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受國內外金融經濟環境影響,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逐步加快,作為典型的“親周期”行業,銀行業正面臨著資本約束趨緊、利差空間收窄、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的現狀,傳統的規模擴張式發展已難以為繼,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成為銀行業變革的關鍵。打破“規模銀行”固有盈利模式,發展普惠金融業務是現代商業銀行適應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在傳統第一發展曲線之外積極探尋和構建第二發展曲線的重要抓手之一。本文將以中小企業普惠金融業務為例,詳述普惠金融業務在銀行業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和利潤增長點中的作用。
關鍵詞:第二發展曲線 ?轉型發展 ?普惠金融
企業生命周期是企業發展與成長的動態軌跡,通常會經歷從發展初期、逐步成長、日趨完善繼而進入后期衰退四個過程,其發展規律往往呈S曲線。企業傳統的生命周期理論無論是產品(行業)生命周期方法或客戶需求生命周期方法,旨在概括企業生命不同階段特征,揭示企業生命周期規律,提示企業生存過程中基本發展與制約的關系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進而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但不可避免的終將迎來衰退。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創新性地提出了“企業第二發展曲線”概念,認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應當在上一個發展曲線上升并達到頂點之前,通過改變思維、創新驅動等手段,探索尋找驅使企業跨越式發展的第二個曲線。同時,借助第一發展曲線上升階段各項資源積累的優勢,補抵后續發展曲線在初入發展階段時產生的技術投入、人力及時間成本等各項資源消耗,從而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內動力。
受國內外經濟環境影響,銀行業亟待打破固有盈利模式,積極探尋第二發展曲線。普惠金融業務可稱為銀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即以商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條件,由銀行業等金融機構作為底層服務和觸角,根據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主、農民等普羅大眾金融需求特征,提供針對性強、受眾面廣、有效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二、中國小微企業現狀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推進,中小企業群體逐步發展成熟,現已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中最活躍的細胞,上升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2016年,全國個體工商戶數為5930萬戶,當年新登記1068.9萬戶;2017年全國個體工商戶數為6579.4萬戶,當年新登記1289.8萬戶;2018年個體工商戶數為7328.6萬戶,當年新登記1456.4萬戶。近三年來,我國平均每天新增個體工商戶市場主體約3.5萬家。根據有關分析報告表明,目前我國企業中有99%均為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解決了我國約八成城鎮就業,貢獻了約五成稅收及六成國內生產總值。截至2018年底,小微企業貸款戶數及貸款余額增幅顯著:貸款戶數共計1700余萬戶,較2018年初增長36%;貸款余額約34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1000萬元及以下貸款余額約9萬億元,較2018年初增長22%,且較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9%。
三、發展普惠金融業務的意義
從國家層面而言,中小企業作為現代國民經濟的活躍細胞組織,是助推社會發展、維護國家穩定的主導力量,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是促進改革創新的重要推手。從銀行層面而言,小企業信貸業務存在貸款期限短、周轉速度快、經濟資本占用少等優勢。在發展信貸業務的同時,可以聯動營銷貸記卡、企業網銀、POS機、代發工資、上下游供應鏈等中間業務。小微企業因個體信貸體量小、涉及行業和領域廣泛、風險相對較為分散、個體暴露風險總量有限等,從而可有效避免因大型企業貸款體量過大,在外部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極易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弊端。
但受銀企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潛在損益不對等、風險識別不精準、風險緩釋措施有限等因素所限,麥克米倫缺口使得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為普遍難題。因此,用“雙小”承接“雙大”,改變以往銀行以“大企業、大客戶”為重點的營銷策略,著眼“以小為主、以微為重”的普惠金融戰略,通過科技賦能,有效整合社會資源,不斷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社會“痛點”,是落實黨中央和監管部門要求的必然選擇,也是銀行業開啟第二發展曲線的重要抓手之一,從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來看均具有深遠意義。
