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認知上,“國學”的概念具有多元化特征。在《周禮》中,“國學”有在國都設立學校的含義;及至近代,“國學”一詞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國學”一詞最初與近代“國故”“救亡”等現實意義緊密結合。當前,學界關于近代“國學”概念的出處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一,黃遵憲于1887年提出;其二,梁啟超于1902年秋提出;其三,吳汝綸于1902年8月最早接受日本人士意見,采用國學概念。”近代的“國學”是一個與“西學”相對應的概念,用以概括中國自古至今傳承研習的文化知識;此外,近代“國學”也延伸出與“儒學”類似的意義。“國學”復雜的含義使得很多官方的重要文獻、政策盡量規避使用這個詞語,一般最為常見的相近替代詞就是“傳統文化”。目前,學界對“國學”的理解更傾向于傳統文化,這和近代“國學”的詞義是由存在一定區別的。“國學”的現代性含義更傾向于時間維度上的對比和文化所屬人群上的差異:前者體現在“國學”代表的傳統文化與當下文化思潮的對比,后者體現在“民間藝術”“傳統技藝”與官方藝術、流行文化的對比。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給出“國學”一詞在當代語境下的定義——傳統的文化、藝術的形式內核,帶有強烈的民族性和傳統性元素。在現代社會,“國學” 更多的是與流行文化、外來文化相對應的一種存在。由此,“國學”的現實意義也明確了起來——一種帶有民族個性和傳統復歸傾向的文化所具備的精神導向和價值訴求。
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社會現實的反思更加深刻,人們愈加注意到發揚民族個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開展社會治理、樹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基于上文對“國學”之多元化定義的梳理,以及對當下“國學”一詞含義的明晰,筆者認為,要想讓“國學”充分發揮其精神導向和價值訴求的現實意義,就必須將“國學”的民族個性與傳統復歸傾向融入當代教育體系,發展國學教育。然而,隨之而來的“國學熱”催生了大量的“國學班”、“讀經班”等教育機構,這些機構辦學水平不一、教師素質堪憂,國學教育的現狀似乎十分混亂,因此,辦好國學教育,校園課堂依然是重要陣地。無論是從教師素質還是從教材內容上來看,學校的國學教育體系都遠好于社會上諸如“國學班”、“讀經班”一類的教育機構。
總的來說,當下國學教育的體系具有碎片化特點。“國學熱”現象所帶來的無序性反映出國學教育的教學體系和教育系統依然不夠成熟,缺少統一的教學標準。從縱向來看,在開展國學教育的過程中,每一學段、每一所學校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開展相關教學活動,這就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效果帶來了很多問題。“各地區各學校及教育機構依據各自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沒有做到統一規劃和整體設計,導致課程門類孤立化、教育內容碎片化”,學校作為國學教育開展的重要陣地,沒有將語文、歷史、藝術、德育等課程與國學教學體系有機系統性的融合,各個學科自行結合學科特點進行教學的方式,導致其被不同學段碎片化了。校園國學教育僅僅停留在課堂的知識性講授、學生活動的集中開展上;國學教育所要傳達的價值訴求沒能真正深入學生的內心、落實到學生的實踐和行動上來。從橫向體系來看,時至今日,國學教育的開展尚未形成良好環境,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育人合力有待加強,目前家庭、學校、社區、社會等教育主體在開展國學教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從自身主體出發,依照自身對“國學”概念的解讀和對國學教育的理解舉辦與“國學”有關的志愿活動、比賽或開設相關課程。“國學教育”這樣一個整體的概念就被割裂為了各個主體的“國學教育”,未能在全社會形成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有關部門對國學教育的政策制定方面稍顯滯后,對國學教育的政策統籌和監督規劃不夠完善,國學教育在橫向和縱向體系的碎片化作用下,陷入整體性的無序狀態。
開展以中華優秀的傳統價值觀為核心的國學教育,通過優秀傳統價值觀的力量引導人們形成更加全面、理想的價值觀念,從而推動社會價值觀從重視“物的追求”向追求“人的關懷”進行轉向平衡。在這一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對國學教育所傳遞的傳統價值觀的選擇。鑒于“國學”概念多元化的特點,想要在其中提煉出一種能夠高度概括國學精神,找到將其核心價值體系的詞匯,是很難做到的。面對國學教育博大精深的內容,必須找出有益于這個時代的優秀傳統價值觀念予以繼承發揚,構建優秀的價值教育體系,并將其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
第一,養浩然正氣的理想人格。傳統價值觀在人格培養的過程中,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重視“格物致知”,“極高明而道中庸”。“故而君子人格的成就,就是逐步將道德與品行內外貫通,達到知行合一,內圣外王;由對個人知識情感的滿足,自身情操修養的提高,上升到對終極理想的追求與體認,由一己之私達到悲天憫人、民胞物與的關懷與氣魄。”作為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理想人格既要通曉義理和盡心養性,達到知天知命的精神境界,又要從事于人世的活動,遵循五倫規范,使自己的行為符合中道。在傳統價值觀念中,—個完美的人格必須具備這兩個方面,在“修己正心”的過程中達到自然與人生、理想和現實的統—。
第二,和而不同、重義輕利的群際觀念。傳統價值觀蘊含的和而不同與重義輕利的群際觀念,凝結在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之中。“禮之用,和為貴”,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等思想;當今時代,和平發展、平等尊重的對外交往理念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思想。“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易其道去之,不去也”。和而不同,重義輕利的群際觀念在社會引導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等文化傳統,強化了中國社會的公序良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匯聚起了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優秀傳統價值觀念已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發揮了凝聚共識、成風化人的重要作用。
