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智慧
摘 ? ?要: 本文主要結合初高中歷史教學的特點,簡要論述了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加強兩者教學銜接時應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 初中 ? ?高中 ? ?歷史課程 ? ?教學銜接
初高中歷史教學分屬于“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的義務教育”和“學科基礎教育”兩個截然不同性質的教學環節或者教學階段,所以兩者在教學內容的安排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性[1]。這就導致長期以來初高中歷史教學各自為政,學生上高中后幾乎重學初中歷史,重復教學的現象嚴重。加強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銜接教學的必要性
1.高中老師對新學情不了解。
高中老師很少教過初中,對初中的了解多源于自己學生年代學習的印象,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所以他們對初中知識的體系和能力要求知之甚少。加上不少高一老師剛從高中帶班下來,思考的是高考的要求和標準,很難適應高一學生的需求,往往覺得學生初中歷史學得不夠理想,為了適應歷史高考的要求,不少教師急于給學生補充很多的知識點,造成了滿堂灌,背離了現代教學理念。
初中老師研究的是中考錄取率,只顧送出學生,很少研究初中歷史的教學,更無暇顧及高中的歷史學習。
2.初高中教材、教學要求、教學風格的差異,使得高中新生易產生學業倦怠。
初中歷史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多視角、多層次的理性分析和思考要求偏少,因此,難度、深度和廣度都不及高中歷史。另外,高中歷史教材,很多內容與政治、經濟、思想分開,失去了內在的聯系,學生難以展開歷史思維。另外,高中歷史教材增添了許多新的概念,如各種史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等,若不專門講解,則學生很難理解,產生厭學情緒。
初中教材與高中教材具有明顯的差異。“高中歷史教材出現專題化和學術化的跡象,敘述嚴謹而規范,抽象思維明顯提高,知識難度加大,且習題類型多、解題技巧靈活多變”[2]。那些習慣接受式學習不采用探究式學習的學生,很難適應高中的教學。
高中老師在教學過渡上用時很少,課件制作簡單、精煉,教學語言簡潔、準確,不是關鍵詞很少使用,側重于意義的深刻挖掘。初中老師教學側重于情感的渲染,滿足了有興趣的學生學習的需要。進入高中后,由于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很難對歷史產生興趣。
初中生的思維是經驗型的,思考問題要借助切身的感受或者已經強化的觀念,所以學習方式就是劃書背誦,依賴老師。而高中的歷史則需要理性的抽象思維,需要以理論做指導,沿著一定的邏輯順序,從繁復的資料中理出頭緒。在學習方式的轉換過程中,很多學生不適應,對歷史的印象是亂、雜、碎、難,打擊了信心,產生了學習歷史的倦怠,導致學生過早地掉隊。
3.初高中老師彼此互不了解。
初高中老師長期不相往來,彼此之間很少有專業活動的聯系,獨立進行課堂教學。一茬茬的學生,任隨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即使初、高中兩所學校相距很近,但初高中教學交流的距離相當遙遠。哪怕只有一步之遙,也不見哪個高中老師走進了初中的校園,哪個初中的老師進入了高中的課堂,固執地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不問“今夕是何年”。
總之,初高中歷史在教材內容、課堂教學方式、思維要求、學校的重視程度方面都非常不同。
二、如何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
1.高中老師要上好開學第一課,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第一步。
要強調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及歷史學科學習的艱巨性,讓學生放松的心理適度地緊張起來,更快地適應高中快節奏的教學狀態。可以讓學生討論“你認為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么?”,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來引發大家的共鳴。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科非常重要,需要自主地研究,并以一定的科學方法去學習。
如上所言,教材體系的變化必然帶來學生的不適應,必然要讓學生轉變學習的方法。要讓學生重視預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預習中了解自己的薄弱點。要克服畏難心理,大量閱讀史料,為學習高中歷史打好基礎。要透過現象,研究歷史的規律和奧妙,力求甚解。要學會重視、理解關鍵詞,它是解開歷史謎團準確回答問題的鑰匙。要隨時記住重要的概念,并深刻理解、時常回味,因為它是歷史的精髓。高中階段應逐步轉變學習方法,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2.初中老師要構建好基本的歷史框架,為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打好基礎。
初中歷史老師要抬頭看,不能僅看中考的要求,更要看到高中學習的需求,乃至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要立足于初中教材,放眼于高中教材”,初中歷史的教學,務求讓學生找到歷史的支點和框架,輔以史實和基本的線索,進而形成最基本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
首先,要讓學生領悟到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是一種由低級到高級、由古代到近代、由蒙昧到文明的發展過程與體系。比如“步入近代”章節內容,包括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蒸汽時代的到來。這里體現了文明史觀: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由古代進入近代。而經濟的機械化等也體現了全球史觀或者近代史觀:世界由局部走向了整體。蒸汽時代的到來,徹底地埋葬了封建社會,徹底地走出了中世紀,奠定了近代社會的勝利。
其次,要讓初中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和習慣。不能讓學生沉迷于歷史的故事情節中,僅僅關注記憶的技巧,要帶領學生走進歷史科學的殿堂,邁上歷史邏輯的階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記筆記、主動思考的習慣。
3.高中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為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鋪好道路。
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所以高中的老師要學會向下看,看初中歷史課程的內容及學習要求。不能只顧高考的指揮棒,而忽略了初中的所講所學,在學生基礎認知的基礎上做好教學工作。
要利用好學案,根據上課的內容選擇恰當的史料補充認知的空缺。因為,歷史學科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邏輯體系、思維體系、由于初中生的認知能力不同于高中生,因此初中歷史知識缺乏完整性,核心知識必然有遺漏。因此,應讓學生預習,學而后教,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4.高中老師要做好專題式授課,為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做好收尾工作。
要強化歷史概念的解讀,讓學生掌握概念的內涵,在旁征博引材料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要讓學生注意問題切入的角度,才能有的放矢。要強調養成勾、畫理解關鍵詞的習慣,讓關鍵詞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的古今前后聯系,更要按照課程標準簡化教學內容,不可面面俱到,突出重點和難點。要精簡史料,設置科學的幻燈片文字格式,注意防止學生閱讀疲勞。對于有難度的古文字史料,應適當提供現代文的翻譯,減少學生的閱讀困難。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提高興趣,增強主動性,以合作的形式增強探究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學會”,更讓學生“會學”。
5.初高中老師要加強交流,互通有無,為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做好必要的補充。
“初中的教學要求與以往有什么樣的不同,哪些內容屬于初中教學要求的,哪些是需要高中老師完成的,對于我們歷史老師來說是迫切需要了解的”[3]。所以,初高中歷史老師應加強聯系,共同探討初高中歷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
初高中老師要多互相聽課并交流,了解初中和高中學生的不同需要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定期組織初高中老師座談,交流心得體會,主動為對方建言獻策。還可以讓初高中老師有計劃地到對方學校去考察教學,加強初高中老師的教學交流。
總之,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既有知識點的銜接,又有老師們穿越時空的銜接和師生情感的銜接,更有教學活動、教學理念的銜接。因此,要求初高中歷史教師應具備豐厚的文化底蘊,高超的教育智慧,寬廣的課程視野和遠大的職業境界,并加強交流,相互關照,使初高中歷史教學順利銜接,強化高中歷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闞邵輝.對高一歷史教學要解決好初高中銜接問題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9(6).
[2]阮蓉.淺談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新課程[J].2009(12).
[3]王亞軍.淺談對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的幾點思考[J].中華少年,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