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
摘 要:基于互聯網時代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緩。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中職德育管理,通過突出“養心”教育抓課堂教學滲透、突出“養性”教育開展“講堂”活動、突出“養情”教育開展主題活動、突出“養身”教育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中職學校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中職德育;管理;創新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學校通過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及人格修養三個層面的教育,培養青少年學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高素養、講文明、有愛心,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的中國人。我校作為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積極探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中職德育管理的途徑與方法,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育人德育管理新體系,努力為全國中職德育管理創新作出示范。
二、實施意義
(一)適應新時代國家對中職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六個方面下功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育人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中職學校作為我國未來新型產業大軍重要的培訓基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中職德育管理,將有助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學生社會主義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重任。
(二)應對互聯網時代中職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網絡是互聯網時代中職生學習技能、交流思想、文化休閑的重要平臺,為學生獲取知識、人際交往、拓寬視野等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也使中職學生教育管理面臨嚴峻的挑戰。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包含的種類良莠不齊,一些影視、網絡充斥著黃色、暴力等不健康內容,成年人思想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嚴重腐蝕了中職學生的心靈,使其價值觀、道德觀發生扭曲,法制觀念淡薄,是非善惡評價標準混亂,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缺失或錯位[1]。網絡文化的沖擊,影響了學生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敬仰,民族的傳統民俗被淡化,民族的傳統文化面臨危亡。利用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政治任務。
(三)基于區域人文歷史傳承與中職師生家國情懷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要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2]。湘潭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彭德懷及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的故鄉,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底蘊。我校作為一所有著30多年職業教育辦學歷史的湘潭地方中職學校,全校師生深受綿長厚重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熏陶教化,對地方特色文化有著深厚情感。學校應充分發揮區域內紅色文化資源獨特的育人優勢,建立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故居及遺址等公共文化場所的長效機制[3],潛移默化培養師生的家國情懷。
三、實施舉措
(一)突出“養心”教育抓課堂教學滲透
學校積極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以德育、語文等課程為主陣地,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和國學經典文化,把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貫穿到課堂,培養既具有現代精神,又富有民族情懷的時代新人。一是從《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經典及毛澤東詩詞中摘選相關內容,編寫具有民族基因和紅色基因的《晨讀教材》,作為各專業各年級學生通用德育教材,要求每天不少于20分鐘誦讀,定期舉辦經典誦讀、詩文書畫及“讀經典、悟經典”征文等比賽活動。二是以《職業道德生涯》和《職業道德與法律》為核心課程,構建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體系。要求教師要結合現代產業和現代科技發展的要求,結合學生當前發展需要和未來發展需要,廣泛開展課堂討論、辯論及演講等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時,邀請杰出校友回母校進行成長歷程分享,進行勵志教育,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三是將行業規范和企業要求引入專業教學,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品質。實習實訓課加強學生對職業崗位手冊內容的踐行,著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撥的意志品質等。
(二)突出“養性”教育開展“道德講堂”活動
