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
摘 要:課堂評價一直以來都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發揮著作用。但觀察以往的課堂評價可以發現,其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公平性及科學性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且評價中的激勵因素也不夠充分,有時非但起不到促進學生進步的作用,反而會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課堂評價的作用,有必要回過頭來進行仔細的審視,在具體評價方法上進行更多的創新,充分挖掘其積極的一面。本文即從教學實際工作出發,提出優化初中數學課堂評價的幾點意見。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評價;方法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和初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入,很多初中數學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傳統課堂評價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新課改的提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強化,課堂評價必須隨之進行改變。初中數學課堂評價的作用,既在于科學全面地反應初中生的數學水平,為今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指明方向;也要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讓他們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在具體方法上,本文主要提出了豐富內容、強化激勵和師生互評幾個方面。
一、豐富課堂評價內容
初中生因為要面對中考的壓力,所以學習負擔比較重。部分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也比較看重日常考試成績。但考試成績只是結果,并不是過程。而且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平時的努力程度不盡相同,這些都不是簡單的考試成績所能涵蓋的。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給予更多的關注,并把這種關注融合到課堂評價中去。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成果,也要看到他們是否付出了足夠的努力,讓他們感覺到教師是公平公正的,是真正為他們未來的良好發展負責的。
例如,學生A本身的基礎比較薄弱,想要追上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通過量變來引起質變。在某次考試中,學生A的成績不夠理想,但是他在平時已經非常努力了,這次成績不好只能說明量變還沒有積累到能夠達到質變的程度。教師此時要給予學生A正面積極的評價,不要讓他因為一次失敗就產生自暴自棄的情緒,同時要幫助他分析目前仍然存在的問題,為他指出繼續努力的方法和方向,讓他少走彎路。這樣一來,課堂評價就能切實起到促使學生追求上進的作用。
二、增強評價激勵因素
很多初中數學教師都相信“嚴師出高徒”。這句話本身沒有錯,初中數學課堂必須保持良好的課堂紀律,必須為學生制定嚴格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在課堂評價上,不能因為教師個人的好惡就對學生“放水”。但是,嚴格要保持在一個適當的程度。不論學生成績如何,也不管他們是否取得了長足進步、是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概以批評、督促為主,而不對學生給予恰當的鼓勵與肯定,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容易導致他們出現逆反心理,反而會造成學習狀態的退步。
例如,學生B平時表現良好,成績優秀,但在最近的一段時間中出現了狀態下滑、成績下降的情況。此時教師要做的不是給他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而是一方面要客觀看待其學習表現,指出其當前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與他進行耐心的溝通,詢問其在學習或生活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難。如果確實出現了學生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學生B仍然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制負面影響,那教師就仍然應該給予其較高的評價,對他的努力表示充分的認可,同時盡量幫助他解決問題,讓他能夠盡快恢復狀態,迸發出更大的學習熱情。
三、教師學生互相評價
以往的初中數學課堂評價中,教師一直是評價的主體,學生則是評價的對象。事實上,課堂評價應該是雙方的。人無完人,教師不管是在個人行為還是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上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如果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有些痼疾是教師自己很難意識到的。但是初中生是比較敏感的,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和認識,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教師存在的問題。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自身進行評價,并且要真正聽進去學生的意見,有針對性地彌補自身的不足。
比如,學生C提出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老套,自己不是很喜歡,覺得指導意義也不是特別大。教師不要把這當成學生的任性或抱怨,而是應該認真思考,自己是不是對舊有的教學手段過于依賴,以至于難以適應當代初中生不斷增長的學習需求?隨后在教學中進行新的嘗試,比如把多媒體設備利用起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技術水平和趣味性,然后觀察實際效果,征詢學生的反饋意見。如果確實有效,應該對學生C進行表揚,帶動其他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教學中來。
綜上所述,課堂評價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必須注意改革評價方式,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的有序、高效開展。以上提到的幾點,僅作為參考,還有更多、更有效的課堂評價優化策略等待廣大同仁去發現。希望初中數學教師都能通過課堂評價的改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晏婷妮.談如何實現中學數學課堂的有效評價[J].才智,2018(28):3.
[2]周菊. 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