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爽 苗丹妮/青島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門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尚不適應經濟和產業升級要求?!?/p>
作為英語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語言學課程一直面臨著課時少、內容學術性和抽象性過強、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效率不高等困境(鞠玉梅2007a,2007b等)。高校英語專業的語言學課程仍然沿襲學術型高校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加之語言學課程本身理論性較強的特點,一些高校仍將重點放在學生學術能力的培養而非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與學術型高校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我們無法形成一個健全的應用外語人才培養機制(潘之欣,2002)。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圍繞著上述培養目標的實現如何構建有效的教學模式應該是語言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議題,特別是在新形勢下基于產業需求的語言學課程教改更應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2000年以來,語言學課程改革在國內逐漸受到重視。其研究現狀可從三個視角進行分類綜述。
這一視角的研究多集中在2000-2010年之間的中國語言學教學領域。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5)年的規定,英語專業課程分為三大模塊,語言學課程是英語專業必修的專業知識課程。潘之欣(2002)通過對全國16個城市的近30所大學的問卷,調查了當時英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語言學學習狀況,揭示出由于教育思想落后,中國八、九十年代的語言學課程在教材和內容上深度有余而廣度不足,教學方法單一陳舊,理論脫離實際。另外,這一階段的研究提出合理使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結合漢語和英漢對比方式、側重發展學生的邏輯理性思維等改革措施來建設好語言學課程。
這一視角的研究多集中在2014年以后,重點探索如何將傳統的教學法和語言學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如項目學習法,即語言學課程內容由一系列的課題研討組成,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將PBL模式(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貫穿于語言學教學中;將“行動研究”應用于語言學教學模式。另外,隨著慕課、微課等新型教學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廣,近幾年的語言學教改研究中,將這些模式作為遠程教學的基礎平臺,并將翻轉課堂、情景教學法、分組教學法以及思維導圖等教學方式融入其中,從而構建出針對性更強的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也開始大量出現。
根據教育部全國高校英語類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在2013年舉辦的“全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和發展學術研討會”的主要精神,我國英語教學應該避免同質化,重“多元化”,應該為國家培養不同特點、不同專長的高素質人才(余盛名,2014)。在這一背景下,2014年以后的語言學教改主題中還包含了一些如何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和以語言服務需求為基礎的語言學教學模式的研究(崔啟亮,2019等)。這一視角的研究多將重點放在如何構建語言學課的提升學生素質、培養實踐能力的有效教學模式上。
我們發現,進入21世紀,語言學教改的特點發生了很大變化。2000-2010年左右中國的英語教育職業性非分突出,強調培養英語實踐能力的專才,但人才素質培養未得到足夠重視。語言學課程由于實踐性不足,盡管被列入必修課程,但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排斥,學生對此毫無興趣,教師感到授課無力。另外,語言學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匱乏。2010年起,隨著英語專業新一輪改革的推進以及新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語言學課程的改革又有了新的機遇和使命,它承擔著給語言學知識進行導論的任務,還肩負著培養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素質和能力的重要使命。
目前為止,語言學教改仍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模式單一,以語言學課程為本位的理論研究較多,在為數不多的實證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來自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模式,鮮有將行動研究法應用于語言學課程教改的研究;(2)結合語言服務行業需求對語言學教改的研究過少;結合產業需求進行的教改并沒有具體到特定的行業領域,這樣建構起來的語言學教學模式操作性差,容易流于形式,缺乏實踐意義。
對于語言學教改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認為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1)實證研究。以往對語言學課程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學現狀、效果、理念以及教學手段等,但目前整體研究仍然處于理論探討和經驗感悟的層面。今后的發展應該加強實證研究,考察已有研究在教學方法、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的理念的有效性。(2)與漢語語言學結合。英語專業的語言學課程的教材是英語編寫的,其目的在于理論和學術性而非專業技能課。以往教學主張全部英語授課,拒絕漢語。但對于抽象的術語和理論,通過英漢語言現象對比、用漢語解釋,反而更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以及不同語言間的共性和個性。同時,我們發現,中文專業的語言學課程研究呈直線上升狀態,這兩個學科進行合作,是探討改善教學現狀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3)深化產學合作。隨著各高校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向應用性、實踐性和專業化轉變,語言學教學模式也應該改變沿用學術型教學模式的現狀,結合課程特點,深化產學合作。
采用行動主義研究范式,有助于教師通過對實際教學情況的分析、思考、探索、歸納、總結出自己的辦法,從而提高教師的反思性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推動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循環轉化。以具體高校為試點,探索以語言服務行業為導向的語言學課程中需求分析——理論學習——范例剖析——模擬實踐——實習的螺旋提升型教學模式,推動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創新,有助于培養既有較深的語言理論素養又有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英語專業人才。
另外,這種研究范式還有助于拓寬語言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路徑。行動研究自下而上,扎根于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并在不斷的實踐、評價和反思中調整和改進方案,最終推動教學模式的革新。因此采用行動研究模式更適合于以語言服務行業需求為導向的語言學教學模式構建的探究。
最后,本研究突破傳統的拘泥于語言學理論的純粹語言學教學模式,改變語言學課就是培養學術性人才的狹隘教學觀,嘗試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和發展理性思維為教學目標,嘗試在需求分析的理論框架內從發展多元化視角闡釋語言能力結構,從而為滿足語言市場需求的各行業的英語人才的培養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