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雨呈 黎雨昕 李濰西
摘 要:近年來,在素質教育背景和理念推動下,舞蹈教育界悄然開始研究和探索在舞蹈課程中滲透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本文立足于筆者“素質教育舞蹈課探索與研究”的項目實踐教學,將從舞蹈課與各學科課程融合滲透、淡化模仿鼓勵創造、注重多人配合增強團隊意識等方面展開對這一新型舞蹈課程的闡述。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舞蹈課
1 當前小學舞蹈課程探索現狀
20年代初期,在全國范圍內的在中小學舞蹈課依然較少且教學內容和方式基本上僅限于有舞蹈方面特長的學生們,然而對于素質教育舞蹈課僅只有小部分教師們有所了解,但也并不知道該如何實施教學,所以在當時的小學課程中基本上都以“拓展課”的形式進行的舞蹈教學。直到2008年前后兩年內,原北京舞蹈學院院長呂藝生教授著手開始研究新型舞蹈課,其關注于舞蹈的創造性與素質教育,2011年,呂藝生教授牽頭主持教育部委托項目《素質教育與美育研究》中的子項目《素質教育舞蹈課》的研發,并且先后在北京50多所學校開始實踐,代表著從此刻起即正式地將素質教育舞蹈課程帶入大眾的視野。
2011年在上海閔行區“上海舞向未來”舞蹈項目也在面向廣大少年兒童普及公益舞蹈教育實踐。舞向未來教學打破大部分傳統模仿教學方式,教師利用舞蹈動作本身之外的隨機變換節奏、方向、順序等方面來進行對學生的反應、協調能力等多方面訓練。將國際先進的舞蹈教學方法(如“旋轉教室”、“少說多做”、“教室就是舞臺”等)帶入教室,使其成為“本土化”教學特色。此后,在上海素質教育方向的舞蹈課逐漸開始備受關注。
在上師大舞蹈系,每年大三的學生們都會進行一學年面對中小學新型舞蹈課的理論與觀摩和實踐學習,在前半學期的理論觀摩課學習掌握好的前提下,后半學期開始到小學與學生們面對面進行教學實踐。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常常特邀許多各高校各舞團的專家和教授來上師大教授“大師課”。例如:2018年,由舞蹈系承辦的特邀美國楊百翰大學舞蹈系終身教授黃嘉敏女士作為此次“創造力與舞蹈”大師班的授課教師對全系學生和老師們進行授課。強調打破舞蹈的固定思維和動作慣性,接受身體最真實的動作,打碎“美”的程式化的身體痕跡。這些經驗使得上師大舞蹈系的同學們對于新型舞蹈課總結了一些特有的概念以及產生了探索的興趣。教學內容滲透其他學科。
對于小學新型素質教育舞蹈課來說,舞蹈課程的主題應具有多樣性和趣味性。本項目的課程設置打破傳統的從舞蹈本身切入的環節,借鑒了呂藝生團隊研發的課程理念,本著與其他門類學科靈活融合,確保更有針對性、靈活性和目的性地帶領孩子們感受課堂。例如在課例《玩轉線條》中,結合二年級小朋友在數學課上學習的線條知識,要求他們通過舞蹈的步伐分別形成“折線”“曲線”“直線”等路線,再加以上肢對于線條的表現。使學生們在課堂中探索數學線條的奧秘以及身體與步伐的運動路線。又如《愛上草原》課例,針對五年級學生語文課本中《草原》一文,將文中“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的秀美畫面與蒙族舞蹈時而柔美時而熱情的風格相結合。不僅進一步帶學生們品味到文章中草原的景色,又學習了硬腕、馬步等一系列蒙族舞蹈元素。
將舞蹈課與其他門類學科相融合的教學方式保持了素質教育舞蹈課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特色。實踐結果得出,在舞蹈課中,學生們對于的知識掌握更加高效,在提升舞蹈技能的基礎上同時鞏固了其他門類學科的知識。并且,由于融合的知識點貼合他們平時的學習,所以使得學生們在課堂上更加自信,這樣的融合性趣味主題舞蹈課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提升綜合知識水平。
2 淡化教學中的動作模仿,注重引發學生創造
本次的項目開展的目的是通過創新素質教育舞蹈課,培養與發展學生們的綜合素質能力,例如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即興表現力等,提高他們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在設計教學方案前,我們通常會進行小組討論,關于教案題材的選擇、教學目標、教學難點和重點加以分析、討論。例如,我們編寫的《靈動的字母》這一教案中,我們讓學生觀察26個字母,并根據自己對字母形象的理解,用身體擺出字母的形態。根據課堂觀察,與錄像的回放,我們總結出新時代的小學生們的創造力超出了我們的預估想象,就如:可能“A”這個字母我們自身可以運用空間高低、不同平面等元素最多想出5個不同的造型姿態,但學生們給與的反饋已然超出5個之范圍。這在鍛煉到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同時,就已經實現了素質教育舞蹈課初步目的——打破傳統學習方法,老師引導,淡化模仿,學生成為主體,不強調動作美觀,僅鼓勵學生多創造,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在課堂實踐中,我們還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身體擺出“TIGER”、“RABBIT” 、“SHEEP”等完整的單詞,全班學生幾乎都做到了,盡管部分姿態造型不夠標準,但是,我們的目的并不是講究動作的美觀性,而是鼓勵學生們去積極創造,若老師設定了同一的標準,學生的思維容易受到老師思維的限制,從而難以開動腦筋,找到自己的個性。
由此可見,素質教育舞蹈課發揮了舞蹈教育美育的功能,為快節奏、高壓力、強競爭的現代都市社會環境下的學生們,能在本課堂中淡化模仿、無需計較美丑,僅僅去尋找自我和感受快樂,使得開通了一番美好的天地。
3 鼓勵多人協同,加強團隊合作
我們本次實驗項目過程中所設計的教案,多采用多人組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實驗。我們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并精選多人合作的時機與形式。在教學關鍵點與重難點處,適宜地加入多人組合的方式,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通過合作的方式更全面地掌握了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喚起了學生“全面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的探究欲望。
