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晴 錢祖煜 熊 健/湖南工程學院
國家經濟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高度,導致對人才的需求也進入了轉型階段,為創業者更是吹響了創新的號角。就業難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之一,每年畢業季,都有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但是就目前的形式來看,大學生創業的意識并不強烈、存活率過低、起步資金籌集困難、團隊的異質性等多個現狀表明了問題,大學生創業不太被看好,所以對大學生創業的現狀調查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緩解供過于求的情況,政策對創業給予了高度重視,而大學生理應作為創業主體去發揮經濟轉型的建設作用。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下,一是要在創新創業教育引導上下功夫;二是高校與社會共同搭建更多創業實踐平臺;三是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四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及時總結工作、調整完善支持政策,提高政策實施的針對性和普遍性。政府這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強了大學生創業硬件建設,鼓勵他們積極發展創業潛能,這無疑不是為廣大創業學子帶來福音。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民生之源,為了推動創新驅動,搭建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讓更多大學生擺脫就業瓶頸。我們通過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輔以個體訪談法、文獻調查法、統計分析法等常用調研方法。
本次問卷主要針對大學生創業參與意愿、動機、行為、問題等方面展開調查,按專業、年級、家庭影響等指標網格化劃分,我們運用統一設計的問卷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抽樣調查各大高校)了解情況或征詢意見,以間接獲得材料和信息。
1、調研對象
根據調研對象的特征進行抽取,相對來說有8所高校比較適合我們系統客觀地收集信息并研究分析,其中本科有3所、專科有5所。我們團隊針對在高校大學生創業現狀中進行1450份問卷調查,調查模式采取線上與線下兩種形式,將所要了解的情況通過問卷的形式發放出去,然后統計收回問卷中各種問題所占的百分比例來獲取調研信息。其中通過網絡問卷調研達至1077份,而線下模式共發放500份,回收問卷數是373份。
2、調研內容
調查內容是收集資料的依據,我們通過設計問卷調研的具體項目,并進行合理分類,從而達到預期要確定調查內容的效果。如調查高校大學生創業背景時,首先可按未創業類與已創業類劃分。在未創業類的人群中,我們針對以下主要問題(大學生創業的影響因素、大學生創業的最佳時機、大學期間是否考慮過自主創業等)進行提問;在已創業類的人群中,我們也針對以下主要問題(想要創業的原因、創業資金的來源、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進行提問,然后我們在這些人群中再提出共同的問題,諸如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是什么、希望學校在扶持大學生創業方面還應該做哪些工作、認為當前社會對大學生創業應該提供怎樣的支持等,最后我們根據這些大學生所給的調查數據,整理統計報表。
3、數據情況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建立在調查的實際數據與現有理論研究基礎之上,接下來需要準確地反映客規事實,以調研的結果進行有效分析。統計得出有60.39%屬于未創業類;有39.61%屬于已創業類。在未創業類的人群中,37.46%的人群認為自身能力欠缺,經驗不足、29.23%的人群認為缺少創業啟動資金、18.52%的人群認為缺少開拓市場的創業項目、9.63%的人群認為缺少國家政策支持、3.04%的人群認為缺少優質的創業團隊助力、1.12%的人群是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等;在已創業類的人群中,48.39%的人群是想主宰自己的生活,不必受制于人、26.22%的人群是不甘生活的壓力,想改變自己的工資水平、12.37%的人群是自身素質過硬,創業知識豐富、10.17%的人群是為尋求冒險刺激,實現理想、2.85%的人群是由于其他家庭或者社會因素等。由此可得,我國創業創新理念還沒有完全深入人心,創業教育培訓體系還不是很健全,善于創造、勇于創業的能力不足,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尚未形成。
為了補充問卷調查法存在一些缺陷,并確保調研結果的真實準確。我們團隊又單獨與受訪者進行訪談活動,深入了解未創業受訪者的心理活動以及思想觀念,已創業受訪者的創業行為其發生背景和影響因素等。嚴格按照訪談之前擬定的提問綱領,了解到當前大部分大學生創業是在逃避就業或者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才被迫選擇的道路,創業風險大,再加上社會競爭大,但自身創業知識儲備能力欠缺,就算是最終要走創業這條道路,他們通常還是會采取保守策略,先就業再創業。
根據前面的調查結果,項目組又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我們認為大學生創業還存在以下問題:
1、心理素質不強,缺乏動力支持
在創業過程中有37.46%的大學生認為自身承受風險的能力不足,心理素質弱,缺乏實干精神,對于創業道路上的困難充滿恐懼,不敢嘗試自主創業。29.23%的大學生創業時缺乏家人、朋友的資金支持,大部分親戚朋友不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甚至反對,導致大學生創業缺少啟動資金,創業意愿被削弱。1.12%的大學生認為自主創業最需要個人魄力和創業頭腦,但大多數大學生以學業為重,接觸到的商業活動極少,實際領導能力不強,這使得大學生的創業意愿一降再降,不愿輕易嘗試。
