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菊/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傳統的課程設置往往是知識本位,容易導致所學知識與實踐脫節,學生需要較長時間適應實際工作場景。而能力本位是以真實工作任務分析為出發點,分析任職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以此來確定培養目標,進行課程設置,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思想是確保學生具備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實際能力。
由于社工行業是一門發展中的實踐性極強的專業,以此,以學科本位為基礎,容易導致與行業以及崗位脫節,導致培養的人才與行業需求存在距離。
通過對社工相關用人單位以及畢業生跟蹤調查發現,社工專業學生與行業需求之間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社工專業價值理念以及專業認同度不高,導致一線社工流失率較高。(2)文書能力較為欠缺,對于項目申報書,文案資料撰寫等能力明顯不足。(3)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難以靈活運用,出現一定的脫節。(4)行政管理方面能力較為欠缺,導致發展潛力不足。(5)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有待提高,較難獨立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因此,開發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的高職社工專業課程體系,實現就業與崗位之間的無縫對接,就成為當前高職社工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重點。
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是指在社區、社會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中從事社區建設、社會服務、社會組織發展等的專業人員。本次主要調研對象為社工行業相關用人單位和已畢業并在社工相關行業任職的學生。主要對社工行業相關的的政府部門,社會服務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單位開展調研,通過問卷及訪談的方式了解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人才需求情況等,機構主要崗位設置,典型崗位工作任務,對學生基本素養及核心技能的具體要求,所需的知識結構,職業資格考試等。另一方面調研社工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走向,在從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困難,以及畢業生對于社工專業核心能力的認識和反饋。從而提出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規格,基本素養及核心能力的調整思路。
對于崗位工作任務分析,我們參考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對于各個單位社工招聘信息進行分析,二是對于用人單位相關崗位負責人的訪談結果,三是參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15版)》的最新崗位設置中關于社工崗位的描述,四是對于社工專業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結果。
一線社工主要工作任務如下:(1)根據機構工作任務,調查、分析社會服務需求情況,直接參與服務項目的策劃和具體開展。(2)綜合運用個案、小組、社區工作方法為案主開展服務,幫助面臨公共困境或需求的群體搭建同輩支持體系,進行社區走訪與調研,分析社區需求,制定并開展社區服務,培養社會組織等。(3)撰寫服務過程記錄資料,包括服務策劃書,服務過程材料,服務總結等文書。(4)開展專業反思、服務成效等評估工作。
行政社工主要工作任務如下:負責整體項目設計及項目書的撰寫工作,項目活動的策劃與執行,項目整體的管理與協調,項目總結及評估,利益相關方關系維護與協調。
通過對崗位工作任務的分析以及各方調研材料的總結,我們認為社工崗位核心能力有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工作倫理思辨能力,這是從事社工行業工作的基礎;(2)發掘與分析社會問題及發現需求的能力;(3)助人的專業知識、技巧和具體方法;(4)社工文案書寫能力;(5)行政與管理的能力;(6)資源整合能力,根據案主需求,對案主身邊、社區周邊的資源,通過有效的爭取和合并,以為案主增能所用。
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不同的是,它非常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社工專業畢業生,從事一線工作的占大多數。因為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必須突出課程的實踐性,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
在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上,以理論夠用為度,增強課程的實踐性,注意理論教學與實踐類課程的學時比例,由于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的助人職業,因此,對于學生的價值觀,理念等有較高要求,要注重學生倫理思辨方面的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對于社工專業的認同度。
社工專業課程開發要立足于學生及就業崗位,以提升學生就業適應能力為導向,兼顧理論與實踐,突顯職業性,在職業分析的基礎上,確定職業能力體系,把職業標準和能力要求轉化為課程設置的目標。課程的開發要有靈活性,因為社工行業處于不斷的變化和發展過程中,要有前瞻性和保持課程的先進性和適應性。
課程設置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尤其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綜合考慮崗位要求,也崗位能力為準繩,構建社工專業課程體系。
1、合理定位并突出關鍵能力的培養
對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進行分解,綜合專業教師,社工崗位專家,用人單位,畢業生等經驗,分析社工從業人員的職業核心能力,并且根據這些職業核心能力開設相對應的課程體系,讓我們所培養的學生,能夠適應社工相關崗位群的能力要求。
2、科學設計專業課程結構
梳理課程結構,構建多層次的課程體系。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和專業教育課程模塊合配理搭。通識教育課程以全人教育為導向,主要培養學生的公民基本素養與基本能力,以及文學、藝術、科技、歷史、哲學、社會等領域的人文社會共通素養,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包括公共基礎課與核心通識課程。專業教育課程模塊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滿足職業需求為目標,以崗位群的基本素養與專業能力的提高為核心。包括學科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以及實習實踐課程。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生應用社會科學學科的一般能力;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學生社會工作專業的能力;專業方向課程培養細分崗位群的崗位勝任能力。
3、全面重視課程實施及評價
課程設置必須通過有效的課程實施來實現,這也是課程開發最終是否能達到目標的關鍵環節及有力保障,具體來說,在課程實施中,應該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學理念,完善實習實訓條件,邀請行業專家參與課程的實施和反饋,構建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學實施強調真實性和實戰性,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式根據教學需要實施調整。
改革課程評價體系,注重過程性評價,且落腳點在于學生對于專業關鍵能力的掌握上,除了傳統知識考核之外,應關注關鍵能力考核標準。全面提升對于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