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治安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發展,人們對于數學史的教育價值也更加重視,如何將數學史有效地應用到數學教學實踐當中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結合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的必要性和價值,探索科學的應用策略,豐富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經歷,提高學生對數學內涵的認識,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只有將數學史成功地應用到了數學教學中,才能有效地發揮出數學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史;教學
在過去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大多只重視學生對解題方法的掌握,卻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越來越僵化,數學教學喪失了原本的意義。數學文化和社會相同,都是不斷在發展變化著的,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數學史展開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延續性和繼承性,還能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經歷,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地掌握數學學習的能力。以下就是對此的一些具體看法。
一、直接介紹數學知識的發展過程
我們現在學習的很多數學概念并不是數學家們一開始就提出來的,而是經過數個時代的發展,逐漸完善的。向學生直接介紹這些數學概念的發展過程,可以使學生更為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生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精神。
比如,在學習“有理數”這一章節的內容時,為了提升學生對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數的發展歷史。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的一類數學知識,雖然看起來非常的日常和簡單,但是發展的過程卻十分曲折。一開始,人類的祖先是沒有數的概念的,隨著生產和生活的發展,人們要處理的事物逐漸變多,這個時候,才開始有了數的基本概念,并且開始使用各種古來的方式進行計數,如結繩計數、刻痕計數等,然后慢慢地,終于有了數的具體概念;再比如,在學習“幾何圖形”這一節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圖形文化的理解,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古希臘的測地術,讓學生了解古希臘幾何圖形文化的發展過程,感受到幾何學的歷史底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使用發生教學法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使用發生教學法來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史。發生教學法并不是直接向學生介紹數學史,而是通過歷史來進行啟發性的教學,教師要結合教學的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情景的引導下學習知識,并獲取數學知識,從中理解數學概念或者事實是如何產生的,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文化的理解能力,并增強學生的判斷能力。
比如,“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節知識。這一節知識看似非常的簡單,只要讓學生理解字母可以用來表示數就可以了,但是這節內容卻是代數教學的開端,如果真的一筆帶過,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錯誤的理解,也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使用發生教學的方式,通過創設情境來引導學生經歷過去數學家們經歷過的場景。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畢達哥斯拉學派研究多邊形數的經歷,那時候的數學家們可以輕易地說出一個具體的多邊形數,但是由于沒有掌握字母表示數的方法,數學家們卻不知道如何表達“任一三角形”這個說法,那么如果是我們,可以怎么做呢?接下來就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給每個小組布置不同的任務,讓學生去解決相同的問題。這樣,不是直接灌輸歷史,而是讓學生經歷和過去的數學家們同樣的場景,讓學生在其中解決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數學史料的呈遞應當考慮多面性
某個數學知識的數學史并不是單一的,不同的文化傳統會導致數學知識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數學史,教師還應該考慮數學史的文化多樣性,使用不同的題材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體會相同數學成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體表現,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經歷。
比如,在學習“垂徑定理”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歐幾里得對垂徑定理的介紹,讓學生知道這是關于垂徑定理最早的記錄,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關于垂徑定理的使用實例,中國石拱橋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價值。總之,在講述數學史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秉持開放的教育心理,從數學與科學、數學與政治、數學與藝術等多個角度去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歷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發展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向學生展示數學的文化多樣性,實現對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
本文針對數學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展開了一番敘述。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年齡階段,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應用數學史展開教學可以提升數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的思想受到文化的熏陶,讓學生真正地認識數學這門學科,發展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精神,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威. 初中數學教材中數學史融入內容分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6.
[2]劉佳. 數學史與初中數學教學整合的現狀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