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靚雅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國民經濟逐漸增長,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卻拉開了我國的貧富差距。為解決這一問題,社會上開始大規模的舉辦慈善事業。慈善不僅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人,而且還可以滿足捐款者的心理需求。雖然我國已經組織了多次慈善活動,但是慈善組織依然面臨著多種問題,如制度、資金及員工等方面還有待提升。由于慈善活動是能夠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改善生活條件的團體活動,而捐款行為是受到心理活動的影響,所以可以利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幫助慈善機構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從而使其募集更多的資金幫助有需要的人。本文主要研究當前慈善捐款者的心理狀況、國內慈善組織發展現狀以及心理學在慈善捐款中的應用。
關鍵詞:慈善捐款;心理學;組織;應用
一、引言
現階段,慈善捐款作為一種公益活動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改善困難的生活條件,所以成為了人們所倡導的一種行為。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我國建立了許多公益性的慈善組織,如紅十字會、見義勇為基金會及中華環保基金等。許多企業也開始建立了慈善組織,如騰訊公司建立的騰訊基金會。雖然一些企業是想通過慈善捐款來增強企業在社會上的形象,但是這種行為依然能夠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二、慈善捐款者的心理狀況
根據捐款者的心理活動可以將慈善捐款活動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主動關注型、被動參與型以及不捐款型。其中,主動關注型群體會主動關注他人的生活條件,如殘疾人、受災群眾等。此外,這類人群還熱愛生活、樂觀、開朗、充滿正能量,并且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夠幫助他人,所以會經常進行捐款來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群,而捐款的過程也會滿足自己助人為樂的心理需求。因此,主動關注型的捐贈者往往會成為固定捐助者。而被動參與者則是跟隨主動捐款者進行捐款的一類社會群體。這類群體通常不會主動進行捐款,但是由于具有從眾心理,在他人捐款時也進行捐款。其實這類人群是有愛心的,只需要他人進行適當的引導,就可以參與捐款行為。一般被動參與者只會在學校、公司等場所舉行募捐活動時才會參與捐款行為。而不捐款者就算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或是強制捐款的活動也不會捐款,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捐款行為有一定的反感,認為捐款與他們無關,所以不會受到他人捐款行為的影響。這類人群需要專業人員進行適當的引導,從而改變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形成助人為樂的想法。
三、國內慈善組織發展現狀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慈善組織就開始迅速地發展起來,使我國出現了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慈善組織。但是這些組織有的是真正做慈善事業的,有的則是以慈善的名義募集資金,并將這些資金另作他用或是直接放到自己的口袋,而且還有一些慈善組織借著慈善的名義,做一些非法的事情。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慈善組織內部制度、財務及成員素質的缺失,這些問題阻礙了慈善事業的發展。只有將這些問題科學合理的解決后,才能夠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
(一)制度問題
我國慈善事業相對國外來說起步較晚,所以關于慈善組織的制度不夠完善,最終使大量的慈善組織內部沒有形成一套標準、規范的管理制度來約束慈善組織的成員。同時,我國政府一般會運用行政方式來管理慈善組織,但是這種管理方式只能解決慈善組織表面的問題,并不能解決慈善組織內部的問題。因此,慈善組織應該健全組織內部的制度,意促進慈善組織的發展,從而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二)財務問題
由于慈善組織舉行的是公益性的活動,所以慈善內部的財務問題成為了社會上最關注的事情。慈善組織不僅籌集的善款款項較多,而且金額較大,所以慈善組織對資金的處理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些善款有沒有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善款有沒有被相關人員私吞?這些都是慈善組織可能面臨的問題。另外,浙江省相關人員爆出網絡慈善平臺規定,員工可以在捐款中抽取15%作為工資提成,這種行為嚴重違反了“每筆善款100%會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中”的承諾。因此,如今人們開始懷疑慈善組織,而且這種現象的產生不僅降低了慈善組織的信譽,而且還阻礙了慈善組織的發展。另外,慈善組織的活動經費也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慈善組織的活動經費是怎樣獲取的?活動經費是政府出資、自己籌款還是利用籌備的善款來舉辦活動?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慈善組織。而且我國對慈善組織的干預較小,從而導致一些組織成員中飽私囊。
(三)成員素質問題
慈善組織的成員是組織內部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慈善組織中,需要時刻關注成員的素質問題,因為只有成員的素質能夠達到一定的要求,慈善組織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雖然我國絕大多數慈善組織中的從業人員都以幫助別人作為自己的樂趣,并且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但是依然有一些人利用慈善的名義,中飽私囊或是將善款另作他用。
