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方式的積極推廣,各地學校對于學生各項素養的培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構建越來越重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進行人文精神培養制度構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促進新時代社會發展背景下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首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的教學涉及我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和國情,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人文關懷”內容。其次,學生習慣了“保姆式”的教育,進入大學后難免會出現精神松懈和思想倦怠的現象,如果缺失合理的人文關懷教育,極有可能會在自由寬松的大學生活中迷失自我。所以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工作中,需要借助“基礎課”對大學生的人生規劃和目標的制定起到引導作用,促使學生順利過渡到校園新生活。
高職院校的課堂組織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采用的教學模式基本為單向授課,以教師或其他相關單位人員集中傳授、學生聽講的方式為主,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充分調動,個體差異得不到充分尊重,所以教育效果勢必會大打折扣。加之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專注力、自控力、理解力和學習積極性相較本科院校學生稍顯遜色,對“基礎課”教學更難以產生興趣。
此外,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學生的“人文關懷”教育工作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走過場”的現象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不夠重視學生的個人需求和情感教育,缺乏因材施教和平等民主的課堂,所以“人文關懷”教育工作在高職院校“基礎課”的落實還有一定的空間。
“基礎課”教學內容覆蓋面較廣,內容較多,許多教師為了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時常會出現“滿堂灌”、“走過場”、重知識傳授的現象,因而在師生互動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存在輕忽的情況。因此,“基礎課”中植入“人文關懷”精神,需要更多的討論式教學模式,通過學生自主分析和小組內討論交流社會現象,賦予了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的機會,避免了“填鴨式”教學模式,能夠升華課本理論知識的人文魅力,對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在道德與法制教學中融入一定的人文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營造更好的教育氛圍。在高職院校道德與法制教育中更好地進行情景模擬,可以從直接和間接兩個角度入手。課堂講解是一種最直接地了解我國道德與法制文化的方法,在課堂講授中,為了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講課前進行適當的準備工作,了解學生比較想了解、比較感興趣的法制內容,從而對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其次,可以適當的采用情境教學方法間接熏陶學生的人文涵養。情景教學是一種互動性很強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在課堂上模擬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案例場景進行課堂集中展示,然后再由老師和同學進行點評。如在課堂上開展模擬法庭情境表演,學生在熟悉法律知識的同時提升了法律意識,培養了他們的法治精神。也可以從學生較為熟悉的影視作品及綜藝節目入手,如《人民的名義》、《法治在線》和《感動中國》等,通過排演話劇、電影的經典片段等角度引入,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和實效性,解讀道德和法律的關系,讓學生明白道德的下線就是法律的上限。在講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部分,可以模擬時下的熱點問題,如公交車占座、網絡暴力、黃大年、黃大發、南仁東、郭明義、洛陽等道德楷模感人的故事等,提升課堂教學的人文溫度、吸引力和參與度,鼓勵學生參與互動,喚醒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在“真聽真看真感受”的方式下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與法治精神的熏陶,潤物細無聲地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和法治觀,從而達到相關教育教學的效果。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為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時,大量難辨正誤的碎片化信息也在不斷影響著大學生群體。而缺少人生閱歷和人生經驗的大學生,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可能稍顯稚嫩,也缺乏相應的是非正誤的辨識能力。“基礎課”教育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精神,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抵制不良思想的侵擾,堅定自己的理想目標,矢志不移地為之奮斗。為了掃除網絡上不良信息對學生的侵害,學校就需要采取相應舉措,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加入當下的熱點話題,引發學生討論,從而樹立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正確認識,不斷修正其價值觀念。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進行引導,遇到意見不一的情況不能一味進行說教式的價值觀“征服”,而是要進一步分析事件的實質,用課本的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學生自主發現真理、認同真理。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許多學校都普及了多媒體設備,現代媒介科學技術就為教師們提供了絕佳的輔助工具,例如,在投影儀上播放有關思想與法制教育內容的視頻、短片,或者借助其他工具進行現場的情景模擬,模擬我們生活當中可能會出現的場景。這些方式都能夠有效地提高高職院校道德與法制教育課程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貼合程度,從而激發學生了解、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習熱情。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還需要增加一定的情感共鳴,因此教師還需要在課堂中加入適當的情感教育,幫助學生理解一個個案例的深層意義。
高職院校輔導員需要及時更新自身理念,在指導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要避免傳統方式下的“走過場”“念稿子”“說套路”和“講空話”,而是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化差異,根據學生個人的興趣偏好和認知程度來進行思想政治指導,切勿囫圇吞棗,“一鍋端”。由于生活閱歷、個性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對社會問題的理解勢必會存在差異,這些都是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時面臨的問題,植入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喚醒學生的情感認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宣傳黨的思想和領導方針,提升學生對國家的信任感和信心度。
“人文關懷”重在“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滿含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的營造。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是高校辦學精神和學術水平的體現,主要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三個方面的的協調、全面發展。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由于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載體和傳播途徑,所以可以通過建設具有本校特色文化氣息的建筑物和建筑標識潤物細無聲地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作為核心的精神文化建設方面,高職院校可以積極組織文化藝術類活動或者趣味運動會,鼓勵學生和老師積極參與,在活動內容中將人文關懷教育主題有機融合,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為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增添了實效性和趣味性,提升了工作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生活品味,幫助他們追求更加健康和更加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制度文化建設方面,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完善的規章制度有益于規范師生的日常行為和營造良好的校風,對落實人文精神,提升“基礎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