第三,修齊治平,天下大同的家國情懷。一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家國同構思想既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從“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得樂而樂”的報國情懷,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世界意識,中國人逐漸形成了一種建立在家國之上的天下觀,對“天下大同”這一最高理想的追求,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始終保持著一種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自覺。
“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中華優秀價值體系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此之中包涵有儒家所講的仁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有法家所提倡的正義和明確的法制制度,也有道家所提倡的自性、逍遙境界。兼顧個體與集體,兼談物質利益和道德精神。我們要在明確優秀傳統價值觀念,深入發掘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彰顯國學教育的作用,使其能更好地在當今社會中發揮并實現其價值。“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促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傳統價值觀是國學教育的核心,必須將弘揚優秀傳統價值觀念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合起來,才能做好國學教育。
國學教育傳承優秀傳統價值觀念的過程,本質上是立德樹人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的不僅僅是聲勢浩大的活動,更需要生活中對學生一點一滴的悉心滋養。在國學教育開展的全過程中嚴格按照《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指導,從小學、中學、大學等學段入手,分階段系統地開展國學教育,讓國學教育和整個教育系統融匯貫通,博采眾長。建立完善的國學教育體系,需要多元主體的共同努力。
在國家層面,要重視國學教育發展的整體性,加強規章制度建設,使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充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通過國學教育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提升國民素質,本質上是促進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國家要在頂層設計認可國學教育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為地方各級進行逐級推廣和相關政策的細化與落實提供具有前瞻性和策略性的綱領性規劃,根據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水平和教育教學發展現狀,針對不同學段,兼顧地區教學差異,建立起規范化、制度化的國學教育制度體系,堅持批判繼承原則,將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念貫穿于不同的教育階段,培養青少年修齊治平的價值理想,孕育青少年的內在道德。
在社會層面,一方面要充分協調各種社會力量和資源,倡導在實踐中體會優秀傳統價值觀念的精神內涵。國學教育既要重視對優秀傳統價值觀念的理論傳承,又要重視在實踐中對優秀傳統價值觀念精神內涵的體悟。這就需要各種社會力量和資源的充分協調,積極引導各種社會組織加入到國學的體系中來。比如,鼓勵學校與博物館、文物古跡合作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鼓勵社區配合學校開展“第二課堂”,讓社會變成青少年深刻體會優秀傳統價值觀念精神內涵的舞臺。另一方面,要重視大眾傳媒的輿論引導作用,提高大眾的辨別能力,警惕打著“國學教育”的旗號牟取錢財名利,忽視國學教育精神導向和價值指引作用的相關行為,為系統、科學、合理的國學教育體系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在學校層面,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國學教育的學習形式。校園文化建設是完善國學教育體系的有效途徑。課堂教學是國學教育的主戰地,也是優秀傳統價值觀念教育最為直接的教授營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必要的知識講述之外,更應該注重感悟性、體會性的授課方式,增加自主探索在教學活動中的比重,讓學生在切身的體悟中領略優秀傳統價值觀念的精髓;在教授內容上,除課本中要求的必學篇目之外,教師應該按照不同年級、不同理解能力來適當調整講授內容、深度以及范圍,可按照具體班級情況適度增減輔助或推薦閱讀的材料,為同學篩選出最適宜該年齡和認知階段學習的國學知識,幫助學生更為有效的理解和吸收。
在家庭層面,要重視家教家風建設,以言傳身教培養健全人格和價值觀念。“家風作為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家庭成員的品德、精神和行為有深刻影響的一種傳統的道德文化風尚”,家風的形式是多樣的,既有約束性的家訓、家規,也有潛移默化的家庭文化。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教家風建設。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步,家長的言傳身教更是孩子健全人格培養的開端。良好的家風蘊含著人們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和道德意愿。家風的養成是通過家庭教育來開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通過書面教育、口頭教育的形式將家族精神傳遞給后輩,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實踐渠道,為優秀傳統價值觀念的滲透提供有效的載體,讓抽象的“國學”變得鮮活、生動、具體。
在個人層面,要自覺樹立文化自信,積極參加相關文化實踐活動。“成人”就是“成德”,學以成人就是使人具有“人”的內涵。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需要個人層面的努力。馬克思認為,“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青年學生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提高自身修養上來,主動尋求多種途徑增進自身對于價值觀和道德取向的深入理解,例如通過閱讀古詩詞、經典名著等來陶冶情操,感受“國學”的魅力所在;同時,鼓勵學生“身臨其境”地去學習其精神內涵,學生應該主動參與到相關的文化實踐活動中去,在動手操作、實地考察中深化對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以及道德體系的認識,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衷的自豪感,努力提高文化自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