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說明文是一類很有代表性的文體,在教學說明文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這類文體的基本特點,同時,結合具體的教學文本引導學生逐漸掌握閱讀該文體的方法,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素養。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9-0005-02
引 言
進入初二后,學生會開始系統深入地學習說明文。在說明文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首先明確文章的說明要點,把握文本的基本主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解讀說明文在問題闡述上使用的說明方法,使其領會這類文本的創作特點。最后,教師應挖掘利用這類文章的價值,說明文的學習不僅要讓學生對說明對象產生充分認識,也要進行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引導。實現這幾個層次的目標,會起到很好地培養與塑造學生學科能力、讓學生對說明文有更好的解讀與認識的教學效果。
一、明確文章的說明要點
說明文是一類相對特殊的文體,這類文章通常有非常明確的主題內容,會形成相對清晰的說明要點,說明的內容可以是一個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種社會現象。教師在進行說明文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建立這樣的認知,即抓住文章的說明要點,這會讓學生快速進入文本情境中,了解文章的主題和重心[1]。學生在一開始接觸說明文時可能還不具備較好的閱讀能力,常常抓不住說明要點,或者對于說明對象不太了解。這些都很正常,教師可以在后續的文本分析與解讀中慢慢更正學生的觀念,并引導學生有效把握文章主旨,讓學生對說明要點形成準確而清晰地判斷。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會明晰文章要說明的內容,有效抓住文本的說明對象,學生才能進入更加深入細致的閱讀過程,這也是說明文教學應有的良好教學開端。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說明要點進行目標設定和問題設計,這不僅遵循了說明文教學的思路,而且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內在規律,因此,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說明要點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讀,以此為抓手,破其一點,帶活說明文教學的全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掌握說明文的相關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能力。
以《中國石拱橋》這篇文章的教學為例。通常情況下,學生在初讀文章后就能夠大致做出判斷,這篇文章的說明要點是中國石拱橋。文章在闡述和介紹這個說明對象時,分別以“趙州橋”和“瀘定橋”作為范例,就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和工藝等做了細致深入的介紹。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開端,說明學生對說明文的對象和要點能夠產生相對清晰的分析判斷。教師可以隨之設計更深入的思考問題,如讓學生分別找出“趙州橋”和“瀘定橋”的特點,并且分析兩者的異同。這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學生分析解答能力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在抓住說明要點上有更好的訓練,這才是值得嘗試的說明文教學方法。
二、了解文章的說明方法
與其他類型的文體不同,說明文通常意圖非常明確,文章的重心也很清晰,會有非常具體的說明對象[2]。為了將說明對象的各種特征做細致深入的介紹,通常說明文會使用一些具體的說明方法。隨著學生對說明文了解的慢慢深入,教師可以逐漸引導學生分析解讀說明文中采用的一些典型表達方式。這是一種更加充分的解讀文意的方式,會讓學生對說明文的特征形成更好的整體感知。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的理解掌握程度,讓學生感受到說明文的科學性,從而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科能力和素養的有效培養與鍛煉。
在教學說明文時,教師一定要把握文體特征,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要在說明文的“說”字上下足功夫,深入挖掘“說”背后所蘊藏的語文味,既要給學生“帶得走”的文體本身所具有的語言魅力,又要不斷指引學生走向語言文字運用的更深入的境界,以促進學生的語文實踐,指向能力生長,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例如,在教學《蟬》這篇文章時,在做文本的分析解讀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這篇文章中采用的說明方法。這篇文章篇幅較長,但是在結構和說明要點的分布上相對清晰。為了將“蟬的地穴”和“蟬的卵”分別表述清楚,作者運用了一些非常典型的說明方法。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自己來做歸納總結,為學生梳理介紹說明文中常見的說明方法,然后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思考原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最后,教師再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歸納總結,在這樣充滿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加深學生的印象,牢固學生對說明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以便讓說明文教學的功效得到充分發揮。
三、挖掘文章的說明價值
隨著說明文教學的進一步深入,學生對這一文體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這時教師的教學側重點和方向要相應做出調整與轉變。說明文可以就具體事物進行非常細致深入的剖析與闡述,但是,這并不代表說明文沒有潛在的說明價值,或者無法帶給學生一些價值層面的引導啟發。教師要慢慢地深入挖掘說明文的這一功效,讓學生在充分讀懂文章的同時,感受到說明文背后要傳遞的主題思想,讓學生對說明文的價值有相應地理解與認識。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的說明文分析解讀能力得到很好地培養與鍛煉,也能使其受到一些積極正面地引導。對于學生來說,這才是更加豐富的閱讀收獲。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且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回歸生活,指引學生感悟說明文學習的真正價值,以促進學生自身語文實際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與發展。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在說明文的教學中構建文本和生活的橋梁,讓學生更有效地理解分析文章;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來,以實現語文與生活的有機統一,促進學生語文實際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這是說明文這一類文體帶給學生最大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解讀文章,把握文章的說明對象,分析其中用到的一些典型的說明方法。讀完文章后學生都受到了很好的感染與熏陶,學生紛紛體會到蘇州園林的美。這時,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教學延伸與拓展,讓學生談一談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能夠帶給自己這種良好的體驗,也可以讓學生進行相互之間的分享互動。這樣就很好地實現了說明文教學向生活的延伸,充分發揮了說明文的學習價值和對學生積極正面的引導效果,從而讓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人文素養都得到良好的培養與提升。
結 ? ?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文章的說明要點,了解文章的說明方法,挖掘文章的說明價值,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進而不斷深化學生對說明文的理解,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張正耀. 我有柔情忘不了——《蘇州園林》原是“文藝寫作”[J].中學語文教學,2017(03):51-55.
魏本亞.說明文教學現狀及相關思考[J].語文建設,2017(01):4-7.
作者簡介:劉琰(1981.11—),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