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彰顯了我國政府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決心。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強化質量基礎支撐,推動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接,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讓更多國內外用戶選擇中國制造、中國服務”,這是進一步強調質量在推動新時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經濟發展的時代特性決定了要有符合其時代特性的人才來支撐和引領,在經濟發展由重GDP的“數量時代”邁向重發展品質的“質量時代”過程中,對人才的質量素養要求將越來越高,質量素養已成為評價人才素養的重要指標,提升質量素養將成為人才開發的重點。
2012年2月6日,《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強調建設質量強國,關鍵在人。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質量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是守住質量安全底線、促進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日本質量管理之父石川馨認為:“質量,始于教育,終于教育”,道出了質量素養教育對建設質量強國的價值。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將質量教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推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加強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加強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推動企業和職業院校成為質量人才培養的主體,推廣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
質量時代是國家因質量而強盛時代,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需要在人才培養中融入質量元素,將人才的質量知識、質量意識、質量技能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造就具備較好質量知識、質量意識和質量技能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在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融入質量素養的培育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更是實現全面發展人的內在要求。
在2017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質量強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于人,在于擁有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高素質生產者和消費者。回顧我國經濟發展歷史,在一些質量問題頻發、產品質量不高的質量事件中,其主要原因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質量意識、質量知識等質量素養不高。因此,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質量素養的重要性將大幅提高。2016年12月,在教育部、人力資源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指出:“提高全員質量素質。在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加強質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在相關專業教學中增加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和質量管理知識教育內容。”因此,通過在高職院校中開展質量通識教育來強化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質量素養,不僅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2014 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對職業教育的定位不再是培養技能型人才,而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這是對于職業院校所培養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原則,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開展質量通識教育就是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位,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專業教育、人文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質量素養是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專業技能與質量素養存在融合性,需要相互耦合。高職院校將質量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既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素養,又是在新時代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更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根據中國質量協會《企業從業人員分類與能力評價模型研究》課題組的研究表明,我國平均每10億元產值擁有質量資格證書數僅為2.14張,每萬名就業人員擁有質量資格證書數僅為1.23人。這與美國3億多人口就有近10萬名質量工程師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因此,我國質量從業人員的質量和數量均亟待提升。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唐曉青就提出了“加強質量通識教育”提案。
要提升質量從業人員的整體數量和總體素質,必須依托教育。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大批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有效地支撐了中國制造和產業升級。如果能在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通過開展質量通識教育,將質量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學生在獲得專業技能教育,又獲得足夠的質量知識、較好的質量意識和較高的質量素養,從而造就一大批專業技能過硬,質量素養優異的質量從業人員后備力量,為建設質量強國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由于我國通識教育開展較晚,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受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影響非常大,為實現培養高級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實施都過于重視專業教育,大大弱化了通識教育,具有“工具化”的傾向。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良好的基本素質能力和職業轉化能力,這正是通識教育價值之所在。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轉變傳統的以專業教育為唯一教育目的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接受通識教育理論,積極投入通識教育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才能夠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育人價值。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身處一個不斷變革的社會之中,在這樣快速變化的環境下,終身學習的能力是一個人得以在這個社會里立足的重要品質。美國殼牌石油公司總裁卡洛說:“應變的根本之道是學習。”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如果只著眼于為學生職業生涯初期階段的就業做準備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而高職院校開展質量通識教育就為培養學生的質量意識、質量思維、質量技能,它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拓展了學生學習生活的經驗。因此,高職院校開展質量通識教育是契合了學習型組織和終身教育的理念。
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下,學生職業崗位的轉換非常頻繁,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員工的職業生涯內,平均會更換4-5次工作崗位,在我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因此,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都普遍注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職業核心能力是指勞動者從事任何職業都不可缺少的跨職業的基本能力,也就是“可攜帶”、“可遷移的”能力。質量具有社會經濟活動的天然屬性,萬物皆有質量,如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等,而高職院校開展質量通識教育,其實就是塑造這種涵蓋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質量意識、質量思維、質量文化和質量工具的質量素養。因而,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質量通識教育的培養來加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職業遷移的能力。
綜上分析,高職院校開展質量通識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背景,更有著深層次的發展動因。高職院校要以貫徹質量教育的有關精神為契機,以塑造既具有專業技能又具有質量素養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大力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科學謀劃質量通識教育開展的路徑,為推進質量強國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