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蕾/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行業性高素質技能人才緊缺,會影響行業經濟發展,不利于就業,從而影響個人就業質量。因此高職英語課程的設置應該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和相關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而設置,著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譯等各項技能。培養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為職業英語和部分同學可能走向專業英語的學習打下基礎。從最簡單、常用的詞匯在不同技能模塊中的復現和擴展,提高學生對主題相關內容的表達能力。注重課堂活動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實踐活動對高職英語教學是最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教師和學校都應該盡量多搭建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在課堂中注重教法與學法并重,引入自主式、發現式和協作式學習,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結合多媒體技術,引入體現教學設計思想的互助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時,應關注學生在今后工作崗位上和社交中能用英語實用而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社會中各個崗位職責的要求。突出實際應用,加強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高職英語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特征有:特定性、前瞻性和動態性。
高職院校中的英語課程是為了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高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地方經濟發展的程度決定了高職中英語教學的培養規模。高職英語教育的不斷發展是為了滿足社會中各類企業、行業對高級技術型人才的需要。所以,高職中的英語教育更應該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注重和行業的對接,解決實際問題。從教材內容到課程實訓都必須緊跟產業發展的步伐;當前隨著出口貿易不斷增加,需要培養大量的理論基礎扎實、動手實踐能力強,能夠妥善的與外界溝通交流,解決企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全方位、高素質人才。高職院校的教育不能夠僅僅滿足于培養出合格的學生,更重要的是使畢業生適應市場需求,并使學生充分就業,有一個理想的職業生涯。
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要大力辦好職業院校,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我們的高職教育應根據區域特點,以專業建設為重點,提升要素質量、創新發展形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總量和覆蓋面,提高區域高等職業教育的均衡程度和社會認可度。新時代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標桿就是國際化。我們的標準要與國際相同,我們培養的人要向世界中心走去的,中國的技能人才要在世界范圍之內進行流動的。有了國家這樣的教育目標,高職中的英語教學就顯得格外重要。語言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訓練和積累。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就要有超前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英語職業素養,為以后更好的走向工作崗位提前打下基礎。讓學生在職業生涯中受到企業的認可,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高職英語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分支,它的生命力只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才會更加蓬勃發展。
社會生產力經濟的變化必然會高職英語教學的改變,它的教學規模,課程設置,考核方式,評價標準必定都是圍繞社會、企業、行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教學。從社會經濟的布局來看,高職英語教育首先應是對準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然后是準確了解人才需求的規格,最后是對于崗位的提升和能力的獲得。我國現在正加速建設創新人才機制和人工智能化的應用, 因此高職的英語教學應該正確抓住國家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關鍵,學校的終極作用實際就是培養出符合經濟發展,社會需要的人才,并能有效的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國家的發展,同時這也能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完成職業生涯的不斷進步。就個人的發展的來看,高職的英語教育既為學生奠定了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同時隨著英語教學課程的改革,學生們獲得了更多的實踐技能,在就業的發展過程中英語技能的提升往往會由經濟發展的外在需要,轉化為個人內在的發展需要,在遇到職業瓶頸期的時候,英語語言的優勢往往可以幫助學生完成職業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高職英語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不斷發展地去適應社會的需要。
要想實現高職英語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有效連接,互相促進,共同進步,保障教育的和諧建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引導學校和學校外的社會樹立現代化的全局教育觀念,學校的發展與社會教育化要形成真正的互動與協調,首先需要在整個社會樹立緊跟時代發展的全局教育觀。現代全局教育觀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理念,它涉及學校和學校以外廣泛的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的終生教育,及其個人的發展。學校要樹立現代全局教育觀,就必須充分認識學校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實現社會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完成人才的培養。這就需要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共同生活以及學會發展,構筑自己的幸福生活。在我們的社會大環境中也要樹立教育的全局觀念,關心每位社會成員的發展,主動承辦各種教育,開設科學合理的,便于接受的英語教育機制,為社會成員提供終身學習的便利環境,這樣也可以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2)高職院校在學校內部進行的教學改革應該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隨著社會教育需求量的不斷提高,學校應該培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能適應社會教育的一定要求,這對初期步入職場的學生是有利無害的,提前了解社會對職業發展的需要,能更好的適應崗位的需求,做出準確的判斷。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加強對英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師生關系等方面的革新,建立起開放、平等、民主、科學的交流平臺,做到師生溝通無障礙,及時解決問題,促進學校效能的提高。日常教學內容可以從原有的單純以學科專業為重點,灌輸式教學轉變為文化課程結合專業課程綜合地進行講解,關注課程內容的實效性、實用性,靈活地將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和現代社會生活、科技發展、人民的衣食住行結合起來,關注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創新合作精神,教學方法多樣化,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結合行業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
(3)學校可以通過政府的溝通或者自生的能力實現與社會教育資源的共享。社會的教育資源具體可以包括環境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和管理資源等。社會教育化的形成實際就是將這些資源整合起來,對有需要的團體、院校等機構開放,這也是將這些資源實現最大化的利用率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教育強國,學校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必須盡可能地發揮學校資源,同社會資源形成共享的機制,兩者互相補充,和諧共生,為學生提供更有利的學習保障服務,拓寬就業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加強校企合作。現代社會競爭激勵,包括教育行業在內,也會受到這樣的影響,高等職業院校為了自生更好的發展,抓好教學質量,可以采取和行業合作的的模式,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企業,為企業培養特定的人才,畢業即能熟練上崗,節約了時間,也有效地為企業輸送了合格的人才。校企合作能更好地培養出高質量的的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同時企業和院校的資源、信息等的共享,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學校與企業市場接軌,無論對企業的經濟發展還是對學校的教育改革,都起到了促進和發展的作用。
總之高職范圍內的英語教學不是簡單的灌輸式教學,它是通過多種教學形式,例如課外調研、課堂匯報、詞匯、語法、閱讀、寫作等教學內容在不同模塊中的復現和擴展,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提高學生對主題相關內容的表達能力,為行業英語和專業英語的學習打下基礎。科學、有效的通過教育互通機制將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契合,相互適應,共同發展,從而將會加速社會教育化的進程。培養與地方經濟相適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客觀需要,也是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