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中國幾千年的陸地文化的發展,使中國人亙古以來就把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緊緊依托于自然,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對自然界的一切存在著敬畏,從而有著“天人合一” “萬物并育”“萬物合一”的思想意識。這是中國人最為樸素的立足于天地的哲學。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都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有機組成。因此,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形象思維的表現尤為突出,漢字就是典型中國式思維表現的具體形式。中國的漢字注重以形表意,所以漢語詞匯中量詞就出現很頻繁。由于量詞的大量使用使得語言表情達意更為栩栩如生,內涵豐滿,活潑形象。比如“一顆白菜”,“一枚胸章”,“一場演出”“一捧清水”“一扇門”“一座山川”等等。在把漢語翻譯成英語的時候,我們往往只保留了具體的指稱意義,而沒有保留原文量詞形象性的表達。
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來自于儒家,道家,佛學三家文化的交融,這也就是 “天人合一”“大道歸一”的綜合體現。中國人注重整體思索事物,常借助于直觀身體感覺體悟,即通過直覺上從整體上直截了當的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本質和價值規律。這樣的直覺思維強調頓悟,對事物感性認識的把握。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海洋型地理環境和獨特的氣候的影響促成了西方人對自然探索與征服的濃厚興趣,進而不斷向自然索取的傳統認知。因此在西方語言詞匯中,個人主義長期以來都被譯為individualism,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因為“個人主義”在漢文化中意為 “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個人主義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是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核心,它的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如個人英雄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等。”(摘自《現代漢語》)而在牛津高階詞典中,關于individualism的釋義卻是“noun 1,quality of be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 and doing things in your own way個性;獨特的氣質;2,the belief that individual people in society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etc.,rather than be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個人主義;個人至上。” 從這可以不難看出,“個人主義”在漢語中是貶義詞,形容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行事,待人接物,而“individualism”在西方文化中卻是中性詞,不加帶任何感情色彩。其確切涵義是“個體主義”。對此之下,可以了解到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是習慣于抽象思維,演繹式思維模式,總是先拋出觀點結論爾后再一步一步詳細闡述,先小后大,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整體到細節等。由于中西方思維慣性和思維模式的差異,語言表達的詞匯順序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中國式英語的使用就非常頻繁,例如:
創新的絕佳例子是比爾·蓋茨,他已與全世界分享了他的成果。
應翻譯成:A wonderful example of innovation is Bill Gates who has shared his achievements with the world.
再看下面的典型例句:
主流手機操作系統之間,利用更好的用戶體驗來吸引更多使用者的競爭極其激烈。
The competition to draw more users with a better experience has reached fever pitch among mainstream mobile operating systems.
因此,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就造成了不同民族的語言和思維模式的不同。形象思維指人在頭腦里對記,也必定隨著文化傳統的變化而有所改變。由于文化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也必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影響,相互融合。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古漢字是表意文字而英語是拼音文字。
(1)英漢中完全對應的詞語:mango(芒果);heroism(英雄主義);socialism(社會主義);sofa(現代主義);chauvinism(沙文主義)
(2)英漢詞語部分對應(one word with multiple equivalents of the same meaning)
Cousin:堂兄、表兄、堂弟、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
Husband:丈夫、先生、愛人、相公、夫君、郎君
Director:主任、主管、導演、總監、理事、處長、局長
部分對應造成翻譯時的選擇,如對于director 的翻譯:deputy director副局長,副廳長;副院長;而managing director總經理,常務董事
(3)英漢詞語不對應(words without correspondence):
call time:宣布暫停
call it a day/night:這個表達的意思是“到此為止”,可以表示暫時停止,也可以用作俚語,表示某事已經完全結束了。
around the clock:全天候,晝夜不斷的
carry the day:戰勝,獲勝,形容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對決最終獲得勝利
big time:非常,很多”,等于“very much”或者“a lot”
(4)形合和意合(hypostasis and parataxis)
例如:Don’t leave the classroom until the lights are turned off.關燈才能離開教室。
條件:If it doesn’t rain next week,our school will hold a sport meeting.下周要是不下雨,我們學校就會舉辦運動會。
時間:My family have never been back to China since we left it ten years ago.
