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虹/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學校
本文以語文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為例,將該課程的講述過程進行了細致分析,以期達到較好的教育目的。同時,也將自身在教學實踐之中的反思陳述出來,從而使自身語文教學質量能夠因此獲得提高。
《小松樹和大松樹》為寓言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只小松樹特別驕傲自大得意忘形,看不上長在山下大松樹,并經常對其進行言語上的諷刺,在這種情況下,風伯伯向小松樹講述謙虛做人這一道理,幫助小松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本文以小松樹與大松樹兩者之間話語講述為基礎,將小松樹及大松樹自身所存在的特征體現出來。同時該文也具有簡單易懂的優勢特點,值得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以運用。
為更好理解文本,開展有效教學。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查閱相關資料,并善于借助相關經驗,深入分析《小松樹和大松樹》之中所蘊含的主旨,以及思想價值等,并將德育思想滲入至本節課的教學之中,從而達到德育目標,認真傾聽生命之歡歌,并針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對教案予以及時完善,科學制作課件。以朗讀、深入解讀課文的形式,指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幫助學生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將情感與道理之間相互融合,使整個教學富有人文價值。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不應僅僅專注于教書,而是應該教人做人;學生不應只專注于讀書,而是應該學習做人之道。”在文中所描寫語言偏多,這種描寫方式不單單展現的是一種正向思想,也是一種的品德觀與最真實的內心世界的直觀表達。在文之中小松樹與大松樹的整個對話過程,則能夠視為德育教育滲透的著手點。
從字里行間中,就能夠感受到小松樹的驕傲,如小松樹說:“喂,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就單憑該句話,就可看出小松樹心里層面驕傲程度。這一個“喂”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雖說不能直接判定為不禮貌,但針對生活中的長輩來講,文中大松樹可視為長輩,就顯得非常不禮貌。而“你呢?”這一語言表達,則更能體現小松樹沒將大松樹放到眼里,有嘲笑不滿的意思。
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小松樹的話語朗讀出來,利用“喂”“你呢?”這種語境的作用,感受出小松樹的驕傲與得意。在不斷品讀作品的過程中,學生應站在自身層面,闡述出自身對小松樹的看法。孩子們通常都會說得很不錯,可借以實例,將自身想法表述出來,如學生陳述道:喂,給我用用你的橡皮!若我們以這種方式去借橡皮,不但難以借到,甚至會遭到拒絕。小松樹的說話方式實在沒有禮貌!一副高傲、自滿的樣子,不招人喜歡!在此過程中,老師應點出“禮貌”對于自身的重要性,如此學生便會進行思考,深刻意識到禮貌對自身的價值。為深入挖掘小松樹這一角色,幫助學生體會到禮貌待人的重要性,應將滲透德育放置在“演一演”這一環節之上。
想象對學生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在本文中有諸多語言描寫,但對于小松樹說話過程表情卻描述甚少。于是,教師應指導學生將小松樹說話時表情想象出來。讓學生在閱讀小松樹所說話語之后,想象小松樹說話神情,而后依據此表演出來。表演過程中,學生應將自自融入于角色中,將小松樹得意忘形的樣子完美呈現出來。
在本文中,我們時常忽略大松樹這一角色。若單單只是以小松樹這一角色幫助學生明白做人不可過于驕傲,無禮貌未免過于淺顯了,因此應傾聽生命撥動心弦之聲音。
因此設計問題時,可運用設問的方法,以期落實德育教育目標。小松樹驕傲自滿,但大松樹……大松樹為何不做回答呢?大松樹是怎么想的呢?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單純無邪的他們難以站在大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以“不回答”讓學生感受到大松樹的謙遜與寬容,相較于小松樹。大松樹的這種默默無聞,寬待他人的性格,更值得人去學習。
為更好地拔節生命之高度,則應深入探索大松樹身上所存在的優秀品質,以引至社會中一些默默付出普通人身上,為國家的發展建設與人們的幸福生活奉獻出自身力量的人們。讓學生明白,應善于尊重每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尊重每一個為生活而奮斗的生命。作為一名教師,當看到每名學生綻放出的燦爛笑容,眼神中流露出神采時,我明白尊重的種子正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在此刻,我也能深切體會到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真教育——即為一種心心相印的活動,只有從內心層面出發,方能深入到每一名學生的心靈之中。
建構主義普遍認為,孩子自身具備的一些情感體驗、以及知識經驗等來進行閱讀的,以此為依據,構建文本解讀。所以,在開展教學時,應以學生的生活情感體驗以及知識經驗等為重要資源。在進行第二段教學之初,我提出一項問題:小松樹生活在高山上,其視線范圍能夠觀察到什么呢?在該問題設計中,主角為小松樹,但究其本質為學生生活經驗的調動,一方面落實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訓練,另一方面是以文本為基礎,感受小松樹的自滿與驕傲來源。教師應以語義層面為根據。指導學生朗讀,以點撥的形式,將課文與學生兩者之間共同融合的生活知識經驗、情感體驗等結合起來,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為更好滲透德育閱讀的有效體驗,在故事最后有句話“小松樹聽到風伯伯所說的話,羞愧地低了頭。”這種較為含蓄的表達方式,如何讓學生充分對其進行理解呢?在該環節中,讓學生運用“小松樹”說話口吻,將小松樹自身所思所想以及向大松樹說的話講述出來。小松樹向大松樹說道:______。小松樹向風伯伯說道:______。小松樹向大山爺爺說道:______ ,而后引導學生將小松樹的表現講出來。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明白小松樹認識到自身過錯,并且改正了過錯,那它就是一顆好的小松樹。如此不但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使學生收獲了良好的品德教育,取得了最佳的教學成果。
要讀書,不能讀死書;要讀真的書,不讀假的書;整體而言,應借助生活因素為教學做指導,不應僅僅憑借文字作為教學指導。作為當代教師來說,應善于審視自身教學行為,思考能夠改進的地方。
(1)了解學生內心世界,通過學生喜聞樂見方式,提升學生感官體驗。借助圖片等,燃起學生學習欲望,豐厚學生情感體驗。再者,師教師與學生之間還應一同商量,以感情朗讀,及動作表演的方式,將小松樹得意的樣子表現出來。加快情感的內化,使學生和文本之間情感能夠融合為一處。
(2)借助生活經驗,聯系生活實際,促進情感拓展與加深,積極滲透德育品質教育。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生活經驗為珍貴的教學資源。在本次學習中,不但要幫助學生感受小松樹自滿、自傲的較淺淺顯寓意之外。還應善于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對小松樹向大松樹講述的話進行想象?讓學生明白知錯就改的重要性,同時也應擁有大松樹般寬廣的胸懷。
(3)在感悟階段,可適當添加些學生思考環節,如小松樹覺得自己很高,他心理很得意,那么他的神情會是如何呢。讓學生在閱讀小松樹所述話語后,能夠對小松樹神情進行想象,進而演繹。但還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在進行演繹時難以抓緊演繹重點,經常是心中明白重點,但在實際情況中卻難以表現出來。在實際教學中,若教師在講述課程內容時語速較快,那么則會給小學生造成理解難度,不但會抑制學生的傾聽能力進步,甚至還會對學生未來發展起到一定阻礙。并且,本次課堂教學還會存有遺憾,但在此階段,自身也會學到不少東西,所以在之后的語文教育中,應該以多鉆研、多學習的方式,來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綜上所述,德育的滲透要像“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采取滲透的方法優化德育,要重視道德移情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道德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發展學生完美的人格,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