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網絡和新媒體設備的普及應用,紙質媒體的優勢減少,大眾讀者對紙媒的藝術批評的關注也隨之減少,新媒體的興起給人民大眾提供了藝術批評的機會。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批評具有即時性、隨意性、內容主題多樣化、批評主體多樣化的特點,但是新媒體藝術批評繁榮的同時存在著語言暴力、缺乏系統的藝術批評理論、藝術批評方法技巧一些問題,本文嘗試提出一些策略例如內容篩選制度的確定,語言規范機制的建立,大眾的道德自律,多媒體形態的監管等策略,希望進一步促進新媒體藝術批評的傳播和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微信公眾平臺;藝術批評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微信公眾平臺屬于新興的新媒體。[1]隨著新媒體的流行和發展,新媒體藝術也廣泛的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伴隨著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新媒體藝術批評也誕生了。
新媒體藝術批評屬于媒介批評,認為可從艾布拉姆斯的藝術活動“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理論向“五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讀者和媒介)拓展、延伸,建構屬于新媒體藝術實踐的藝術批評理論,是當前新媒體藝術研究的重要問題。[2]
紙質媒體作為傳統的信息傳播與交流方式,是以紙質材料為載體、以印刷(包括手寫)為記錄手段而產生的一種信息媒體。按照其編輯方法和出版特點可劃分為報紙、圖書、期刊及特種文獻等類型。此外,紙質媒體還有檔案資料、網片及樂譜資料等。[3]
伴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紙質媒體的傳播和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人們可使用的媒介工具越來越多,尤其是電子終端產品的產生,使得人們越來越多的依賴電子產品,紙質產品越來越不受歡迎,人們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變化,紙質媒體的藝術批評也陷入了困境。網絡打破了紙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束縛。網絡媒體的實時性和高效性,使得紙質媒體發展空間越來越小,最終導致紙質媒體邊緣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手機的普遍應用,微信成了最受歡迎的移動客戶端之一。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現狀和自身發展的要求,越來越多的紙質媒體也加入了微信公眾平臺的大軍,使得新媒體藝術批評的發展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
一、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批評的特點
1.藝術批評的內容
傳統的紙質媒體的藝術批評的內容比較單一,具有篇幅冗長的特點,少則一千字,多則幾萬字的長篇小說或文藝評論。紙媒藝術批評內容的文學抽象化和理論性較強的特點,使得一般讀者有距離感,覺得高深莫測,或者一般讀者對此不感興趣,加上紙媒內容更新慢,時效性低,所以紙媒閱讀量逐漸減少,讀者數量越來越少。新媒體的藝術批評內容具有題材形式多樣化的特點,網絡的普及應用使得新媒體內容的傳播具有即時更新的特點,傳播速度較快,范圍廣,信息內容豐富獲得大眾的青睞。基于微信公眾號平臺的藝術批評的內容一般比較簡短,長則一篇幾百字的文章,短則一段話,或者寥寥幾個詞,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同時具備很多優點,例如針對性強,一針見血,直接了當,言簡意賅,閱讀便攜,海量搜索,可供讀者選擇的范圍大,讀者們會根據藝術的內容結合自身感受和經驗實時的提出批評,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這種包容和自由給了讀者很大的主體感。
2.藝術批評的技巧
傳統的紙質媒體藝術批評的技巧多數是采用文學的寫作手法和藝術手法,文學層次較深,理論層次較高,多數是專家學者們發表的作品,對文藝批評具有比較深入透徹的研究,理論性較強,書面語較多,篇幅較長,權威強,可信度和公信力比較大,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批評不講究手法和技巧,交流速度快,互動性強,具有隨意性、口語化、碎片化、短小精悍的特點,一般是平鋪直敘的表達,白話文較多,口語化色彩強。
3.藝術批評的對象
紙質媒體藝術批評的對象范圍較小,一般是權威人物、知名度較高人物比如明星或者社會焦點事件,有即時性的轟動效應,局限于政治層面和社會意義,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批評的對象比較廣泛,既包括知名度較高的社會地位高的人物和事件,也包括對普通大眾的事件和生活的描寫,各類層次的讀者群體的情況都涉及,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方方面面,平平淡淡也受讀者歡迎,受到的約束力較小。
