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云 周沫利/宜春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催生了各種新型課程的構建,如精品課程、精品共享課程、精品在線課程、慕課、微課等。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17年12月教育部審議通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其中基本任務是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第一大育人體系為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教學改革。因此新型課程的教學中,思政教學目標也必需是教師考慮的重要內容。那該如何確定其內容呢?同時怎樣才能使教師具備新型課程“課程思政”的能力呢?
每一門課程都有其具體的教學目標和自身的價值,但每一門課程都是為課程所屬專業的才培養而設置的,即課程價值必需是為行業價值而存在的。筆者所教授英語教育專業課《英語泛讀》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時,首先要宏觀了解其所屬專業培養的人才(小學英語教師)必備的思想素質,從而在宏觀上確定課程的思政教育內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課程思政教育的具體內容做到有的放矢,輕重有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或以具體課程培養目標代專業培養目標。換而言之,在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方面我們應該做到有宏觀的指導,有微觀地落實。
大學生思政教育內容廣博,僅一門專業課程來承載全部是不現實的,否則專業課程將失去專業課程的本質,同時思政教育也會泛泛而談,不能深入。專業課程各有自屬的課程類別,類別不同,思政教學重點也各不相同。因此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的前期準備就是準確定位課程類別從而確定思政教學的主要內容。《英語泛讀》屬于人文類專業課程,其任務就是突出培養學生高尚的文化素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等,因此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把愛國主義、民族情懷等內容貫穿滲透進去,引導學生自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在宏觀把握了課程的“思政”教育內容和準確界定了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重點的基礎上,教師認真結合每一章節的專業教學內容,準確細化“思政教育”內容,科學制定教學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思政目標,并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將“思政”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到專業教學中。 以筆者所教授的《英語泛讀》第四冊為例,其內容以經濟商務類的話題為主,因此教師課外閱讀任務的布置時,教師可以在資源庫中及時上傳更新反映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國策、反映“中國精神”等方面的英語閱讀材料,并適時進行線上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將個人的夢想和中國夢相統一;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立志成為新時代愛國、敬業的人才等。
新型課程呈現的途徑多依賴于信息技術,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學生與社會其他人群的互動、教與學資源的獲取等很多都是通過網絡獲取,因此教師尤其要重視學生“文明用網”的素質培養。
1、教師以身為范,加強學生線上交流時對核心價值觀“文明”、“友善”的踐行
新型課程呈現途徑多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這讓學生更具有學習的主動權,所以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盡管大部分高職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綜合能力欠缺,但教師必須充分意識到自己身份的改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導者,而更多的時候是“伙伴”,因此教師需不斷強化自身的平等意識,充分地尊重學生,自始至終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服務。感受到平等友好對待的學生,在這種態度的影響下,在網絡上進行文明互動交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文明”、“友善”理解更加深刻,踐行更加到位。
2、教師以身作則,提高學生使用網絡資源時對核心價值觀“法治”、“誠信”的理解與踐行
新型課程另一特點就是資源的共享。作為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合法使用網絡資源的相關法規,并嚴格遵守,為學生做好示范,從而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使得學生尊重他人成果;同時認真對待學業,不進行網絡抄襲,養成“誠信”的好品質。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可以理解為在教與學的實踐活動中,所涉及的系統化的信息技術設施與條件。即實現教學信息呈現與教學資源共享、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和協作討論、有利于信息反饋和教師調控的現代化教學環境。”(杜偉建),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讓現代教育技術環境越來越優良,其對教與學能夠產生的積極推動也是眾所周知的。美國舒爾曼(Schulman)認為教師必備的知識中尤其提到了教育環境的知識。“現代教育技術環境”是新的“教育環境”的到來的特點之一,因此高職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環境的知識的掌握必不可少。
根據文獻的分析及本人認為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和“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高職教師的專業內涵為:一是知識的掌握。知識除研究界普遍認可的有關教育宗旨、目的的相關知識、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與所教學科相關的科學人文知識,學生及其特征的相關知識外,還應該包含信息化技術與教學的知識,更應包括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二是技能的掌握。技能除研究界普遍認同的教學技能和高職教師特有的實踐技能外,更應具備將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的能力、專業課程和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能力:三是高尚的品質。教師要有堅定的教育信念和“愛生如子”的教育情懷,要有優良的服務精神。教師要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范,使得學生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能夠接受到適時而恰當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