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就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為未來我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西藏自治區出臺了《關于建設美麗西藏的意見》《關于著力構筑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等,對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建設生態西藏、美麗西藏,做出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以辯證唯物主義為出發點,提出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指出了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相互聯系、共同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關系,表達出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人類和大自然之間關系的總體認知和獨特見解,是習近平生態自然觀的理論前提。在這一思想中,“生命共同體”形象地概括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指出了彼此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為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生命共同體”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兩座山”這一創新性的理論。“兩座山”一方面指的是綠水青山,即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指的是金山銀山,及物質財富與經濟發展。人們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去破壞生態環境,但同時也不能為了盲目地保護自然環境而放棄經濟發展。兩者并非是對立的,而是能夠在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持續性發展。
這一思想理論的提出,重新構建了生態義利觀的新高度。在傳統的觀念中,人們將自身與自然放在了對立面,為了能夠滿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和物質享受,不斷地破壞生態環境,給大自然帶來了極大的損害。而這一思想的提出,將自然與人類自身的眼睛與生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讓人們認識到自然是自身生存的基礎,是一切物質資源的源頭,只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奠定了我國的基礎發展觀,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同發展,轉變以往將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相對立的狀況,而是轉變思想,將經濟與自然統一起來,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齊頭并進,在先進的生產技術的支持下,逐漸實現低能耗、綠色化的生產,推動經濟和自然的和諧共存。
習近平總書記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生態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的解讀,明確了自古以來在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中,生態環境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影響。人類是對于自然影響力最大的生物,但人類為了追求自然的利益,不斷地破壞自然,打破了生態平衡,這對于未來人類和自然的發展有著不利的影響,“文明興衰”理論的提出,對于生態社會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未來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
黨中央、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西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議上,總書記明確了西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西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順利實現。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西藏具有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對于西藏產業結構的及時調整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這一思想理論的支持下,逐步地實現西藏地區綠色經濟發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性進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對傳統的制造業進行整改,不斷地開發新的綠色能源,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逐漸地將經濟生產模式轉變為可循環、可持續、綠色發展的新業態。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現代化社會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樣也是保障現代化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的重要前提,是西藏的創新性實踐的訴求。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對于推動現代化生態治理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這一思想理論為我國健全生態治理方面相關法律體系奠定了可靠的基礎,讓法律法規的完善有了強有力的保障。其次,也為各級部門加強生態治理監管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幫助監管部門解決實際生態治理中的問題,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開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同時,人們為了追求更多的物質享受,逐漸地忘記了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資源浪費的現象屢禁不止。為了轉變人們的意識,就必須要從人們的觀念上提倡節約資源。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正是從思想觀念的角度上,向人們強調了節約資源的重要性,指導人們在追求美好物質生活的同時,注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而促進生態文化的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提出,為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推動西藏創新性實踐的表現方式之一。西藏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生大幅改善、生態保持良好,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保護和建設西藏生態環境,既是造福西藏子孫后代的德政工程,又是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現實需要。
“命運共同體”這一創造性的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它是我國新時代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結合體,是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指導內容,也是西藏的創新性實踐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提供了科學可行的理論指導,有著極為重要的實踐意義,是推動完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強大動力。
西藏生態環境獨特,是我國生態的“大屋頂”,具有南亞、東南亞地區的“生態源”之稱,又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是典型的生態敏感區。因此,生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西藏生態極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甚至難以恢復,所以西藏要實現的發展,只能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路子。
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必須堅持的戰略,西藏的創新性實踐也必須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要意識到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科學地利用自然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同時,要發揮人在發展中的主觀作用,運用各種科技手段,提高生產效率,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運用人類的智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在保護生態自然的同時,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最大程度上促進西藏地區的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
在西藏的創新性實踐過程中,人是主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西藏人民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才能夠積極響應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指導。藏族的傳統文化中,其生態觀念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不謀而合,同時,西藏人民也堅信人與自然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人們應當敬畏自然,自然才會回饋人類,除此之外,西藏人民還普遍受到佛教中“眾生平等”思想的影響,認為人與自然應當和諧、平等地相處。為了推動西藏的創新性實踐,就必須將這些思想充分地挖掘出來,進一步強化西藏人民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
由于歷史及地理等因素的影響,西藏地區的工農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并且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盲目地發展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新時代,要想加強西藏的創新性實踐,就必須優化產業結構,運用西藏地區獨有的自然風光以及風格迥異的人文景觀,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保護西藏地區自然環境的同時,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首先,國家應當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為基礎,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其次,西藏地區以國家法律法規為基礎,根據西藏自治區的環境治理實際情況,從可持續發展的層面出發,制定符合西藏地區節能環保的相關法律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制度。再次,在西藏的創新性實踐過程中,相關企業和部門,應當建立起與國家法律法規相符合、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從而由上至下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
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是國際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僅僅依靠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西藏的創新性實踐過程中,應當積極地加強與國內其他地區乃至其他國家的溝通交流,共同研究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強化人才隊伍的建設,交流生產經驗,在共同合作中,探尋更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發展策略。通過更多的交流合作,讓更多地區和國家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擴大影響力,確保西藏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西藏,全力守護好西藏這片凈土。
西藏的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建設,關心西藏發展。我們一定要深入貫徹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把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體現在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全力加強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國家生態安全。西藏全體人民秉承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筑西藏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