4.藝術批評的主體
傳統的紙質媒體藝術批評的主體較少,傳播方式單一,出版有局限性,因為受版面的局限,許多作者的稿件無法得到出版,審稿標準嚴格,一般是經過三審三校,傳播速度較慢,主體多數是接受高等教育文化層次較高的知識分子,學者,專家,或者具有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的權威人士,或者是受群眾歡迎的知名度較高的明星演員,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批評的主體是人人可以參與,呈現多元化、大眾化的趨勢和特點,不用受到紙質媒體空間的局限,發布空間寬廣,發布標準相對于紙質媒體較寬松,評論領域廣泛,參加機會均等,互動性廣泛。
5.藝術批評的雙向性
傳統的紙質媒體的藝術批評具有單向性的特點,只有作者在發布評論,一般人民大眾缺少接觸機會,互動性差,群眾購買了報紙閱讀后自己口頭發表評論,無法與作者溝通,即使有個別讀者寫下文字評論,也沒有發表途徑,藝術批評呈現為一種單向的“報紙說什么就是什么”的狀態,對于群眾的心聲和意見以及文藝批評,媒體機構也無從知曉,也沒有渠道知曉。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批評具有雙向性的特點,讀者有互動平臺,可以隨時隨地留言,可以點贊,可以與作者互動,讓藝術批評活了起來,變得有生命力。
6.欄目分類多,讀者群體眾多
因為版面有限,紙質媒體的欄目分類有限,讀者群體流失較多,發行量下降,因為紙質媒體的傳播形式一般是手抄新聞,新聞書,周報,日報,都市報,一份報紙少則3-4頁,多則16頁,十幾版,每一個版的時間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攜帶不方便,下雨陰天容易弄上水,篇幅較長,紙張較大,不好攜帶,不方便查閱,如果想找到自己要看的欄目的時候,需要全部重新翻閱。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批評欄目分類較多,文章發行快,點擊量大,閱讀量大,尤其是短小精悍的文章,適合大眾口味的文章,經過人們的轉發和點評就會迅速擴大,比紙質媒體傳播速度快,很多人就是憑借微信朋友圈一夜成名。
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批評的問題
1.語言暴力化
伴隨著手機的普及和無線網絡的推廣,微信公眾平臺成為大眾暢所欲言、自由評論的平臺。與紙質媒體版權和語言文字限制相比,微信公眾平臺給予大眾平等的發言權。在虛擬的空間里,人們能隱藏自己的真實姓名、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的真實情況,所以能夠做到毫無顧忌的發表自己的真實想法,這給微信平臺的藝術批評帶來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語言問題,使得新媒體藝術批評出現參差不齊的狀態。網絡對語言的審查相對于紙質媒體而言,比較寬松,因此,許多人在發表評論的時候,不注意措辭,毫無顧忌,使用粗暴無禮的語言,有人為了貪圖自己內心的一時痛快,甚至使用謾罵的方式,還有些人直接在論壇里進行口水大戰,語言暴力現象嚴重。
2.缺乏系統的理論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紙質媒體環境下,藝術批評十分嚴謹,需要系統的理論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來支撐。紙質媒體的藝術批評多數是知識分子進行的,他們接受過正規學校的學歷文化教育,話語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通常是由受過藝術學專業教育和藝術史教育的專業人士進行評論的,行文謹慎,有論點論據的支撐,批評有針對性。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批評處在網絡環境下,網絡的虛擬性和快捷簡單以及對瀏覽量的追求使得藝術批評缺乏文化涵養,缺乏系統的理論評價標準,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大眾浮躁的有感而發的評論,有時候許多讀者沒有對文章作品閱讀完畢就進行評論,參考度不高,還有許多學歷文化層次不高的大眾所進行的藝術批評缺乏系統的評價標準的支撐,沒有論點論據,內容空洞乏味,低俗化,具有匆忙性,即時性,瀏覽量推波助瀾,缺乏理性,有時候使得微信平臺的藝術批評成為口水之戰的場所。
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藝術批評的策略
1.語言規范化
針對微信公眾平臺的語言暴力問題和語言不規范的問題,相關政府機構部門應該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來監控,對于語言不規范的程度、層次、級別進行分門別類的制度監控,一旦違反,監督部門可以進行不同程度的警告、處分、懲罰措施,也可以對讀者進行公益視頻廣告的文明語言教育,凈化微信公眾平臺的語言環境。
2.建設網絡藝術批評方法論
