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涵
摘 ? 要: 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必須立足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既是指導思想又是文化理念,其語境莊嚴,觀點鮮明,態度堅決,文化自信在國家、民族發展道路上意義深遠,已經成為文化強國戰略的強大精神支撐。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文化自信 ? ?重塑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界說
文化自信是涵蓋文化理論、文化心理、文化實踐等的多學科概念,其內涵可以從三方面解讀:第一是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政黨對本土文化價值的積極肯定與自豪感;第二是指其對本土文化生命力有著堅定信心,并在實踐中探尋文化發展的希望;第三是指其對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進行合理地揚棄。北京語言大學鄭承軍教授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以及政黨對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價值的積極認同和踐行”。文化自信突出表現為一種價值觀導向,是其他三個自信的指導和歸宿。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對文化自信做了特別的闡釋:“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和更深厚的自信?!北磉_了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其語境更為莊嚴,觀點更為鮮明,態度更為堅決,再次強調了文化自信在國家、民族發展道路上的深遠意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文化自信已經成為文化強國戰略的精神支柱。
二、“文化自信”的邏輯解構
在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中,文化自信被列為“四個自信”之中更基礎、廣泛、深厚的自信。優秀的傳統文化、強大的國家實力、團結的人民力量,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氣。文化自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具有嚴整的邏輯結構,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歷史邏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不斷繁榮。
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傳承發展的文化基因。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從先秦子學發源,歷經兩漢經學,到魏晉玄學,再到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其間不斷發展繁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土壤,當前我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昭示了傳統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中華文化滋養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傳承著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圖騰,是中華民族傳承發展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自信最豐厚的思想沃土;伴隨新中國的成立,中華民族完成了劃時代的社會革命和精神解放。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國人民的團結奮進下,進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國家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改革創新文化體制機制,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突飛猛進,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文化的發展繁榮為文化自信提供了鮮活的事實依據。
(二)內容邏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蓬勃發展、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
正是因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了與時俱進,不斷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國夢等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才使處于水深火熱、瀕臨亡國滅種邊緣的中國人民重新走上了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蓬勃發展積淀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的思想基礎,創造了震驚世人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當前,我們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掀起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建設高潮,文化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中華文化是包容性文化。世界歷史表明任何一種文明發展,必須與其他文明在交流中互相借鑒,在借鑒中共同發展。中華文化要發展繁榮必須走向世界,既發展自己,又造福全人類。借助文化傳播向世界宣介中國發展的獨特價值與核心理念,彰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深遠影響。
(三)現實邏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文化強國戰略的必然要求。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條件。中華文明有其獨具特色的價值體系和人文魅力,綿延數千年,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發展繁榮、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睂崿F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立足于文化自信,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優秀文化積淀的智慧推進治國理政,用積極昂揚的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文化自信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強大支撐。作為文化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文化自信強調了文化強國戰略的“初心”。文化自信是激發中國力量的中國精神,是凝聚中國意志的中國夢想。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文化強國才能根固本正、形神兼具,才能保持民唯邦本、家國同心的民族特質,才能成為民族復興“中國夢”偉大實踐的文化源泉。
三、重塑文化自信的舉措
重塑我們的文化自信,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文化建設,用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強國戰略的具體實施。
(一)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建設,實施文化強國戰略。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進行了闡述,主要內容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方向,不能走全盤西化的西方道路,也不能退回到封建復古的老路。全會提出我國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核心在于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營造人民的美好和諧的精神家園,最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本次全會還提出了實施文化強國的一系列戰略措施,如大力推進文化事業和相關文化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積極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等。
(二)以文化自信為牽引,強化核心價值體系。
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內核是價值追求。增強文化自信,重要的是增強核心價值觀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焙霌P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首先必須堅定價值觀自信,這就要求我們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核心在于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前者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后者以改革創新為核心,具體措施有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開展道德模范、時代楷模、“身邊好人”、“最美人物”的宣傳教育,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通過打牢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增強思想認同、政治認同、價值認同。以增強文化自信為牽引,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鍥而不舍、持久不息地抓緊抓好。
(三)以文化自信為依托,筑牢綠色安全的網絡空間。
當前,互聯網已經深刻地改變和重構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習近平同志強調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在于:“人在哪兒,宣傳重點就應該在哪兒?!蔽覀兛梢砸劳胁㈨槕W絡傳播的技術特性,結合大眾心理,在網絡空間構建、提升和表達我們的文化自信,筑牢綠色安全的網絡空間。具體措施如利用互聯網的共享性,讓中華優秀文化占據網絡陣地,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提升文化融合互通創新,提升中華文化的創新力;利用創新網信管理,為文化傳播提供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建立長效機制,打通網絡綠色通道,阻斷網絡謠言,打擊文化低俗,嚴防文化滲透,筑牢綠色安全的網絡空間。通過打造互聯互通綠色安全的網絡陣地,更好地展現中國的文化自信,為民族復興中國夢打造更便捷、廣闊、開放、安全的文化大舞臺。
(四)以文化自信為動力,推動文化改革發展。
大力推動文化改革發展,著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文化發展繁榮是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具體舉措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市場準入機制,擴大文化消費市場,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大力培育地方骨干文化企業,大力推動文化與科技、制造、信息、旅游、教育、體育等深度融合,推動文化業態創新。大力加快特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不斷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大力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積極推動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舉辦文藝志愿服務等文化服務活動,著力推動文化扶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以文化自信為底氣,綻放“中國方案”風采。
要在世界文化舞臺上掌握話語主動權,借助文化傳播向世界宣傳中國發展的獨特價值與核心理念,展示中國歷史深厚底蘊、文化多樣和諧的中國氣派,彰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強大生命力和深遠影響,必須仰賴于文化自信。只有始終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用一個大國的責任擔當、胸襟氣魄發出聲音,包含中華文化色彩和文化符號的“中國方案”才能在國際舞臺綻放大國風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新華網.
[2]啟瑄.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幾點體會[J].紅旗文稿,2012(5).