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語”這一概念最早由比利時學者比伊桑斯(Buyssens E.)提出,直到本尼維斯特(Benveniste E.),這一術語才廣為人知。
話語這一術語誕生至今,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語言學界和政論界都已廣泛使用該術語開展相關研究。當代學者們對話語這一概念的理解具有一種趨同性,即認為話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話語不僅僅是區分于孤立句子的、具有一定語義、句法特征的語言序列;話語是一個連貫的統一系統;話語指向特定的語境和社會文化域。
西方的話語研究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比伊桑斯的話語觀。最初是比利時學者比伊桑斯將話語這一術語引入學術詞典。基于索緒爾“語言是系統”和“言語是過程”的二元對立原則,比伊桑斯于1943年提出了第三元,即話語。他認為,話語是將作為符號系統的語言轉換為活生生具體言語的一種機制。
(2)本尼維斯特的話語觀。遺憾的是,比伊桑斯的學術觀點知名度并不高。直到20世紀六十年代,由法國學者本尼維斯特對話語做出了一個較為完整和清晰的定義。他認為,話語是“語言在交際中的應用”或“說話人的言語”。也就是說,話語不僅僅是語碼在言語中的體現,還是與交際行為主體相關的言語。話語實際上就是交際過程的一部分,是一種超出語言系統框架的現象。
(3)福科的話語觀。福科從社會政治角度來重新審視話語,并為此著書立說,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知識考古學》。在書中,他把話語放在意識形態和權力關系框架內研究,認為話語具有社會現實意義。該書還專門論述了話語的強制力和話語的權力資源,認為這恰恰是政治家爭奪話語權的目的。福科認為,話語其實是一個基于觀點、行為、信仰和實踐的結論體系。他還強調,對具體的話語進行闡釋時,必須要考慮語言外因素,即對當時的思想、社會結構、政治形勢有所了解。也正是福科首次指出,話語是一種社會現象。
(4)拉康的話語觀。拉康也從社會域出發來研究話語。他認為,每一個具體的話語情景都有四個參與者:行動者(агент)—即說話人,接受者(адреат)——即他者,還包括真理(истина)和言語產品(результат речи)。話語也分四種主要形式:主人話語(господский дискурс)、大學話語(университетский дискурс)、分析者話語(психо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和歇斯底里話語(истерический дискурс)。拉康也認為,應該從更廣泛的角度來審視話語,只有這樣,話語的意義才完整。
(5)哈貝馬斯的話語觀。哈貝馬斯從社會交際觀入手研究話語,將其作為政治學的研究對象之一。在《交際行為理論》一書中,他把話語定義為一種以達成共識為目的的交際形式。在分析了各種交際模型后,哈貝馬斯認為話語交際是最佳的交際形式,即話語是一種自由對話,交際參與者在對話中協調立場、達成共識。哈貝馬斯將話語概念拓展至政治空間,認為話語的目的是達成共識和一致、遵守規則,話語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規范性和強制性。
(6)馮·戴伊克的話語觀。荷蘭學者馮·戴伊克的話語研究成果一直是俄羅斯學者的關注重點。馮·戴伊克從交際理論入手,將話語分為機構話語或地位話語兩種(институциональный или статусно-ориентированный дискурсы)。馮·戴伊克認為對話語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說,話語是在特定時空語境中,發生在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復雜交際現象;狹義上說,話語是作為交際行為結果的完整篇章及口頭或書面展開的言語,由聽話人對這一交際行為進行闡釋。無論廣義狹義,篇章的理解都要盡可能考慮到所有社會因素,也就是說,理解篇章時,必須對語言外因素進行認知加工,把當前語境及話語主體相關的信息納入視野。所以,對交際參與者來說,重要的與其說是話語情景,不如說,對情景的闡釋和理解更重要。馮·戴伊克認為,“話語是處于不斷運動中的語言,包含著與交際者、交際情景相關的多樣化歷史背景、個人及社會特點。話語體現思維方式,也體現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和整體文化、個人文化和局部文化”。馮·戴伊克一生著作頗豐,其中《新聞話語分析》是本文的理論基礎。該書將話語結構分為三個層次:
(1)局部層次——負責在句子和篇章層面進行角色分配,即句子語法(包括詞法、句法、語義、詞匯)和篇章語法。
(2)整體層次——負責篇章的主題和命題,其表現形式可能是幾個句子;還負責“超結構”(суперструктура)的分布、樣式等,受眾可據此對篇章進行理解。在新聞中對應的是標題、導語、主要事件、后果、評論、背景等。
(3)宏觀層次——即貫穿篇章整體的宏觀結構(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е структуры),包括修辭手段和邏輯關聯手段等。使用這些手段,可將事件評估為“重要”和“次重要”。
基于上述層次劃分,馮·戴伊克認為,新聞信息的謀篇布局特別重要,會最終影響受眾價值的判斷。
注釋:
①Habermas,J.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Translated by Thomas A.McCarthy.-Boston,Mass.:Beacon Press.-1987.
②Van Dijk,T..Ideology: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London:Sage,1998.
③www.discourses.org/OldArticles/The%20interdisciplinary%20study%20of%20news%20as%20discours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