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生活方式的變革,改善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任務不斷加強,從而也對高校的公共體育課程發揮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體育起著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作用,對于大部分大學生來說,是其掌握運動技能,培養運動習慣于學習運動技巧的主要途徑。因此,創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提高課程效果及效率,促進高校體育課程更上一層樓,是當下高校體育發展的當務之急。
在當下階段,我國的高校體育課程普遍存在形式缺乏創新,內容單一,各個地區課程同質化高的問題。體育課程僅能完成教育教學的課程目標,但是在提高學生的素質,改善大學生的體育運動理念,培養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及終身運動習慣的方面還是遠遠不能夠達到目標的。在目前這種學生僅靠一個星期兩節甚至一節體育課的學習時間和鍛煉量,是遠遠不夠在一定程度和質量上掌握體育課堂上所輸出的信息,而靠學生課后去主動在其他課堂上學習也是從時間和動機上都是小概率事件。
在目前普遍實施的傳統體育課堂模式中,教師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求及學習速度,學生只能籠統并大概的進行學習,無法保障運動技能的掌握質量,是傳統體育課堂普遍存在的問題。
因此,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上更大程度的發掘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在課后利用更多的平臺進行學習,改革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方式,延長課堂內容的影響范圍,是目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現狀所需。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在體育學習上的需要,學校要加入更多的體育教學內容,讓學生自由選擇體育課程,并且讓這些課程能夠很好地實施下去,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課堂中。
雖然校本課程的理念已經提出來有一段時間,但是在體育課程的應用,尤其是高校體育中的應用嚴重的不足。體育課程一放面要符合國家的課程內容制定規定,一方面也要積極結合地區特點和學校的特點,開展和開設有地區及校本特色的課程,這樣的課程才是本校體育創新發展的關鍵與重要基礎。相比于其他的每個高校都統一開設的課程來說,這樣的課程也是讓學生對學校產生歸屬感,對體育課程產生更多的興趣,刺激課程創新發展的思想的源泉。例如對于海濱城市、對于高原地區的城市來說,都可以針對氣候特點,開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適應能力的課程。另外,可以根據情況創立體育特別班,讓學生能夠有自己的學習場地和學習器材,校方安排相應的體育教師來教導學生,加強體育課程的豐富度,也就是在豐富本校的體育文化,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體育知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微時代背景下,僅僅是保證高校體育器材和場地達到教學所需是不夠的,利用互聯網技術學習體育教學也必不可少的。隨著高校建設在線學習平臺的發展,體育科目的教師也應該積極地將這一平臺利用起來,對不同的體育課程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加以解決,提供公共體育課程的理論知識和視頻演練,提高課程學習的效果,為學生的課后學習與鍛煉提供良好的幫助。體育課程的課堂鍛煉及學習時間是非常短暫的,需要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的學習與鍛煉,這樣的平臺可以促進師生交流,讓學生能更高的進行課后的鍛煉,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并且,任課教師應當明確每一門體育課程的各種要求,方便學生對該學期體育科目的學習能夠進行詳細地了解,了解任課教師的上課方式和習慣,對該門課程指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復習計劃和學習方法,記錄在交流平臺中,讓學生可以科學的,有依據的安排課后的鍛煉與學習。
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對主要課程內容,尤其是重點技能動作的講解部分,可以進行錄制與保存,傳輸到本校的網絡教學平臺或學生學習的公共平臺,給學生提供二次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素材與機會。讓不同學習速度與學習程度的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課后進行學習。
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過程中,開創“體育學生代課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方式,有條件的院校可以從本校的體育專業或體育教育專業中篩選一部分優秀學生,嘗試以“以生帶生”的模式來開展本校的體育課程,這樣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縮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心理差距,提高體育課堂的活躍度與輕松度,讓學生能夠以更加活潑更加開放和積極的態度來與教育者進行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本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發展。對于普通的高校教師來說,由于其教師的威嚴和專業性,與學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距離感,部分學生尤其是運動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學習新的技術及方法時會感到緊張與壓力,從而無法高效或者以更好的心理與生理狀態展開學習,而“以生帶生”的形式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避免這種學生心理的發展,讓學生以更好的精神狀態來進行學習。
在“以生帶生”教學方法的實施中,首先要重點培養體育專業學生對體育理論和技能知識的掌握,并培養學生對教學能力的提升。通過對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進行專業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并對這些學生進行一定的培訓,讓其對體育教育的各項內容都有深刻了解,掌握體育教學所需的知識內涵。
“以生帶生”的教學方法雖然做到了創新與突破,但是在創新的過程中,對于其與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的差異和學生接受程度、課堂效果及學生學習效果等,教師還是要進行嚴格的把握與觀察,制定合理的教學過程監督,教學效果監測的手段,保證教學方法的實施按照規劃和目標進展,并在合理的范圍內可以打開師生互評的渠道,加深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進一步保障教學方法的作用。
拓展訓練課和普通的體育課堂在教學目的和手段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通過一定的身體活動,使得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與運動方法,但不同的是,拓展訓練能更多的開發運動者得到思維與大腦,在運動的過程中,使得運動多了更多的思考與挑戰的樂趣,這一項對于部分雖然身體體能素質并不是最好,但是有很好的運動意識及組織能力的學生來說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拓展訓練課程在高校體育公共課程的實踐中,其應用和推廣是有一定的優勢和基礎的。首先,拓展訓練和其他體育課程的課程內容安排與邏輯關系有很大的相似性,教師可以更好的對傳統的課程安排與內容進行遷移,從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條件去準備對于課程形式的創新。
拓展訓練在高校開展,從其開展所需要空間、器材上也具有很大的優勢,例如一些應用廣泛和適用于課堂的項目“雷陣”、“斷橋”、“盲人方陣”等等,都對校園場地要求低,器材簡單,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運動技能與團隊合作能力。還有一些看起來非常危險,但是在合理的引導與校園活動范圍內,都是可以保障訓練者與運動者安全的。這樣的項目的開展需要教師進行更多的課前準備,并且可以安排幾個班級一起進行活動,多位教師和助教進行安全監督保障工作。多種形式的開展體育活動,讓體育課更加豐富多彩,提前出我國高等教育體育課堂的魅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運動素質與心理素質,達到高等教育體育課程的發展的目標。
高校體育教育在我國的體育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提高我國的體育教學水平,改善我國高等人才的身體素質水平,促進高校體育課程的創新與改革,一方面是要讓高校教師行動起來,提高課程創新意識,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的推動與支持,才能使得體育課程的發展長遠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