傳統的紙質媒體藝術批評規章制度比較成熟,新興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藝術批評是新生事物,處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況,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和藝術批評方法論,一切處在探索發展階段。新興媒體的藝術批評的迅速發展亟待新媒體藝術批評方法論的調查研究和建設發展。
網絡的普遍化發展使得藝術批評在人民群眾中間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老一輩傳統的藝術家們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紙質媒體批評空間去分析和闡釋藝術現象,而新興的網絡藝術批評不同于傳統的紙質媒體,改變了藝術批評的傳統模式,網絡藝術空間流入了越來越多的互動和交流,各種藝術作品涌現,參差不齊的局面出現。專家學者們應該把紙質媒體的藝術批評和網絡空間的藝術批評結合起來,進行整體研究,構筑符合網絡藝術特點的藝術批評方法論。
3.加強大眾的道德自律
新媒體的普及應用為讀者提供了藝術批評的技術空間,在網絡空間藝術批評的環境中,人人都平等自由的自發的參與到藝術批評中,給每位讀者成為批評者提供了機會和平臺,傳統的紙媒藝術批評使得批評家與大眾產生強烈的距離感,新媒體批評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但是新媒體藝術批評具有通俗性,娛樂性,隨意性,新媒體藝術批評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缺乏專業的?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制度的監管職能起到局部作用,重要的是人民大眾在使用微信公眾平臺時候的自覺自律,營造好的道德環境。
4.加強對藝術批評多媒體形態的監管
新媒體藝術批評是新興的產物,微信公眾平臺可以設置自動檢測功能,對于公布的內容進行檢測,規避違規的內容,嚴重的不符合規章制度的文章可以直接刪除,可以屏蔽賬號,可以把有爭議的內容進行標記,也可以對違規內容不予發布,例如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內容,涉嫌誘導關注的內容,涉嫌低俗的內容,涉嫌騷擾用戶,過度營銷的內容,還有大量重復雷同的違規內容,還有的文章標題用了“震驚體”等一些夸大吸睛的詞匯。
四、結論
傳統的紙質媒體藝術批評具有滯后性,呆板性,主體單一性的特點,逐漸脫離了讀者的視線,而網絡的普遍性和新媒體的普及應用給新媒體藝術批評提供了新的批評空間,網絡藝術形式的多樣化給各類人才提供了展現自己水平的空間,藝術主體也豐富起來,藝術批評空間也變得具有互動和交流的特點,打破了傳統紙媒藝術批評的自我陳述和獨白的特點,期待傳統媒體進行改革,將傳統藝術批評模式和網絡藝術批評模式有機結合,促進藝術批評的傳播和發展。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新媒體藝術批評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例如語言暴力問題和缺乏系統的藝術批評理論和方法論,本文嘗試從讀者層面、政府監管層面和網絡技術層面提出策略,還有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方面的問題和策略亟待學者們進一步探索和發展新媒體藝術批評,從而促進文藝批評的發展。
注釋:
[1]http://baike.so.com/doc/5389242-5625822.html
[2]劉世文.新媒體藝術批評的幾個概念辨析[J].東方論壇,2015(2):66-70
[3]http://market.chinabaogao.com/chuanmei/1223309AH017.html
參考文獻:
[1]哈斯.試論當代大眾傳媒時代藝術批評的標準呼[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2(4):48-50
[2]石天銳.淺談新媒體藝術批評的概念。影視傳媒,101-102
[3]尹韻公.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2
[4]里奧奈羅·文杜里.西方藝術批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5]蔡新秀.自媒體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現狀及運營策略[J].今傳媒,2017(2)
[6]黃曉蕓.紙媒微信公眾號的編輯策略研究----基于《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對年初霧霾的報道分析[J].視聽,2016(4)
[7]宋生貴.藝術批評的基本形態及批評模式的當代轉化.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作者簡介:
潘英慧(1981--)女,山東省新泰人,濱州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外語教學論、外國文學和教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