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燕
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德育逐漸成為首要的培養目標,而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自然也成為了學生德育的主陣地。因此,本文將根據德育的具體內涵以及語文學科的特點,談一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組織德育活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策略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應該充分重視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審美情趣……”。毋庸置疑,新課標的要求突顯出了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必要性。所謂德育,主要就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標準或者階級要求,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地對學生的思想施加全面的影響,并通過學生積極的踐行,使其形成符合社會標準的品行的教學活動。不難理解,在學生的未來成長與發展中,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德育的具體內涵以及實際的教學內容采用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方法,以此來不斷促進教學活動的完善和優化,從而更好地保障德育活動的質量。
1.融入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情感
從德育內容來看,其構成是十分豐富的,而愛國主義教育則是其基礎與核心。簡單來說,愛國主義教育是指引導受教育者樹立熱愛祖國思想的教育活動。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愛國主義最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國家的認同。為此,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于教學過程中。不難理解,語文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使學生深入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其民族自豪感,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以《北京的春節》為例,這篇課文主要描繪了老北京春節時的民俗民風,表現出了春節的熱鬧與隆重。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而全國各地均有不同的春節習俗。于是,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段教學視頻,這段視頻主要介紹的就是我國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春節習俗,如:廣西按照壯族的春節習俗,會進行舞獅、舞春牛、舞雞、喝伶俐水、挑新水等活動,西北地區的甘肅有新年舞社火的習俗,而社火是一種載歌載舞、種類繁多的表演藝術,東北地區的遼寧在大年三十的時候要點起長壽燈,徹夜通明,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掛起紅燈籠。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直觀地領略了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豐富多彩,也使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溫馨與美好,而文化上的認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2.組織合作交流,強化集體意識
集體主義教育是德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學生學會如何正確處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為了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合作學習活動。所謂合作學習,主要就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通過明確的分工而進行的互助性學習。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了集體利益和個體利益而共同學習,而這種學習方式無疑十分符合集體主義教育的理念與要求。
教學《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合作學習活動。首先,我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學生進行了編組。然后,我利用問題的形式布置了學生的合作學習任務:(1)“我”第一次見到閏土的時候,他是什么樣子的?(2)閏土具有怎樣的外貌特點?從這種外貌特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少年?(3)為什么“我”第一次見到閏土之后,就十分喜歡他呢?(4)在與閏土的相處中,他給“我”講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在這些趣事中,“我”對哪件事的印象最深刻?為什么?(5)從這篇文章的內容來看,你認為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少年?你是從什么地方得出的這樣的結論?接著,學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了合作交流與討論。最終,利用這種方式,每個學生都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并傾聽了其他人的意見。而通過這樣一種學習過程,不但完成了集體的學習任務,而且促進了學生的個人進步,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了集體協作的重要作用。
3.挖掘文本主題,加強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同樣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通過恰當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的理想與信仰進行引導的教育活動。小學階段是學生確立人生理想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并使學生體會其中更加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以此來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逐漸促進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理想。
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通過不斷的分析與思考,逐漸使學生感受到了少年時期周恩來博大的胸懷以及遠大的志向。之后,我又出示了一些關于周恩來生平事跡的資料,讓學生對周恩來有了更多的認識。最終,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以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總結來說,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活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應通過更加恰當的方式將德育內涵滲透于語文教學活動中,以此來不斷強化德育活動的效果,從而促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文華.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語文課內外,2019,(30):109.
[2]南銘.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9,(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