當前我國慈善組織面臨的問題就是內部組織的問題,如制度問題、財務問題以及成員素質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降低了慈善組織的名譽,而且還使慈善組織停滯不前。但是對慈善組織影響最大的就是成員素質問題,因此,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分析慈善組織面臨的問題,并且運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解決慈善組織出現的問題。
四、心理學在慈善捐款中的應用
慈善捐款就是說服他人進行捐款活動,因此在進行捐款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確立說服的對象,然后進行針對性的慈善宣傳活動。根據目標對象的不同可以選擇不同宣傳方式,讓群眾參與捐款,并使捐款能夠滿足在群眾的心理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慈善捐款的目的。
(一)選擇目標人群
慈善組織應該選擇對捐款行為有一定共鳴的目標人物。因此,慈善組織可以選擇主動關注型群體作為慈善組織的目標人物,因為這類人群不僅不會反感慈善事業,而且還會主動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群,并且進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捐款,同時他們的行為也會或多或少影響身邊的人進行捐款行為。主動關注型群體還會帶動被動參與型全體參與到捐款的行列中,從而使慈善組織能夠募集更多的資金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此,慈善組織的從業人員應該充分掌握主動關注型群體的內心活動,并針對性地進行宣傳活動,使宣傳活動與他們的想法相同,從而使其能夠進行捐款,幫助他人。
(二)心理學的運用
在慈善組織募集資金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解決慈善組織出現的問題,如心理學的層次理論、情境理論及首因理論等。
1.需要層次理論
層次理論是由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會產生一定的需求,而且人們的需求會隨著時間產生一定的變化。這些需求可分為生理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尊重需求及安全需求等。當人們實現了低層次需求,就會想要滿足自己的高層次需求。如果將層次理論運用到慈善組織募集資金的過程中可以得知,有些人群在進行募捐時認為捐款不僅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而且還可以滿足自身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而自己是捐贈者可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贊美,從而滿足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因此,慈善組織就可以利用人們的需求來進行慈善捐款的宣傳活動,同時在宣傳過程中樹立慈善捐款者助人為樂的形象,從而使更多的群眾能夠參與到捐贈中。
2.情境理論
學者戴維·邁爾斯認為人們的行為與客觀情境和主觀構建有關。在生活中我們很少看到關于慈善的廣告,反而是商業廣告的宣傳較多,而且近年來慈善組織頻繁爆出了丑聞,這些負面新聞讓人民群眾對慈善捐款持懷疑的態度,認為慈善組織并沒有用將籌集的善款用來幫助有需要的人群。如果將情境理論應用到慈善組織的捐款中,就需要讓捐款者感受到弱勢群眾正在艱難的生活,只需要捐贈一些資金就可以幫助他們,這種方式能夠讓慈善組織籌集到更多的資金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3.首因理論
首因理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第一印象,它是由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一個人如果帶給他人的第一印象較好,那么人們會愿意接近他,如果帶給他人的第一印象不好,人們就不想與他接觸。因此,將首因理論應用到慈善組織舉行的捐款中就需要慈善組織讓捐款者對慈善事業的第一印象是好的,所以慈善組織應該宣傳自己的形象,做好相應的服務,讓人們對慈善行業都有著良好的第一印象,并將這種印象發展下去,使人們不會對慈善組織持懷疑的態度,從而使人們能夠主動進行捐款。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慈善事業也開始興起。為了使慈善組織能夠更好的發展,應該加強慈善組織的宣傳工作,使更多的人能夠參與捐款活動中,從而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但是如果慈善組織經營的不好,就會使人對慈善持懷疑的態度,并且反感捐款的這種行為。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運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改變人們的這一想法,從而使慈善組織能夠獲得更多的款項來幫助有需要的人群。
參考文獻:
[1]呂旭峰.我國教育捐贈問題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2]賈明,張喆.高管的政治關聯影響公司慈善行為嗎?[J].管理世界,2010(4).
[3]張進美.中國城市居民慈善捐款行為影響因素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12.
[4]李一鳴.微信用戶網絡捐款行為實證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7.
[5]冷傳莉.社會募捐中捐款余額所有權問題探析[J].中外法學,2006(2).
[6]張進美,杜瀟,劉書梅.城市居民不同收入群體慈善捐款行為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7]鄭杲娉,徐永新.慈善捐贈、公司治理與股東財富[J].南開管理評論,2011(2).
[8]朱凌云.大學生災后捐款行為的實證研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