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發展如同其他社會文化一樣,具有自己的生態發展環境與規律,近年來,隨著發展環境的日漸優化,中國風主題的音樂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簡單分析中國風音樂迅猛發展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影視歌曲大量涌現,事實上形成了極為廣泛的廣告效應。以宮廷劇和玄幻劇為代表的眾多影視作品,每年都多大幾十甚至上百部,這些作品成為了電視、網絡等諸多平臺中的主流播放對象。而這些作品所承載的音樂作品也是數量龐大。數以億計的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被大量的中國風音樂作品所吸引,開始在有意和無意之間喜歡相關主題的音樂,對于喜歡追劇,尤其是喜歡偶像劇的青少年而言,中國風的音樂作品具有不同凡響的魅力。
其次,中國風主題風格的歌星層出不窮。數年來,一大批當紅歌星都有許多中國風代表作,以周杰倫等為代表的歌星,更是將中國風的作品帶到了婦孺皆知,童叟皆唱的新階段。不斷補充到中國風演唱隊伍中的歌星們,為中國風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再者,古典文化漸次復興,文化自信逐步增強。廣大青少年開始從一種具有文化自信和藝術自主的環境中接受音樂熏陶。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讓文化的亮點與特色日益凸顯,從積極推崇國外音樂到珍視本土文化的精彩內涵,是一次古典文化復興的過程,也是中國風音樂廣受歡迎的深層次原因。
音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技能學習,更是一種文化的浸潤與熏陶,也是一種心靈的引領和審美的培養活動。根據當前中國風音樂深受歡迎的客觀情況,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升中學生的音樂欣賞和表現水平,引導其模仿創編的技巧,既是一種需求,又是一種要求。開展中學音樂教育可以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出發,探究四維并舉的教學方法。
中國風在音樂之所以能夠強烈吸引廣大中學生,是因為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格調清新,文辭優美的歌詞是重要的體現之一。教師在組織音樂教學的時候,則可以充分利用優美的歌詞作為吸引學生的有效手段,開展音樂教育活動。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內在的需求激發學生的文學探究欲望,包括文學知識的汲取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式。比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育活動之前,可以通過興趣調查的方式,邀請學生提交一篇自己最喜歡的中國風歌曲的歌詞,并說明理由。然后由幾位代表分別說出自己的見解,包括修辭法、辭藻選擇、象征手法等等。許多聽眾對于《青花瓷》《涼涼》《年輪》《左手指月》《不染》等作品耳熟能詳,并且對音樂的歌詞贊不絕口,這些膾炙人口的歌詞究竟好在哪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之的認識和理解。在經過討論之后得出較為一致的認識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原來中國風的音樂不僅不比國外的音樂遜色,而且在文化和修辭方面甚至還更勝一籌。
中國風的音樂往往聆聽旋律非常流暢,在跌宕起伏中隱含著綿綿不絕的主線,這種蜿蜒曲折,循環往復,漸入高潮的旋律設計方式,與國外的音樂,尤其是歐美音樂相比,往往更能夠舒緩聽者的情緒,將歌曲所要表達的主題完整的傳遞出來。聽中國風的音樂往往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緩緩鋪陳”,這個過程側耳傾聽,往往有徐風過耳,清風拂面之感;第二個階段則是“漸入巔峰”,經過前奏的鋪陳,歌曲的主旨開始展現,糾結斗爭的“愛恨”“美丑”“善惡”等矛盾開始通過大開大合,慷慨激昂的方式展現出來;而第三個階段則是“返璞歸真”,經過激烈的高潮演繹之后,歌曲開始重新歸復平靜,在叮叮咚咚的輾轉回旋之后,一段和諧連貫的優雅旋律曲終音寂。
教師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則有必要引導學生去學會欣賞和解讀。對于每一段音樂的旋律要從“主旋律”“和旋”“節拍”“音高”“音色”等多個維度進行剖析,從中發現旋律優美的關鍵所在,是不錯的方法。了解中國風音樂的特點,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完成,將中國風的音樂與其它國家和地區的音樂進行比較,發現旋律的異同,可以更好的激發中學生的好奇心,并且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國風音樂的獨特魅力。欣賞旋律之美,了解旋律創作的特點和規律,有益于學生主動學習,改善學習效果,提升學習質量。比如,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多首中國風的音樂進行旋律的賞析,提出自己對于歌曲旋律特點的判斷和理解,并將自己的想法與同學進行溝通和分享,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驗證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許多中學生的審美和認識處于一個迅速轉變的快速發展期,在這個階段,他們都希望能夠了解成人世界的審美標準和哲學認知。同時又希望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和品位,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學生去欣賞中國風的歌曲,并感受歌曲意境的唯美,就是一個適宜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較好的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取向和方法,并提升文化品位和藝術修養。當前許多中國風音樂和歌曲的意境具有很高的品位,仔細欣賞會給人以滌蕩心胸,陶冶性情之感。包括《采蓮曲》《渡紅塵》《一曲相思》《滄海一聲笑》等等,都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背景,其中所表達的主題或為“遺世獨立”,或為“笑傲人生”,或為“體味人生”,或為“感悟生活”等等,這些歌曲的意境脫離了較為低俗的“功名利祿”和“情感糾葛”,讓聽眾有一種昂首望天,俯視山河的豪邁心胸和宏大視角,從一個極為寬廣的胸懷去審視世界,看待人生,反思自己,有著較好的認知和審美導向,對于激發學生的自我奮進精神和積極的人生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
教師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時,完全可以將這種高雅的意境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此過程中實際上可以完成一體兩面的教育活動,一方面通過調動學生的內心豪情與目標,另一方面又可以激發學生對于中國風音樂的興趣,在音樂學習和情感陶冶兩個方面都得到較多的收獲。
中國風的音樂和歌曲可以給學生帶來多重的體驗和感悟,也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積極發展。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述中國風音樂的特點與優雅,引導學生嘗試進行簡單的模仿創作,從而體驗創作的樂趣,加深自己對于傳統音樂的理解和認識。比如,教師可以鼓勵有文學功底并愛好古典詩詞的學生,模仿中國風的歌曲,創作系類主題的歌詞,這種以音樂為主線,以文學為主題的創作活動可以給學生帶來較大的樂趣。許多學生對于文學創作,尤其是古典詩詞的仿編有著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則對旋律創編有著扎實的基礎,還有的學生則喜歡進行角色表演。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專長優勢,將學生分為多個任務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不同的學習任務,通過共同共同合作,完成一次優質的音樂劇活動。教師可以將“憶江南”“家國情”“大漠曲”“暮江吟”等主題作為學習創編的內容,鼓勵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融入自己的情感追求,合作完成具有文化主題的音樂劇或者舞臺表演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技能、情感、認知得以展示和抒發,而教師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教學組織過程順暢易行。
對于中學生而言,中國風音樂是一項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習內容,從表象層面而言,中學生對于中國風的歌曲非常熟悉,但是從內涵的層面而言,則有太多他們無法理解和掌控的內容。對于教師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利用中國風音樂這個載體去實現音樂教學的目標。一方面教師具有強烈的教學目標需求,一方面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基于這種天然的契合,教師可以嘗試將中國風音樂融入自己的教學過程之中,實現“雙贏”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教師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由學生來“引導”教師,要在賦予學生權利的同時,把握教學活動的方向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