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籌城鄉發展是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重要的是供給結構的優化。必須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系。農村公共供給的根本目的是滿足群眾公共需求,隨著農民群眾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如何進一步深化農村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改革,是當前亟待研究的重大問題。
我國農村改革歷經40年發展,農村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農民生活及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兩千多萬,溫飽不發展到逐步走向小康。
農民貧困到小康的轉變是我國農村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轉變過程。是農民群眾權益意識迅速增強的時期。社會公共需求是社會成員在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共同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公共需求日益增長。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我國正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期,人均GDP增長到3000美元左右,同樣面臨公共需求全面迅速增長的壓力。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公共需求迅速增長。農村公共需求呈現廣泛性,地域性,滿足程度非均衡性等特點。隨著改革發展,當前農民需求日益廣泛,包括鄉村道路,義務教育,公共安全,財政金融,市場信息等不同方面。
我國農村呈現出明顯的地域非均衡性,中西部地區農民在畜牧防疫檢疫,農村飲用水等公共服務方面需求遠超東部地區,西部地區農民在農產品供需信息需求方面最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
農民的需求通過不同的途徑得到滿足,各級有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內容不同,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鄉鎮政府應加強社會治安,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等公共服務。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農田水利建設是農民對村委會提供公共服務要求的第一需求。一次為科學指導農民種植技術,組織治安聯防,協助醫療衛生機構建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農民普遍認為維持鄉村社會秩序應由鄉鎮政府承擔。基層干部認為合作醫療,水利建設等公共服務僅靠基層政府難以提供。
建國后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有不同時代的特點。1949-1947年為農民個體自我提供階段,此時期國家經濟基層薄弱,為穩定新生政權,國家采取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政府從農業中取得的稅費收入大于對農業的投入,依靠向農民攤派錢物籌集農村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成本現象突出。
1958-1978年為人民公社化集體供給階段,國家開始實行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對農產品實行統購派購制度,農村基本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人民公社通過稅費制度籌措資金增加積累能力有限。
1979-1999I年為政府擴大供給階段,人民公社與來主要由集體提供農村公共物品模式受到挑戰,為增加農民收入,國家財政對農業投入有較大的增加,隨著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大中型水利工程等農村公共物品得到較大改善。
2000年以來為多予少取放活階段,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進入新的階段,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機制發生重大變化。原來由農民承擔的義務教育,計劃生育,農村公益事業等逐步納入公共財政預算。
由于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不完善,造成農村公共物品結構失衡,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主要集中在城市,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滯后,農民上學難,行路難,就業難等問題突出。
農村缺少多層次的醫療服務,目前79%的農村居民人口為自費醫療群體。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滯后,城鄉之間師資力量,教育設施存在較大差距。農民受教育機會不平等造成就業機會不平等,導致收入不平等。
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加快,但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僅限于縣級以上城市,農民無法享受城市居民普遍享受的社會保障,農村低保人數為2311萬,低保平均補差標準遠遠低于城市水平。城市水平。
當前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總量不足等問題突出,公共服務財政投入重城輕鄉未完全改變,我國的公共服務體制制度設計堅持城鄉分離的思路,城鄉之間在保障范圍上存在明顯差距。
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體制改革方向是構建需求導向的公共供給品制度,其理念在以人為本,滿足農民現實及長遠需求。農村公共物品的公平性決定要承認農民是公共資源的所有者地位,充分考慮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性,關注民生。尊重不同發展階段的農民需求的差異性。優先解決多數農民關注的民生問題。進一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必須進一步加快需求導向型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建設。
首先,要明確政府基本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責任,政府是基本社會農村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是社會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規劃管理者。農民迫切需求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設施,農技推廣服務等,是政府必須為農業提供的基礎性服務產品。
其次,構建權責對等的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體系。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各級政府共同的責任,要合理分攤基本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成本。主要依據公共服務的受益范圍劃分政府公共產品供給責任,應由高級政府提供受益范圍溢出地方的公共服務。為平衡地方財政,中央政府可承擔更多的地方公共服務。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農村供給的責任。使基本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財政投入規范化。
再次,加大財政投入,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化供給模式。當前應加大政府公共服務的投入,靈活運用財政貼息,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示范帶動作用。另一方面,鼓勵支持社會參與,對五保供養等純農村公共物品,應由各級政府通過財政預算的方式予以保障。對于農村清潔飲水等準農村公共物品,應以政府投入與受益者付費結合的方式進行。對于村內道路,施肥,農產品加工等受益群眾體相對固定的俱樂部物品,應通過加強農民自我組織,以專業合作組織等方式提供。注重發揮失常機制的調節作用,提高農村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效率。
我國正處于向全面小康社會過渡,從傳統社會向民主法治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面臨農民民主意識與主題意識日益增強,不能繼續演戲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城鄉割裂思維,新出臺政策要重點向農村傾斜,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調動農民自覺自愿建設農村公益事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