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醫學(social medicine)是從社會的角度研究醫學和衛生問題的一門交叉學科,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性質。它研究社會因素與個體及群體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制訂相應的社會衛生策略和措施,保護和增進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會活動能力,提高生命質量,充分發揮健康的社會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隨著醫學的社會化和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疾病譜和死亡譜的轉變,醫學模式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因此社會因素對人群健康與疾病的影響越來越不可忽視。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醫改的不斷深化,社會醫學的發展不僅面臨著新機遇也有新的挑戰。
社會醫學作為一門醫學分支學科,法國醫師蓋林(Guerin,180l—1886年)于1848年首次提出這一概念。19世紀后半期,雖然由于細菌學的發展使有些醫學家只重視生物病原體的致病作用而忽視了社會因素對疾病和健康的作用,但是隨著1977年恩格爾(Engel G L)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全球掀起了發展社會醫學的浪潮。
在上世紀80年代,社會醫學也開始進入我國管理學界,為我國衛生管理事業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和借鑒。部分衛生統計學教師隨之開始關注衛生管理學方面,如安徽醫科大學朱敖榮教授、華西醫科大學戴志澄教授和西安醫科大學毛磊教授等,并且著手編寫適合我國的“衛生管理學基礎”,同時結合學者到國外考察的收獲,開始醞釀編寫適合我國的“社會醫學教材”。首先是由武漢醫學院和山東醫學院聯手編寫了“社會醫學”內部通用教材,然后武漢醫學院梁浩材教授主編的較系統的“社會醫學”參考書也問世。隨后,各地均開始編寫適用的“社會醫學教材”,而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社會醫學為全國各校所采用,流通較廣。
1978年,錢信忠、陳海峰兩位學科開拓者主編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的《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分冊》。1980年,衛生部發布了《加強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學研究工作的通知》,各醫學院逐步成立了社會醫學教研室,開展社會醫學教學工作,并陸續設置了社會醫學課程。1982年,第一期社會醫學師資班在武漢醫學院開設。1985年,同濟醫科大學和上海醫科大學等院校開始招收社會醫學碩士研究生。1987開始醞釀成立我國社會醫學學會,于1988年9月正式成立中華預防醫學會社會醫學分會,并推舉上海醫科大學顧杏元教授、同濟醫科大學梁浩材教授和西安醫科大學龔惠馨教授擔任副理事長,組織和開展我國社會醫學學術活動。1994年,全國第一個社會醫學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在上海醫科大學成立。1997年,上海醫科大學的“社會醫學和衛生事業管理學科”被批準列為上海市教委的重點學科,2002年該學科被批準列為教育部重點學科。2002年,山東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科由于在衛生經濟領域取得顯著成績,被衛生部授予衛生經濟與政策研究重點實驗室。在社會發展和醫療改革的進程中,社會醫學辦學范圍從小到大,辦學層次從低到高,做出的貢獻由小到大,學科地位不斷獲得認可,顯示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衛生政策的制定及實施,都需要社會醫學人才的參與。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一代又一代的學科領軍人物促進了社會醫學的快速發展,為解決社會問題、推動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我國有近65所院校開設了社會醫學以及衛生事業管理學科碩士點,其中有61所院校開設了社會醫學以及衛生事業管理學科博士點,為社會醫學學科培養了諸多高層次人才,強化了學科的科研力量。
雖然社會醫學30多年來取得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但是我國社會醫學學科在高等院校的設立存在地區差異性。東部地區社會醫學以及衛生事業管理學科的碩博點相較于西部地區要多,學科發展水平也要優于西部地區,并且碩博點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開設醫學部的綜合類院校以及醫學類院校,在沒有開設醫學部的綜合院校中僅開設碩士點,并且僅占所有碩士數量的20%左右。社會醫學發展的不平衡不僅與教學師資力量和教學資金投入有關,還與相關領導對社會醫學的認識水平、不同學校的發展歷史以及不同地域的傳統等密切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醫學的發展。今后我們應該努力縮小不同地域間學科發展的差距,為社會醫學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社會醫學的主要教學目的是使未來的衛生工作者初步建立起社會醫學觀念和思維模式,以“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指導醫療衛生實踐。社會醫學是大部分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但當前我國該學科教學內容滯后于國際社會的整體發展趨勢,所以相關教育者們不斷進行著試驗與創新。
以授課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法,老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顯然這種方法不能滿足現代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相關教育者們在工作中,開始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鄒宗峰等人研究表明,在社會醫學課堂教學中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更容易依附于傳統學科的課程之內,作為傳統教學方法的補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郭麗君等人建議將情景模擬法引入課堂,設計社會醫學課堂教學程序,以發揮情景模擬實戰、仿真管理的優勢,培養出具有合理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醫學人才。張雷等人提倡在社會醫學這門課上開展社區現場實踐,給同學們提供一個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同時加深學生對社會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增強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但應根據專業特點“因材施教”。陸慧等人在基于團隊的學習模式(Team-based learning method,TBL)的社會醫學教學實證研究表明TBL教學對學生社會醫學總體滿意度的影響不大,不同專業學生接受程度與效果也不同。還有目前廣泛使用的第四版社會醫學教材中有些章節的內容與衛生法學、衛生事業管理學重復,因此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專業選擇適當的考核方式;根據學生專業發展需求篩選、優化教學內容。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學科作為一門交叉學科,近十年來學科研究涉及的領域眾多,且學科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2005年開始,國家開始醞釀進行新醫改,同時有關學科的熱點關鍵詞也基本開始出現。“衛生資源與衛生事業”、“醫院管理與醫療服務”、“醫療糾紛與醫患關系”、“農村衛生”是本學科領域研究的熱點;“社區、基層衛生服務”、“衛生服務公平性”、“醫療保險”、“醫院改革”這些研究熱點逐步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具有潛在的發展趨勢。楊娟等人發現《醫學與社會》在2008—2017年共收錄受83種基金資助的文獻730篇,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研究成果391篇,國家級、市級和校級課題的發表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科學研究可以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科研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學科的發展水平。雖然近年來社會醫學研究領域較為廣泛,有關科研成果也在逐年增加,但近一半處于研究網絡的邊緣。所以在目前的社會形勢下,社會醫學學者應該緊隨時代發展潮流,找到科學研究的契機,從而推動本學科發展,以便為國家制定相關政策、改善醫療衛生環境做出貢獻。如復旦大學公共衛生社會醫學系的學生首次以現在社會上比較熱門的共享單車為題材獲得的科研成果在業內受到好評,緊隨現在社會發展潮流,以此為契機進行科學研究。此外,衛生領域所面臨的待解決問題往往都是大型、綜合和復雜的,需要多學科、多部門參與,所以我們要加強多學科的相互協作,以提高社會醫學在學術領域的競爭力。
服務于社會是社會醫學學科設立的基礎,也是其持續發展的目的。從社會醫學學科設立至今,很多學者積極投身于初級衛生保健體系、區域衛生規劃以及重大疾病防治建設中,不但在慢性病以及傳染病預防工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國家醫改計劃中也起到了咨詢的作用。雖然現階段我國的社會醫學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應該繼續加強學科建設,縮小學科區域差距,培養優秀社會醫學人才;深化專業內涵,轉變教學方式,加強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提升學科科研能力,緊隨時代發展潮流,加大對科研人員的支持,從而推動社會醫學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