多人組合的方式,其一,是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特殊意義的存在。其二,緩解了學生單獨表演時的尷尬,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以及多人合作時的融合感。學生在學習中一旦獲得了自信,對待任意課程乃至生活也會激情倍至。其三,增強了學生的凝聚力,培養了其團隊意識,不僅自身要做好,更要考慮到整個團隊。其四,多人合作往往能激發出團體不可思議的潛力,集體協作完成的成果往往超過個人能力的總和,而且我們設計的教案多以創新為主,多人聚集思考討論,最終的呈現也隨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就《靈動的英文字母》這一教學實驗而言,我們用英文字母與肢體動作相結合,利用簡易英文單詞(關于動物的)引入對不同動物造型和角色代表動作的學習,在學生能靈活運用肢體擺出依次完成26個英文字母的造型后,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動物3個英文單詞(TIGER、RABBIT、SHEEP)并完成舞蹈小片段的練習。教師將所有學生分為三組,要求每組成員在依次擺出各自對應的字母完成單詞拼寫后,自行設計跟隨音樂節奏編創所對應的代表每種動物的動作,共四個八拍完成小作品。這對于他們是個挑戰,然而在短短十分鐘內,每組都在積極熱烈地討論,嘗試著各種角色的演繹。最終每組的呈現都很新穎、特別,作為教師的我們也為之感動且自豪,有自行創編了老虎一家上山覓食的情景,有玩起了兔子蹲的趣意景象,有扮演起了放羊人放牧時的場景,更有將老虎和兔子自行創新成一個新故事《老虎捕捉兔子》的情節。這就是多人團隊的力量,也是我們在此課程中所期待能達到的效果。
通過此次實驗教學,嘗試多人組合的教學方式達到甚至超越了我們所欲想的目標,學生們不僅完全掌握26個英文字母的身體拼寫,學會了動物形象的舞蹈語匯,提高了學生的舞臺表現能力,更是增強了其團隊凝聚力,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團隊合作的強大力量。每個人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集思廣益地共同完成看似不可能的挑戰,這就是團隊合作的力量。
4 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前景展望
4.1 推廣前景樂觀
第一,優先選擇已開設舞蹈課的小學,申請與當校的師生進行課堂實踐與課后調研。由于直接在全國大規模且快速推廣素質教育舞蹈課并不切實際,所以可以先著手于已開設舞蹈課的學校進行實踐與討論,在此些學校申請實踐教學,并與此學校舞蹈教師進行教學工作討論和調整,這樣既能將此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傳播給更多的學校,使其更好的開發孩子們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也有利于我們自身的教學方式的提高和課程內容的豐富。
第二,音樂課中也可融入素質教育舞蹈課。與舞蹈課相較,在全國小學中已有較多學校擁有獨立的音樂課,雖然課時不多,但在還未擁有舞蹈課的前提下可以在音樂課中融入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元素和教學方式,如此既能更有效的促進當代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還能推廣與普及擁有素質教育性的藝術課。
綜上所述,對于現今的素質教育舞蹈課而言,它既有局限性同時更有可能性,由于現在素質教育課在逐漸被世人所知曉,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素質教育舞蹈課更會愈發普及、愈發完善。
4.2 有待解決的問題
在這個藝術種類豐富的多姿多彩時代,對于小學的新型素質教育舞蹈課而言,其既擁有局限性又充滿可能性。
首先,舞蹈課在小學等公辦學校里還未進入第一課堂。雖然當今社會藝術課程種類豐富,但目前舞蹈課在學校中仍屬于音樂課或課外拓展課,并沒有進入第一課堂,這也是導致無法準確與廣泛的教授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原因之一。
其次,素質教育舞蹈課對師資要求較為特殊。由于素質教育舞蹈課與普通意義上的舞蹈課程完全不一樣,并且在全國范圍還并未廣泛傳播開,所以若要很好的教授素質教育舞蹈課必須參加有關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專業化培訓,在全國目前來說對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培訓和學習更是寥寥無幾的。
再一,對于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要求也較高。因為素質教育舞蹈課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在許多領域都能涉及到,只有教師能將其運用好,才能保障在課程研究及教學上達到良好的效果以及對學生們的許多方面綜合素質上實現準確的教育培養。
參考文獻
[1]呂藝生. 舞蹈教育學[M].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05.
[2]呂藝生. 素質教育舞蹈[M].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4-12.
[3]呂藝生. 素質教育舞蹈文集[M].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4-12.
[4][美]布倫達·普·麥克臣.呂藝生[主編]舞蹈:作為藝術教育[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