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鎖

摘 要: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為保障糧食安全和水安全,全國各大灌區開展以完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為基礎、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為核心、改革農業用水管理體制為關鍵、建立節水獎勵機制為手段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旨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促進農業節水和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實現節水用水、糧食增產增效,實現農業現代化。本文對尚書水庫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情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灌區;水價;改革;探討
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背景和目標
1.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背景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國辦發〔2016〕2號)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出臺了《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陜政辦發〔2017〕67號),堅持“綜合施策、兩手發力、供需統籌、因地制宜”的原則,利用5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節水和農田水利體制機制創新、與投融資體制相適應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省物價局、省水利廳先后開展完成了大型灌區農業水價成本監審工作,并制定頒布了促進農業水價改革的有關政策文件。
2.尚書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目標
通過完善計量設施,健全水價機制,實行分類計價,超定額累進加價等措施,利用一個灌溉年度,總結形成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在桃曲坡水庫全灌區農業灌溉工作中推廣應用。
二、尚書水庫試點區基本情況
尚書水庫灌區位于桃曲坡水庫東干渠末端,水庫樞紐由大壩、放水洞和溢洪道三部分組成。總庫容212.5萬m3,興利調節庫容151萬m3,相應水位582.50m。屬于渠庫結合灌區,水庫日常水源主要依靠耀縣漆水河供給,在水源短缺的情況下桃曲坡水庫和尚書水庫可以聯控聯調,能夠有效保證當地農業灌溉的用水需求。灌區現有干渠1條,長度1.75km;支渠3條,長度11.68km;斗渠33條,長度46.44km;分渠116條,長度87km。干支渠襯砌率達90%,斗分渠襯砌率不足50%。灌區設施灌溉面積2.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3萬畝。
尚書水庫試點區涉及富平縣賢鎮牙道村、西樊村、果坊村、小惠村、石灰道村、田村等6個行政村40個村民小組,農戶3313戶,總人口1.4萬。試點區內產業結構主要以小麥、玉米、蘋果、柿子和畜牧養殖為主, 2016年人均收入達9563元。
三、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開展情況
從2018年冬灌開始,尚書水庫灌區全面推行試點工作,嚴格執行《陜西省水利廳、物價局、財政廳、農業廳關于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批復》(陜水農發〔2017〕30號)文件精神。
1.制定了《尚書試點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以及《水費收繳管理辦法》、《超定額累進加價和節水獎勵實施辦法》、《績效考評辦法》、《分類水價實施辦法》等。
2.對試點區末級渠系工程詳細統計,完善了末級渠系計量設施,完成斗渠量水堰修建33座,分渠量水標尺116個,使灌區灌溉工作達到了“雙標尺,同計量”。
3.完成協會建設。固定協會辦公場所,改造了辦公設施,完善了協會規章制度,添置了辦公設備等,建立試點區農業水權交易平臺。
4.核定灌水定額。按照農業用水定額表47《種植業地面灌溉定額》規定,關中東部作物中等年灌溉定額小麥140m3/畝,玉米110m3/畝,蘋果類果樹作物130m3/畝,其他作物參照果樹130m3/畝。根據灌區渠系狀況,相應斗口毛灌水定額為:小麥194m3/畝,玉米153m3/畝,蘋果類果樹180m3/畝,其他作物參照果樹180m3/畝。
5.試行分類水價。從冬灌開始全面推行了分類計價收費,糧油作物水價執行標準0.245元/m3,經濟作物水價執行標準0.280元/m3。
試點區分類分檔水價執行標準見下表 ? ? ? ? ? ? ? ? ? ? ? ? 元/m3
6.印制《桃曲坡灌區水價綜合改革試點農戶澆地清冊》發放灌區村組,在灌溉過程中能夠實時掌握農戶的作物類別、澆地時間、畝數、收費標準等。
7.2018年冬灌前,舉辦了一期針對灌區協會、村組管水人員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培訓班;在灌區主要交通要道、村組安裝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宣傳欄,宣傳水價政策;灌溉期間深入田間地頭發放宣傳單,并實地指導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
四、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取得的成績
尚書水庫試點區通過一年的實際運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水價執行標準降低,群眾水費負擔減輕
尚書水庫試點區在水價改革以前群眾實際承受的水價標準普遍為0.26-0.28元/m3,個別偏遠的村隊0.30元/m3。實行水價改革后,統一執行終端水價0.245元/m3,杜絕了中間的加價環節,水價執行標準減少了0.015-0.035元/m3;群眾畝次費用較改革前下降5-15元,澆地水費負擔減輕,群眾得到了實惠。
2.灌區用水量減少,節水效果明顯
“雙標尺、同計量”工作的實施,水量穩定,灌區群眾澆上了明白水,同時通過宣傳引導,灌區農戶由原來的大水漫灌改為小畦灌溉,只澆增產水,水量浪費現象減少。水價改革之前尚書灌區冬、春灌平均用水量為140萬m3,實行水價改革試點后灌區冬、春灌平均用水量為107萬m3,農戶節水意識增強,節水效果明顯, 使灌區水資源有效利用率得到提高。
3.協會運行趨于規范,渠道管護責任得到落實
水價改革之前,協會沒有收入,只是負責管理站和灌區村組管水員之間的聯絡和協調,對末級渠系管理不到位,常常造成用水浪費大,群眾負擔重,渠道面貌不佳。水價改革后,末級渠系水費全部由協會掌握使用,協會運行趨于規范化,渠道管護責任得到落實,管護效果明顯,也是節約水量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