2、創業能力薄弱,匱乏實戰經驗
大學生群體雖然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對創業有關的知識了解不夠,創業能力有限,經驗欠缺。37.46%的大學生認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和一定的社會關系從而導致創業活動難以進行。大學生多在校園內活動,較少接觸社會環境,對商場上的一系列規則的不熟悉和缺乏實際管理經驗更是對其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在創業實戰過程中,有18.52%的大學生創業者由于創業項目不是很完善,難于開拓市場,導致創業活動沒有可行性或者創業活動難以成功。
1、創業氛圍不濃,團隊異質明顯
雖然現在處于“雙創”時代,但大學生創業氛圍不強,56.98%的大學生認為周圍創業環境一般,幾乎所有的大學生的活動空間都局限于家庭和學校兩點一線之間,缺乏接觸其他環境的經歷,環境單一,社交圈狹隘。大部分的大學生一個人所具備的創業素質難以滿足整個創業過程的需要,無法處理自身專業以外的困難。3.04%的大學生認為難以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創業伙伴,而且目前各高校基本沒有一個可以為大學生提供雙向、快速、高效的組隊平臺,大部分創業意愿者難以找到有共同價值觀和創業意愿的伙伴。
2、創業課程單一,教育機制不成熟
從各大高校大學生的創業現狀來看,大學生創業實踐較少且成功率低,60.39%的學生認為高校有關部門的扶持力度不夠,雖然高校倡導并支持自主創業,但在大學生創業階段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其中41.62%的學生認為沒有適合的社會環境和高校支持,高校的創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在教育課程設置上單一,主要以創業理念教育為主,學生無法將課程知識有效地應用到自己的創業活動中去。
創業籌資困難,融資渠道單一。有29.23%的在校大學生在創業初期就面臨著啟動資金不足的情況。大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都沒有固定收入,18.18%的學生的資金來自于父母的直接投資,27.27%的學生的創業資金來自于貸款,54.55%的大學生創業資金來自于自己兼職積攢的錢,但兼職是不穩定且收入極低的,因此大學生籌資困難。
1、加強自身心理防線,獲取多方支持
針對大學生心理素質不強,缺乏動力支持問題,大學生在校學習或者畢業初期,一般沒有太多的社會閱歷,也沒有經歷太多生活的歷練,首先要增強自己的抗壓能力,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創業過程中既要把風險降低到最小,又要把利益提升到最大化。其次在創業過程中我們憑借一己之力是很難創業成功的,創業首先需要得到父母和朋友的肯定,多方支持能為創業增添力量。
2、積極參與創業活動,強化自身技能
針對在校大學生創業能力薄弱,匱乏實戰經驗問題,大學生可以參加創業大賽活動,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訓、高校創新科研項目、校企合作實踐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都是創業實踐活動的豐富形式,以此可以加強自身團隊溝通與合作能力、領導管理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創業能力與創業實踐活動是緊密聯系的,二者密不可分。這樣的方式去鍛煉自己的思維,對創業的整個流程有一個較為清楚直觀的認識,效果要優于課堂的理論知識,更能提高自身創業技能,積累實戰經驗。
1、營造良好創業氛圍,打造互選平臺
針對創業氛圍不濃,團隊異質明顯問題,政府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平臺、新聞媒體、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方式加大對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宣傳。學校可以把政府和學校的創業政策以創業培訓、講座、宣傳專欄等形式引入創業課堂教育。并通過校企合作關系引進創業成功的典型個案,樹立創業成功榜樣,營造良好創業氛圍,提升大學生創業的勇氣和信心。打造融合各類市場、技術人才信息,實現資源共享、尋找合伙人、創造大眾創業的新模式。
2、完善創業課程體系,深化教育改革
針對高校創業教育不健全,教育機制不重視的問題,高校要建立健全創業配套支持體系,讓大學生創業能夠得到足夠的保障。設立大學生創業服務辦公室,為大學生提供政策咨詢顧問,企業技術共享,項目開發等指導。降低大學生創業的風險。高校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相結合,不能夠只停留在理論教育水平層次,而需積極地去調整對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方案,探索創業教育新模式。其次要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鼓勵大學生穩定式創業,建立完善的創業激勵機制。
健全創業融資體系,拓寬融資渠道。針對在校大學生創業籌資困難,融資渠道單一的問題,政府作為橋梁溝通創業者與金融服務機構,建立創業貸款扶持機制,放寬大學生自主創業貸款申請的限制條件,簡化貸款流程和手續,縮短貸款申請審批時間,為大學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其次要構建出較為完善的風險投資機制,設立“項目啟動資金”和“困難幫扶基金”等針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專項經費,學校可以通過校友捐助、企業合作等渠道設立“大學生創業專項基金”,為大學生創業項目給予專項資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