四、國家對發展普惠金融業務的政策支持
為促進普惠金融業務健康快速發展,國家通過出臺一系列普惠金融業務“組合拳”,持續推動優化普惠金融業務服務環境。一是優化貨幣信貸政策。人民銀行對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實施定向降準,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的新增或盤活信貸資源配置到普惠金融業務領域,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不斷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二是通過發揮財稅政策作用,落實推動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降低小微企業經營成本;三是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通過完善績效考評機制,增加對金融企業發放較多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的加分比重,將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小型和微型企業貸款考核標準由“單戶授信小于500萬元”擴大為“單戶授信小于1000萬元”;四是依托金融科技手段,通過搭建平臺,打通銀行內部與稅務局、不動產管理局、市場監管、法院等政府部門內部信息孤島,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銀行可取得第一手權威信息,實現地方政府對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的助推。
五、風險管控模式對發展普惠金融業務的保障作用
金融機構在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業務的同時,應當按照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雙輪驅動,將新發展曲線初創期的下切線作為風險防控標準的“谷值”進行風險托底。通過構建全面、主動的風險管控新模式,適應新業務、新市場的風險管理特征,以確保資產質量穩定。
一是實行統一授信額度管理。應強化對公條線和個人條線的風險聯防聯控,對企業主、企業主配偶及雙方控制的小微企業進行統一授信,防范多頭授信和過度授信。銀行在核定總授信額度時,應結合企業主、企業主配偶及雙方控制小微企業的風險限額,在分析客戶資信狀況、授信需求、生產經營能力及償債能力的前提下綜合確定。在額度有效期內任一時點,企業主、企業主配偶及雙方控制的小微企業各類信貸業務余額之和不應超過銀行總授信額度。對企業主所能夠和愿意承擔的,用于其消費、經營、購置固定資產等所有信貸業務實行總量控制。二是加強抵押風險緩釋措施管控。現行普惠金融業務多數以房屋抵押作為重要風險緩釋措施,抵押登記作為押品管理的關鍵環節,是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抵押權合法有效的保證。為順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壓縮不動產登記辦理時間的通知》(國辦發[2019]8號)要求,建立“互聯網+不動產抵押登記”模式,即:通過打通銀行數據信息與當地不動產管理局數據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通過該模式,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網絡系統依法實時查詢、核驗、預警監測、在線抵押登記、注銷、押品狀態變更提醒等全程電子化系統建設,在響應國家“便民利企”號召,提高抵押登記手續辦理效率,節約小微企業及銀行業金融機構人力成本、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的同時,有效防范材料造假、權利滅失、虛假登記、無效登記及傳遞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操作風險,保證銀行權益。三是依托大數據,提高科技風控水平。通過科技賦能,不斷提高風險管理“智能化”“機控化”水平。貸前階段,通過與外部信息對接,全面收集小微企業、企業主及關聯人的各類信息,進行普惠金融大數據分析,為客戶進行精準畫像,提煉普惠金融客戶風險特征,結合客戶風險畫像,確定客戶準入篩選及貸后行為控制重點,強化獲客端及過程端管控的風險敏感性。貸后階段,加強與外部系統對接及內部數據整合應用,分類設定客戶預警規則,重點加強對逾期貸款、非不良拖欠貸款及關注類貸款等資產質量預警性指標的監測分析,對觸發預警規則的客戶,系統及時自動向客戶經理推送預警信息進行核查,便于客戶經理盡早發現風險苗頭,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貸款質量。
商業銀行要順勢發力,積極利用各項政策紅利,結合發展潛力巨大的普惠金融業務市場,構建全面主動風險防控新模式,大力推進普惠金融業務發展,助推銀行業第二發展曲線。
參考文獻:
[1]查爾斯.漢迪.第二發展曲線.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年 2月第1版.
[2]祝樹民.推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 金融時報,2019年3月.
[3]魏軍蘭.培育普惠金融文化力促普惠金融戰略“落地生根”. 文化學刊,2019年1月.
[4]黃宇峰.我國中小型企業的結構性困境及對策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寧城中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