我們離開中國十年了,從未回去過。
結果:Marry is so smart that she can solve almost all the problems.瑪麗實在是太聰明了,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原因:The focus o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prepare us better for success in time to come.專注科技進步會使我們為日后成功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5)主語,賓語等名詞成分“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
在遣詞造句中,中文語法多用動詞,而英語語法體系中多用介詞和名詞。比如英語的代詞有人稱代詞I,you,he,we,they,還有關系代詞who,that,which等。尤其在英語較長的復合句中,為了盡量減少重復啰嗦,保持語義清楚,英語的表達中往往就更多的使用代詞。而在漢語中,由于中文句子結構相對而言較為松散,句子相對不那么長,為了使語義表達更為清楚,于是使用較少的代詞,而是用名詞更多。例如:
Xiaomi takes the lead in China’s smartphone market,as it sells competitive hardware at low prices.
譯文:小米,以低價出售具有競爭力的硬件產品,目前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處于領跑位置。
(6)英語多變化,漢語多重復
有過英語學習經歷的人都有過這種感覺,在同一個場景或者同一篇文章中,英文會不斷更換同義表達。比如,第一次說“我認為”會用“I think”,第二次需要用相同表達時就會顯得啰嗦而乏味,應該換成“I suppose”,或者“I claim”等等表達。因此在英譯漢時,很多英語變化的表達往往均譯成同一種重復的表達。例如:
The rush from earning and spending money may be so strong that students who have a history of intensive employment,those who,for example,have been working long hours since their second year,are actually at greater risk than their classmates of dropping out before graduating.
譯文:賺錢和花錢帶來的快感也許過于強烈,以至于有長時間打工史的學生,比如從大二就開始長時間打工的學生,實際上比其他同學面臨更大的輟學風險。intensive employment和working long hours在句子中顯然都是表示“長時間打工”盡管英語表達上有變化,而譯成漢語時使用了重復表達法。
(7)英語多引申,漢語多推理
英語有兩句俗話: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義如何,關鍵看詞伙),二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詞本無義,義隨人生)。這充分詞典對于詞的解釋是有局限的,而現實運用中語言的使用是非常靈活的。
For example:
Effective,precise,and beneficial communication depends upon grammar and a good vocabulary,the two essential assets for students,but they are not being taught in schools.
譯文:對于學生來說,有效、準確且富有成效的溝通技能取決于語法和詞匯這兩大有利條件,可是學校并沒有教他們這些。
(8)英語多省略,漢語多補充
在英語句式中,句子非常遵循特定的語法規則,但往往在實際運用中出于交流的便捷性和人的認知表達規律,又喜歡使用省略。省略句式一般可以省略名詞,動詞,有時會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和句法方面的省略。例如:
Some of them were injured,but most of them weren’t.
他們中有些人受傷了,但大部分人沒有受傷。
Don’t tell me if you don’t want to.
如果你不想告訴我就別說。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綜上所述,通過對英漢的詞匯的一些分析和對比,我們發現:受英漢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中文和英文在對同一事物的表述上存在視角的差異,英文側重于從客觀的角度來闡述,而中文則偏重于人的主觀表達。這種差異借助于人稱和物稱、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靜態和動態等方式呈現。在中西方文化不斷交融、碰撞的今天,深入研究中英文的詞匯差異有著不可忽視的必然性,它不但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思維差異,從而指導其各項跨文化交際活動:更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通過這樣的研究來識別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從而更好的為翻譯服務。在英漢翻譯中,只有做好主、客觀視角的轉化才能使譯文擺脫原文的痕跡譯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