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亮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人們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關注。歷史科目是中學教學科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影響,中學歷史教學大多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從而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因此中學歷史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自主課堂教學,不斷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能動性。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程;改革;自主課堂教學
隨著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中學歷史課程也在不斷進行改革,不僅需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導,同時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本文首先針對自主課堂教學的內涵進行分析,然后再具體分析中學歷史課堂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性。
一、自主課堂教學的內涵
課堂主要是老師開展教學活動,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重要場所,在傳統的教學中通常是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復習功課、布置作業、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等,在這些教學環節中,大多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多。在課堂中通常老師扮演著主要角色,老師主動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時間長了,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依賴性,在課堂上不能主動的去學習知識,單純靠老師的輸出來學習。當學生遇到難題時,也是第一時間尋求老師的幫助,而不是自己主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長此以往下去,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無法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不能自主的去進行學習。
自主課堂教學就是在課堂中建立良好的積極的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老師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課堂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一方面需要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挑戰心理,讓學生能夠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從而在老師的鼓勵下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另一方面老師需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從而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二、中學歷史自主課堂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學歷史課堂中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講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我國是以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歷史內容豐富,在中學歷史課堂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本國的歷史,還需要對外國的歷史進行學習,這對學生而言是一項非常繁重的學習任務。老師在課堂上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會將大量時間用在對知識的講解上,從而忽略了對學生感受的重視,這就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只能對老師講解的內容進行機械學習,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因此老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其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高效率的獲得知識,因此老師需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可以充分的將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對學生的聽課狀態進行時刻關注,如果學生有疑問或者是不同建議,老師應該停止接下來的講解,而是要了解學生的疑問,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進行解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創建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以往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通常是老師講解,學生聽課和做筆記,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敬畏的心理,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活躍度不高,較為拘謹,課堂氣氛枯燥范圍,影響學生情緒、情感以及思維等各方面的發揮,因此在中學歷史課堂中,老師應該采取各種措施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積極的、活躍、安全的學習氛圍中,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力、思維力等,使自己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激發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例如老師可以構建問題情景,在課堂開始前,先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再向學生具體進行講解。例如在講我國佛教的起源和發展等相關歷史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列舉《西游記》中唐僧取經的相關故事,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以此為契入點來對學生講解佛教的相關知識,這樣學生就能夠主動的去進行學習。
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需要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與聯系,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關心、關愛和尊重,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從而將老師當成朋友而不是對老師有畏懼心理,這樣在課堂中,學生就能夠消除心理的恐懼,大膽的進行提問,對知識進行探索,無論心理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大膽的提出來,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在課堂中自覺主動的進行學習。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的興趣喜好、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中學歷史課堂中老師需要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了解,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對學生采取相宜的教學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主體意識。例如有的學生性格較為內向,不敢回答問題,或者是對他人依賴性比較高,不能獨自解決問題,這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對這些學生多多進行提問,提高其膽量,不管學生回答問題是否正確,老師都不要第一時間去進行否定,而是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進行鼓勵,這樣就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中學歷史科目中歷史知識是十分復雜和繁多的,大多都是一些理論知識,需要學生去記憶的,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會覺得有一些困難和枯燥,這時老師就可以將歷史知識中的有趣信息提煉出來,以此為契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采用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構成一個自己的知識體系,將所有的,歷史知識都連貫起來,從而更好的對歷史知識進行掌握和學習。
(四)做好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工作
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學評價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環節,老師對教學活動進行客觀、公正、正確的評價,有利于學生不斷的激勵自己,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理念進行改善,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學生之間的具體個性差異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評價,不僅是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等評價,也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態度,學習氛圍等各方面的內容進行評價,從而正確的引導學生,給學生提出一些有效的改善意見,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其學習效率。
總結: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各種有效措施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從而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周芳.淺談新課程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J].才智,2010 (07):20.
[2]陳玉鑾.試論歷史課程改革中的自主課堂教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