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期,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聚焦“心理健康”,從多角度呈現了我國當前國民心理健康的現狀與趨勢,藍皮書指出青少年階段心理健康指數隨著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初一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初二初三次之,高中學生最低,中學生的成長面臨著極大的考驗。因此分析當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提出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已經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學生心理趕不上生理發展的情況很容易使他們遭受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帶有一定的隱蔽性,學校在處理時不能簡單直接的給學生貼上標簽,認為學生出現問題只進行德育即可,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為一談,但兩者的目的和手段方法都不同,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化。根據國家《中小學心理發展綱要》指出,各個地區要普遍開展適合中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雖然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列于課表之中,但是像語數英一樣被看作是一門學科,單純地教授學生心理學知識。沒有將心理健康知識付諸實踐來指導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全的人格。這樣流于形式的教學嚴重阻礙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和實施,沒有發揮其真正應有的效果。
再者心理咨詢的效果不明顯。學校心理咨詢主要集中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節以適應學校生活。但是心理咨詢的效果差強人意,學生輕生的情況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使得學生在考試焦慮、學習心態、提升學生的自信心等方面有所側重,而缺乏對學生的人格、氣質、認知、情緒情感、意志品質等方面的探究。
家庭是學生最早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關鍵人物。學生的成長環境、家長教養方式等因素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并在學校生活中彰顯出來。對家長而言,他們更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很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當孩子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時,往往采取暴力(主要是語言暴力)和壓制的教育手段進一步激化心理矛盾,給學生的身心帶來了不良影響。
在社會大環境下,社會娛樂場所、新聞、媒體、網絡等流行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對中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有一定的不良影響,也影響青少年行為的改變。同時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對于一些違反道德的行為淡然與無視的態度對青少年影響特別大,導致他們不能正確認識問題,模仿學習一些不適宜的言行,當這些與主流價值觀沖突時,就會引起他們說謊、欺騙等不良行為。
1、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協同發展
德育是學生從小就進行的一種教育,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起點,“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對于中學生樹立良好的社會意識,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有積極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是幫助學生在適應社會生活之前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和人格素養,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相輔相成。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最多且最了解學生,但并非所有的教育者都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應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孩子,因此學校應該給予班主任和其他教師如德育處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和輔導,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活動和教育,提高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效果。
2、開展豐富多樣的心理教育活動
人的心理狀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應針對學生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案。開展豐富多元的心理課程讓學生思考、體驗逐漸增強其心理適應能力。如開展生命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拓寬生命的維度,形成積極向上的正性生命品質。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時候,可以采用更加多樣的方法來引導他們。如通過閱讀書籍,開闊心理空間,主動調節自身問題。開設心理課堂,通過對某些心理問題的情景演練,讓學生在體驗中得到心靈的啟發,獲得一些相應的技能。開展團體輔導活動讓學生在集體中感受自我成長的力量和勇氣。通過心理信箱、心理熱線,讓學生吐露內心的煩惱,疏導不良情緒等。其次在各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營造以學科教學為依托,以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的課堂教學氛圍,讓每個教師在教學中探索、構建“學科滲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模式。如文科科目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和人格的塑造,理科科目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發掘他們的創新能力,體育課競技項目可以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社團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因此學校在開展心理教育過程中,要在形式上有所創新、在內容上豐富多彩,努力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實效性,全方位的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3、心理健康教育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預防,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心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傳授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調適,保持心理平衡。真正達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同時也要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心理檔案是心理教師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對其實施心理教育的依據。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偏差,可實行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相結合。在不涉及學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保護好學生隱私。對有需要轉介的學生要將學生穩妥的轉介給專業的人士進行。對于有心理危機的學生,學校做好危機干預機制,及時有效的處理好危機事件,防止意外的發生。
家庭因素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有著持續深遠的影響,家校聯動、推進落實家長學校對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要從理論的高度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推動個人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和載體,家長應該把關注的重點從學生的學業成績轉移到學生的學習能力、情緒狀態、人格品質等方面上來。其次家校合作是一個過程,雙方應拓展靈活多樣的溝通渠道,搭建家校交流平臺,共享信息,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一方面可以組織開展家長開放日,讓家長全面客觀的了解學校、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態,事實證明這種活動可以為家校協作教育奠定良好的認知和情感基礎。另一方面開展靈活多樣的家校交流方式。如定期舉辦家長論壇,經驗交流會等等,為家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交流平臺,學習一些教育心理學、家庭教育、親子溝通等方面的知識,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最后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和家長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一次的心理咨詢或治療就管用。要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協同改進以疏導孩子心理問題。總之學校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將家長納入到學生教育的體系中來,共同合作、共同提高,以更好地推動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需要學校和家庭的付出,更需要社會大環境的支持。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和傳媒等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社會要多展現健康積極的影視文化和傳媒,加大網絡和社區的宣傳力度、開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節目、創辦更多的雜志期刊讓更多的人理解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從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和進步。
總之,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需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形成三位一體的責任體系。學校建立合理完善的學生心理教育指導體制,全面推進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品質。家庭要給孩子提供及時的情感支持,對孩子進行疏導和幫助。在社會層面就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給學生良好的引導,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共同攜手為他們的成長之路做好心理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