一是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德”為主線,學校各系部結合頂崗實習,組織開展了具有職教特色的“道德講堂”。活動主要分為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師傅三個方面和成人禮、拜師禮、畢業禮三個環節,貫穿道德講堂的“五個一”:唱一首感恩的歌,講一個感恩的故事,誦一段感恩的經典,談一點報恩的計劃,送一份感恩的吉祥。此次活動在全校學生、家長、企業師傅中引起熱烈反響。二是學校教職工持續開展“工貿精神講堂”活動。該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定期由學校每個黨支部和系部選派一名黨員代表或教師代表,選取一個主題,收集整理自己或同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典型事跡,在全校教師大會上宣講。這個活動開展以來,全校有60多名老師登上講堂,宣講了愛生、奉獻及擔當等主題,在全校教職工中反響強烈。“精神講堂”旨在挖掘學校身邊的、直接的、典型的人和事,激勵老師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成長和成才,鞭策和引領老師們朝著自己更高的目標邁進,并形成學校教師積極、向上、奉獻、無悔的主流價值觀。學校涌現了一批“全國優秀教師”“全省優秀班任”“感動蓮城教師”及“蓮城工匠名師”等教師楷模。
(三)突出“養情”教育開展主題活動
學校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活動,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學校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及重陽等傳統節日為重點,深挖傳統節日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倡導文明、節儉的現代節日方式,強化傳統節日習俗。例如,春節、元宵節期間開展“網上大拜年”“網上猜謎”等網絡文化活動;清明節紀念先人、緬懷先烈;植樹節時,組織志愿者開展關愛山川河流、植樹綠化等活動;重陽節期間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志愿者活動,倡導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風氣。
(四)突出“養身”教育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學校以“校訓、校旗、校歌、校徽”為內涵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凝練對師生具有凝聚、陶冶、示范作用的校風、教風、學風,要求全體師生了解校史,會唱校歌,佩戴校徽,增強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組織成立文學社、攝影社、禮儀隊、腰鼓隊、舞蹈隊、合唱隊及網頁動漫設計協會等多個學生社團,組織開展技能比武、志愿者服務、知識竟賽、校園文化藝術節及文明風采展示等活動。引入企業文化制度,在教學、實訓、辦公和生活場所實行7S管理,教室、實訓室和寢室布置上體現專業特色,將行業企業規范要求引入教育教學,大力倡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實施成效
(一)用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學校整體辦學水平不斷提升
近年來,學校先后被確定為“全國中職德育實驗基地”“團中央基層工作和基層組織試點單位”“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及“國家級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奠定了在區域職業教育中的領先地位。新時期,學校突出加強“三愛”教育:入學做好愛行業、愛專業、愛學校的職業理想教育,學中做好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的核心素養教育,將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有機結合,不斷推動學校德育管理工作上新臺階,2019年學校躋身全省中職學生管理十強校行列。
(二)用經典潤澤學生的心靈,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學校堅持走“在傳承中發展、在課堂中提高、在活動中育人、在文化中熏陶”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發展之路,培育了一批教育優質課程和品牌活動。連續幾屆開展讀書節、體育節、技能節及藝術節等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增長了的才干,為他們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8年學校情景朗誦劇《鄉關的秋晨》在全國文明風采活動展演中獲得好評,2019年學生榮獲全省中職建制班合唱比賽一等獎。這樣的文藝匯演,既是對學校文化教育的大檢閱,也為同學們提供了相互交流學習的良好機會,有效增強了教育活力,提高了職業教育的美譽度。學校畢業生深受省內外名優企業的青睞,大多成為企業技術骨干、管理能手,涌現了湖南省最年輕技術能手方智揚、湖南省“十行狀元、百優工匠”吳檢等一批德才兼備的能工巧匠。
(三)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學生,人格修養教育初見成效
通過強化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學生遵規守紀的意識不斷加強,言行舉止更加規范,良好風尚正在形成,向世人展現出工貿人嶄新的時代風貌。走在工貿校園內,幾乎看不到一片紙屑,處處聽到學生們自覺問候師長的禮貌話語。全體師生已將良好道德風范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盡。近年來,學校劉佳蝶同學和周利紅同學先后獲評“全國最美中職生”。隨著學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全面實施和縱深推進,文化育人正在發揮著強大德育功能,它讓職業教育生機勃勃,魅力四射。
五、結語
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是學校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新時代國家對中職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面對互聯網時代對中職學生教育管理的嚴峻挑戰,我們將繼續探索新型的教育形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楊小剛.新形勢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創新研究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2(7).
[2]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Z].2015.
[3]彭堅.塑魂育德鑄品牌 湘潭市工貿學校創新德育工作紀實[EB/OL].[2019-04-18](2019-08-18)http://news.xtol.cn/2019/0418/52532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