家思想和觀念,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和特征。中華傳統文化形式豐富多樣:百家思想、中國漢字、文學、琴棋書畫等。中華傳統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會增加內容,成分復雜,良莠不齊,因此對這份遺產,不能全盤接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批判中不斷繼承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主要有愛國精神、崇仁尚義、重視思辨、和諧禮治、傳承包容等特點,基本精神體現在:貴和持中、自強不息、以人為本、堅強剛毅、知行合一等方面。
2 非遺傳承人培養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非遺傳承人培養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傳統方式的師徒傳授方式,這種方式不適用學校教育中大規模系統化的培養人才方式,也導致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陷入尷尬的境地。
非遺傳承人培養的意義:
2.1 社會意義
依托職業院校非遺傳承人培養有利于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傳承人與高等教育相結合,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觀念的結合。
2.2 理論意義
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平臺,把非遺內容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培養非遺傳承人能夠輸入和輸出知識,為培養非遺傳承人提供出全新的理論參考依據,豐富了非遺方面的理論知識。
2.3 經濟意義
非遺傳承人培養主張傳統文化和現代產業結合,進而實現經濟效益。通過制作出各種衍生品,使得這些產品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有利于在全世界推廣宣傳我國非遺保護。
3 傳統非遺傳承人培養模式面臨的困境
3.1 社會環境變化對民族傳統工藝的沖擊
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現代精致的工業藝術品的沖擊下,傳統手工藝品和手工藝技術被排擠到邊緣地位,被很多人認為是過時的、土氣的、落后的。商品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人們選擇琳瑯滿足的商品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工業化、批量化的商品物美價廉,且更新換代速度很快,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于商品實用性的要求,傳統手工藝品的社會地位被取代了。再加上一些機器生產的工藝美術用品的出現,使工藝品傳統手工模式收到更大沖擊,其市場競爭力也被大大削弱。
3.2 傳統非遺傳承人培養成本過高
以往的非遺技藝的傳承多為師徒傳承或者血脈傳承,這種代際傳承往往由于兩代人思想觀念的差異而導致民族技藝傳承的不流暢。比如,老一輩非遺傳承者偏重原始的、傳統的技藝形態的鉆研,其價值觀與創作理念是傳統型的。而新一輩非遺傳承人受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其價值觀念和創作理念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兩輩人在傳承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分歧。這些分歧產生的原因,一是由于傳承者不認可傳統工藝的自身價值,二是不理解傳統工藝的文化屬性。另外,非遺傳承人培養耗費時間和精力,且經濟收入相對較少,這也成為非遺傳承人培養的阻礙因素。
3.3 傳統非遺傳承路徑狹窄,傳統手工藝生存空間惡化
作為凝聚和承載優秀傳統文化的非遺文化,在傳承人的培養模式上,主要以血緣關系、師徒傳授為主,特別是一些具有獨創性的絕活,傳男不傳女,寧可失傳不可外傳,讓其傳承人范圍愈發狹窄。傳統的傳承模式依賴于經驗性認知,多為言傳身教,師傅現場演示,徒弟觀摩學習,再由師傅加以指導,需要反復的訓練、操作、實踐漸進習得。另外,非遺傳承對于技藝有著嚴苛的要求,對于徒弟的選擇也極為慎重,因此學徒數量很少,這種“精英式”師徒傳承方式降低了傳承人的培養效率。
4 培養非遺傳承人的原則
4.1 傳承人中心原則
非遺傳承人主要是通過豐富的經驗掌握隱性的技能和知識,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保護現有傳承人,從課程設置出發培養后備人才。
4.2 高校系統性原則
非遺傳承人培養要以符合高校課程設置為原則,重視高校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要做好長期準備,科學系統整合知識,達到培養目的。
4.3 精準對應性原則
非遺項目一般都比較工藝復雜,依托職業院校培養非遺傳承人培養要將非遺項目和學校專業特點相結合,重點考察學校所在地區的非遺項目,精準對應更有利于全面有效傳承非遺技能。
5 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業院校非遺傳承人培養實踐路徑
5.1 非遺文化傳承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度融合
非遺傳承人的培養說到底是人才的培養,如何借助職業院校的教育平臺,打造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成為職業院校非遺傳承人培養的關鍵問題。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可以實現非遺文化傳承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度融合:首先,對非遺文化進行宣傳,開展各類非遺項目宣講,開展非遺傳承人專題文化講座,組織學生參觀非遺項目活動;第二,組織多種形式的非遺文化知識競賽、非遺技藝比賽活動,提高學生對于非遺文化的興趣和關注度;第三,營造院校非遺傳承人培養氛圍,整合師資,引入課題研究及實踐項目,拓寬了學生參與非遺傳承實踐、增強職業能力的渠道。
5.2 加大非遺文化引入力度,打造非遺傳承人培養特色
職業院校非遺傳承人培養還要注重非遺文化的引入。職業院??梢匝埖胤椒沁z傳承人來?,F場演示和指導,提高非遺文化在高職院校的影響力。通過非遺傳承人的演示和指導,學生可以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傳統民間技藝,并且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對非遺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對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實踐需要創新,結合傳統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增加非遺傳承人培養項目。在師資創新上,融合學校師資、非遺大師優勢,將非遺項目化教學融入到具體學科教學實踐中。
5.3 總結并推廣現代師徒制下非遺傳承人培養經驗
高職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引進和實施中,應廣泛的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非遺技藝組織、社團等建立合作關系,與中華傳統文化非遺推廣部門展開非遺傳承人人才培養合作機制,與圖書館、博物館展開非遺文化、資料、實物等科研合作,為傳統非遺傳承人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高職院校開展非遺傳承人培養,促進非遺傳承常態化發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總之,工學結合和現代師徒制教學模式已經在職業院校開花結果,伴隨著近年來國家對職業院校越來越重視和資金的更多投入,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非遺傳承人加入進來,在當前智能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更多的創新和改進優化,從而最終全面提高職業院校人才質量,為我國輸送更多非遺文化傳承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明.非遺傳承創新語境下的文創設計人才培養新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2).
[2]劉娟,錢逍.試論地方高校在“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為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里程碑[N].光明日報,2011-02-26.
[4]施王偉.談高職藝術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5]陳寧.論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方式[J].大眾文藝,2019(05):2.
[6]呂靜,薄小鈞.“非遺”傳承人保護政策的再思考[J].東南文化,2018(06):6-11+127-128.
[7]陳紅梅.高校與“非遺”傳承人合作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探索與思考[J].藝術教育,2017(19):130-131.
[8]胡俊.非遺傳承人保護中“群體性缺失”問題的調查及對策研究[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2(04):157-159.
[9]華敏,張蕾.高職院校關于非遺傳承人培養的問題研究——結合國家非遺項目南通“仿真繡”[J].成功(教育),2012(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