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閃 陳亞楠 孫 沖
商丘學院 計算機工程學院
1.生源問題。由于民辦院校經費有限,因此相對于公辦學校,民辦學校收費較高,從而一定程度上導致其招生的學生總體上是分數偏低,甚至部分生源還是從社會上直接返校進行相關技能學習、深造的,這就導致了學生們的水平差別較大,老師們在教學時容易出現“填鴨式”,“滿堂灌式”的教學現象,但學生不能及時、有效地理解教學內容,不能將知識高效地轉化為能力。
最近幾年,中職院校的招生規模在不斷擴大,對中職院校的生源數量及質量也形成了很大的沖擊。
2.教學管理問題。大部分民辦院校都有校董會,若校董會中的董事長與校長不是同一個人擔任,則在教學管理中容易出現矛盾現象,校董會可能會更加注重經濟效益或希望通過社會效益帶來經濟效益,這就容易與校長的教學目的不能達成一致,如果校長失去了教學自主權,則學校的教育發展自主權就難以實現。
3.專業設置不合理。目前,部分民辦中職院校專業設置仍然是參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學模式,如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過程、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等,對中職教育所界定的“技術應用”及理論上的“必需、夠用”的原則作簡單、片面的理解,導致中職院校的教學目標不能實現,學生不能獲得突出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4.教師問題。大部分民辦中職院校專職教師少,師生比達不到要求。由于師資力量的問題,中職教學管理人員大多要承擔比較繁重的教學任務,導致其在工作中大多處于“疲于奔命”的狀態,缺乏必要的培訓和學習,導致無法保證教學質量,更無法有效地進行教學改革。學校應不斷提高中職學校教學管理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為改革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5.未能市場、社會有效地接軌。部分行業、產業、企業與職業教育之間缺乏及時有效地的交流互動,存在嚴重脫節的現象,深思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中職院校未形成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及制度與學生的全面發展、企業的發展需求的不相適應,從而出現“就業難”的現象。
1.跨地區招生、靈活的生源。民辦中等職業院校是市場經濟的產物,要想在高校擴招及市場經濟調整的夾縫中生存下來,民辦中職院校只有不斷增強自己的辦學特色及適應性,滾動發展,哪里有需求,就到哪里去招生,跨地區招生,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民辦學校應該跟著市場需求走,創造機會,尋視發展。
2.股份制辦學。股份制辦學是指民辦學校借鑒股份制企業籌資方式進行辦學。投資參股者可以是公民個人、企業、社會團體、民主黨派等,出資方式可以是資金、土地、房屋等有形資產,也可以是教育品牌、高層管理者的管理等無形資產。股份制的民辦中職院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先進的用人機制,獎勤罰懶、優勝劣汰,以便民辦學校實現快速、高校地發展。
3.優化師資結構。有選擇性的把公辦學校的優秀傳統引入到民辦學校,建立一個師德高尚、水平較高,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形成理論與實踐兼備的老中青三代,老教師對教學質量把關,中年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干力量,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后備力量,建立先進的用人機制,在吸引和培養中青年教師上下功夫,以便民辦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
4.加強校校聯合。通過加強與公辦中職院校或實力較強的民辦職業高校交流合作,提高民辦中職院校的軟、硬件設施及師資力量;民辦中職院校與強校合作,應該從彼此熟悉的專業或學科做起,合作雙方共同探討學科規劃與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以現有的師資、設備實現師資、實驗室、實訓基地、圖書館等信息資源共享。
5.校企聯合,開放辦學。實行開放辦學,與企業聯合,吸納更多的社會資金參與辦學,借勢發展自己,將企業的經濟實力、無形資產、設備條件等優勢與學校的教學能力、人才能力、科研能力相結合;根據企業對相應崗位人才的要求,合理安排各課程的比例關系,對學校相關專業的職業崗位標準和能力與企業要求對接,建立“以應用能力為中心,實踐能力為主線,項目課程為主體”的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合格人才;從強調我能為社會做什么、能為社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轉變為強調社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應用能力和創業能力、學習能力,使教育、培訓、就業融為一體。
民辦中職院校若想提高辦學水平,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堅持“以就業為指導,提高技能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切實推進素質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