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政工作是培養未來社會人才素養的重要基地,在互聯網時代下要科學開展思政工作,就要求思政老師明確互聯網的特點,深入了解互聯網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適時調整工作思路與工作方式,充分化挑戰為機遇,通過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提升思政工作的教學質量。
高校思政工作是指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與政治時事與實踐通過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教授給高校學生,使其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其道德境界與道德素養。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指將互聯網與高校思政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與時俱進精神,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為目標的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實效快、傳播方便的優勢,在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的條件下,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思政學習的自覺能動性。與此同時,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榮譽感、頑強的拼搏意識等,使學生在一個相對輕松的氛圍下獲取知識,健康成長。
互聯網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首要挑戰便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不符合新課標的時代發展潮流,傳統的高校思政工作往往是以老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生硬的教授一些理論知識,教學實踐性較為缺乏使得學生調研動手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口頭講述為主的思政教育條理性、嚴謹性與邏輯性往往不明晰,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較少,學生課堂積極性較低,主動參與度并不高。在互聯網背景下,這種較為僵硬的教學方式往往會降低馬克思理論知識內涵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學生調研參與度較低往往感知不到學科的真正魅力,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往往得不到有效提升。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下,學生可以通過更廣范的渠道搜集信息,這些信息難免與老師講的觀點有沖突,思政老師的信服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侵蝕,傳統的小組分組討論、個案分析等教學方式亦不再受到學生的歡迎。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的虛擬性、依賴性與開放性特征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較大挑戰。互聯網的虛擬性使得學生變得越來越孤僻,不愿意與周圍人溝通交流;互聯網的便捷性使得學生的日常出行基本都可以依靠互聯網來解決,學生的思維模式與實踐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互聯網開放性也使得許多未經審查的信息充斥在網上,在潛移默化中腐蝕學生的心靈。學生對于互聯網的這些特征的弊端認知不足給高校思政工作開展帶來了巨大挑戰。高校學生受目前教育體制的制約,到了大學時才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互聯網世界,這一階段學生的辨別能力相對較弱,自控力也不足,很容易受到互聯網的一些缺點的侵蝕,形成一些不良的修養,例如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等。更有甚者,學生沉溺于網絡世界,不愿面對現實世界,難以正確認知現實與網路的界限,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互聯網時代對于高校思政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網絡技術的學習、應用方面思政老師暴露出很多不足與缺陷,在此背景下思政老師應當加強日常的培訓交流,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以順應時代潮流。首先,思政老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更多的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ヂ摼W下個人的獨立性、自主化、個人自由等觀念都被擴大化,學生的民主意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因而思政老師應當真正樹立人人平等的觀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思政教育實際出發,創新教學思路。其次,高校應當完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訓與交流工作,互聯網帶來的挑戰是所有高校共同面對的,每個高校都會有自身的獨特的破解方式,通過與其他學校的交流,思政老師可以很好借鑒其他高校的優秀經驗,提升自身的思政工作的專業素養。與此同時,要有效提高思政工作者的教學水平,學校必須加強對于基礎信息技術的物質投入,為其解決設備與資金的后顧之憂,通過定期參加信息技術的培訓,思政老師相應會提高自身運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與水平。最后,思政老師應不斷優化整合思政教育資源與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政治動態與思想變化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學生是思政教育的主體,思政教育側重點應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使教學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提高思政課堂的凝聚力與吸引力,充分實現思政工作的價值。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政工作應當與時俱進變革工作思路與工作方式,唯有此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創新教學方式,首先要求思政老師應當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真正尊重并理解學生,這也是提升思政課堂質量的必要前提。思政老師與學生應當是平等的關系,而不是縱向的指導與被指導關系,在講授理論時老師應該注意傾聽學生的表情、語言與態度,必須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及時解決學生的疑惑并對學生的創新性觀點做評價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引導學生深入實際調研時,思政老師應當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自行設計調研方案,親身去采訪面談或者發放調研問卷收集樣本,加深學生對于思政的實踐認知。其次,創新教學方式要求思政老師合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將其合理融入思政工作之中,不斷革新思政工作也是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政老師應當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思政教育的學科特征決定了思政老師的人格魅力與學生的學習高效與否密切相關,因而,思政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尋找一些重大會議視頻例如兩會、典型紀錄片例如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物,使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時事政治,將枯燥的歷史事實通過幻燈片的形式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與此同時盡可能地擴展相關的教育資源,老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關注我國思想教育方面的信息,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
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技術已然滲透于高校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因而,要真正發揮思政教育的實效,就必須建立一個專門的網絡學習平臺。正所謂“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思政老師應當加強學生對于互聯信息的辨別能力的教育,使學生能夠自覺分辨不良信息并及時制止不良輿情在高校的擴展,趨利避害。一個專門化的網絡平臺可以很好的起到宣傳的效果,平臺通過搜集整理并展現一些關鍵的思政教育類信息,以符合學生的碎片化閱讀的閱讀方式為主要參考點,來減少學生的閱讀時間,充分發揮思政網站平臺的作用,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首先,平臺可以設置一個專門的學習模塊,供學生學習了解思政教育類的知識,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視頻,但應當注意模塊應當盡可能地縮短時間,使學生能夠在碎片化的時間內充分學習。此外,模塊也應當包含一些錯題整理以及復習內容規劃等,條件允許的條件可以回放視頻等等來幫助學生反復學習,鞏固并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其次,平臺也應當設計一個師生互動交流的模塊,方便師生間的資料與信息共享,意見或建議的分享互動。傳統思政課師生間的互動以問答為主,師生間的交流互動較少,課下的聯系就更少了。因而,互聯網背景下,思政老師可以合理利用思政網絡學習平臺與學生加強交流互動。老師也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的方式,實時與學生溝通交流最新的思政教育信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關系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常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